姜姍姍
河南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 鄭州 450000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接受疝修補術的高齡腹股溝疝患者逐漸增多。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因更符合病因學說及解剖學原理,以及具有視野清晰、便于精準操作、適應證廣和復發率低等優勢,已成為重要的手術方式[1]。但多數高齡患者并存多種內科系統疾病,而且TAPP術后疼痛可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故處理好疼痛是加速術后康復成功的關鍵[2]。隨著超聲技術應用于臨床麻醉,極大提高了腹橫肌平面阻滯(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成功率。有研究表明,TAPB可取得良好的術后鎮痛效果[3]。本研究擬探討超聲引導由腋中線入路TAPB用于高齡TAPP術后的鎮痛效果,為臨床采取何種鎮痛方法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屬的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18-09—2020-01間擇期靜脈全身麻醉下行單側TAPP術患者50例。均為男性,年齡65~80歲。ASA分級Ⅰ~Ⅱ級。體質量19~26 kg/m2。穿刺部位無解剖異常、感染。患者無嚴重心肺疾病、明顯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藥物過敏史,以及精神疾病等。無服用阿片類和安定等精神類藥物史和認知、肢體功能障礙病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TAPB組(T組)和對照組(C組),各25例。術畢時,T組在超聲引導下由腋中線入路腹于橫肌平面注入0.375%羅哌卡因20 mL,C組給予同等劑量生理鹽水。術后2組患者均給予靜脈自控鎮痛裝置(PCIA)鎮痛。
1.2 方法[4-5]
1.2.1 麻醉方法 術前8 h禁飲食。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輸注生理鹽水500 mL。安置多功能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血壓、心電圖、指脈氧飽和度、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以及麻醉深度。麻醉誘導:靜注咪達唑侖0.01 mg/kg、舒 芬 太 尼 0.5 ~1.0μg/kg、丙 泊 酚1 mg/kg、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行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麻醉維持:靜輸丙泊酚3~4 mg·kg-1·h-1,瑞芬太尼0.5~2.0μg·kg-1·h-1,順式阿曲庫銨0.10~0.15 mg·kg-1·h-1。維持BIS40~60至術畢。開始實施超聲引導下TAPB。
1.2.2 超聲引導下TAPB TAPP術結束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采用超聲平面技術在髂嵴、背闊肌、腹外斜肌組成的Petit三角區內清晰顯示穿刺路線。在腋中線水平進針,沿穿刺路線分別到達兩側腹橫肌筋膜,注意不能突破腹膜線。回抽注射器無血、氣后注入生理鹽水2 mL,以形成一明顯梭形液性暗區為腹橫肌平面阻滯穿刺成功的標志。T組在此區域注入0.375%羅哌卡因20 mL,對照組則注入等量生理鹽水。術后均應用靜脈自控鎮痛裝置(PCIA)鎮痛。配方:酒石酸布托啡諾注射液6~8 mg、丙帕他莫2 g,生理鹽水稀釋至120 mL。不設首次量,靜脈持續泵注劑量2 mL/h,單次自控劑量為2 mL,鎖定時間10~15 min,持續鎮痛48 h。
1.3 觀察指標 (1)患者的基線資料。(2)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及48 h內PCIA按壓次數。(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價患者術后6 h、1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0~10分。0分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嚴重疼痛)。(3)術后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躁動不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s)
注:與T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年齡(歲)體質量(kg)手術時間(min)舒芬太尼用量(μg )T組 25 68.73±3.16 66.25±1.73* 85.72±3.52*55.9±2.73 C組 25 69.51±2.35* 65.37±2.16 83.65±3.78 56.3±2.95*
2.2 術后疼痛程度 T組術后6 h與12 h的VAS評分均優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48 h 2組患者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各時點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患者術后各時點的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T組比較,*P<0.05,與C組比較,△P>0.05
2.3 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PCIA按壓次數 T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PCIA按壓次數均少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PCIA按壓次數比較(±s)

表3 2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PCIA按壓次數比較(±s)
注:與T組比較,P<0.05
2.4 不良反應 T組術后不良反應明顯低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和TAPP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疝修補術式,其中TAPP因經腹腔入路手術操作空間大、視野清晰,利于精準施術,是目前微創治療腹股溝的經典術式[7-8]。但對于大多并存糖尿病及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術后疼痛仍是影響其康復的重要因素[9]。隨著可視化的應用區域阻滯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超聲引導下TAPB已成為腹部手術常用的術后鎮痛方法[10]。
高齡患者TAPB術后疼痛主要來自切口痛和內臟痛,神經阻滯可以很好地阻滯切口的疼痛。有研究表明,TAPB以其滿意的效果應用于腹部切口痛,一方面可以滿足術后鎮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應用,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更有利于加速患者術后康復[11-12]。
本研究中選擇阻滯時間長、毒性小、有良好感覺和運動神經分離阻滯的羅哌卡因作為TAPB的局麻藥,PCIA聯合羅哌卡因不僅能減少術后麻醉性鎮痛藥的用量,而且能夠降低術后VA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對擇期靜脈全身麻醉下行單側TAPP術的高齡患者,術畢時給予超聲引導TAPB,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降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助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