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曲靖 655000)
日本雅樂是在中國雅樂、朝鮮音樂以及土著音樂的基礎上,通過交融和變革產生的一種音樂文化形式。它是日本本土歌舞與亞洲諸國樂舞的結合,也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藝術的結合。日本雅樂繼承了中國雅樂的優勢文化基因,在日本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中,衍生成為了一種符合全社會審美情趣的音樂個體。
日本文獻中最早出現雅樂一詞是在8世紀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達到頂峰,中國的舞樂隨之傳入了日本。據《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記載:公元6000年,日本人都熱衷到中國學習中國雅樂。如吉備曾、僧最澄、義空曾等就將樂書、唐樂器等帶回日本。同時遣唐使還帶來了唐朝的音樂機構建制形式,隨后日本按照中國的太常寺、教坊等形式建立了日本的雅樂寮、內教坊、吹管部。日本雅樂起源于其本土的神道系歌舞;后又經中國傳入的唐樂、高麗音樂的融合改造,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因此,唐朝時期的唐樂成為了日本雅樂的構成基礎。日本雅樂有管弦樂、舞樂和朗詠等表現形式。按照樂曲可以分為“序”“破”“急”三個樂章。根據雅樂的傳入來源被分類成“左舞”和“右舞”。
1.形式的傳承
日本雅樂演出的舞臺和唐代宮廷宴饗樂的舞臺極為相似。這種下方裝飾以熊羆百獸圖的木質的舞臺,有便于搭建和移動的特性,也被稱為“熊羆案”。《文獻通考》和《隋書·音樂志》都詳細記載了“熊羆案”的樣式及形態,與目前日本皇家雅樂團演出的舞臺極其一致。日本雅樂傳入之初較多的使用了唐式樂器。雖然后來日本樂制的改革刪減了一些樂器,但現在日本雅樂中的龍笛、篳篥等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日本目前任然保存著非常多的中國古樂譜,這些樂譜大致可以分為轉錄的樂譜和整理后的樂譜,轉錄的樂譜較好的保留了唐樂的原貌。這些留存的樂譜,從樂體、樂律都傳承了中國的燕樂。據源順所著的《倭名類聚抄》一書中記載:“日本雅樂中有唐樂132曲,高麗樂30曲;唐樂的曲目有壹越調曲、沙陀調曲……”。日本還將中國的琵琶、琴、瑟、箏、十二律管、塤等樂器及演奏技巧傳入到本國。
2.音樂文化思想的傳承
中國雅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教化的功能,統治階級將“禮樂治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貫穿到了其中。日本在接受中國音樂的同時也受納了中國的禮樂思想。日本孝謙天皇提出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主張就和雅樂的政治思想一致。不論是中國宮廷還是日本宮廷都有莊嚴、神圣的特性,這就注定了宮廷音樂中的“莊嚴”與“優雅”的風格。雖然雅樂的使用場合和表現形式具有儀式感,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統治階級的僵化和保守的風格。唐朝時期雅樂娛樂功能出現了逐漸加強以及政治功能逐漸弱化的趨勢,佛道教音樂興盛和各種風格音樂的融入也讓雅樂的政治功能逐漸減弱。中國和日本都崇尚佛教,雅樂在與佛教文化的結合的過程中,達到了形式和精神的結合。中國雅樂的平和、中庸、自然的特點與日本茶道的精神相輔相成。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用雅樂伴奏,其實是對中國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在日本,學習雅樂時還要同時學習中國的仁義道德,因為中國認為音樂要和三綱五常、道德行為相配。中國雅樂推崇天人合一的音樂主張,主張用音樂的調式來配以五行,同樣配以人的五臟六腑,從而對應四季。利用音樂來對應五行調整心態和身體,能夠達到自然和諧的境界。
中國雅樂在流入日本后逐漸成為日本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日本雅樂中的保留了《太平樂》、《蘭陵王》等中國雅樂曲目,但由于時間的流失,且中國活態化雅樂缺失,這些曲目對中國雅樂的繼承到底有多少,比較研究困難重重。日本雅樂的藝術流變以及文化變遷,給專家學者帶來新的研究課題。
隨著唐朝盛世的淹沒,中日交流減少,日本對雅樂實行了樂制改革。最初傳入的雅樂有歌舞和器樂。日本在經過改革后,去掉了歌唱的部分,唐樂流變成為日本舞樂與管弦樂的組合體,這時的日本雅樂本土化色彩逐漸增強。日本雅樂的改變主要還有器樂的改變,其中刪去了不符合日本人喜好的阮、五弦琵琶等樂器;簡化了音樂理論,將調式簡化成了六種。最初,日本雅樂的管理機構是從中國引進的,但經過日本的改革,內容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唐教坊以娛樂主,日本將踏歌和女樂分給內教坊管理,外來樂舞由雅樂寮管理。由于唐朝樂工地位及其低下,多為囚犯或罪人,終生囚禁在宮廷之中,而日本的雅樂寮是全國招募來良民,可以免去雜役。兩國文化以及統治階級思想的差異導致了兩國樂人社會地位的差異,這也不難看出中國雅樂活態化個體的消失的社會根源。
日本雅樂非常注重對本民族歌舞藝術的繼承,當時國風歌舞就是日本宮廷的盛行的歌舞。如《神樂歌》《東游》等。日本多位天皇都十分喜歡歌舞,仲哀天皇就是在彈奏古琴時駕崩的;允恭天皇就和皇后在宴會中演奏和伴舞。這種繼承本民族的雅樂有著明顯的和式風格。在平安時代一種雅樂樂器伴奏下附以漢詩的朗詠盛行起來,附帶日文調子的催馬樂,由于其比漢詩更容易上口,也迅速流行起來。國風歌舞是從日本民族的文化氛圍中脫穎而出的,蘊藏著日本本民族情節最深的審美情趣,因此這樣的形式最受日本民眾喜愛。當然這些存在日本民間的歌曲無疑也影響著中國雅樂在日本的傳承,日本民眾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都會將本民族的審美情節融入到中國雅樂中,影響和改變了中國雅樂在日本的發展。
日本盛行佛教,雅樂傳入日本后和佛教文化交融形成了日本獨具特色的佛教禮儀雅樂,如四天王寺的雅樂演奏,就是市民們觀賞宮內雅樂儀禮的最佳途徑 。另外,日本神道與雅樂也經過了不同程度的改良 。在各地神社的祭祀過程中,雅樂展演以也成為重要的環節。中國雅樂在和日本這些本土音樂的碰撞和交流中,逐漸形成了日本風格偏重的雅樂形式。
日本雅樂是亞洲的財富結晶,是世界文化的遺產,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穿越千年的的日本雅樂將當時中國的雅樂形態以及其他國家的藝術形式用歌舞的方式記錄下來,其藝術性、系統性與和諧性令人驚嘆!日本雅樂為發掘和恢復中國雅樂,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日本古代的“律音階”(類似中國的徵調式音階)沒有半音,中國雅樂傳入日本后加入了半音。根據不同的季節,雅樂演奏時會選用不同而的樂調。雙調在春季時用,黃鐘在夏季時用,平調運用在秋季,盤涉在冬季時用,大食、壹越四季都可以用。中國雅樂流入日本時,日本對各種樂器進行了比較和選擇,由于自生的喜好,樂團逐漸形成小規模的室內音樂,風格也貼近日本民族的纖細、優美特點。雅樂格調高雅、不俗不媚,給人以脫俗自然的感覺。雅樂的演奏除了樂器、樂曲、技藝上的不同,精神層面的感悟也非常重要。如祭祀用的雅樂體現了對天地人神的敬仰,音樂表達與天地運行相結合。宴饗樂則是燕樂、俗樂,呈現出樂器多元、地域色彩多元、形式多元的狀況,很容易讓人接受。雅樂中有很多篇目是需要吟唱的,古補樂曲再加上演唱者的聲腔之美,使雅樂更加高雅脫俗。雅樂中“聽其音而得其人”“以明心見性”等觀點除了要求演奏者有高深的技藝,還要求演奏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古人美學和思想道德的結合的典范,是藝術最高的境界。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表達出的文化信息以及內在語言,可以讓不同國界的人一一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日本雅樂紀錄了中國唐朝時期的音樂文化內涵,讓人們從每一個音節、每一段舞蹈中嗅到盛唐的味道。日本雅樂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觀念,這些中國元素更好的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的交流。從雅樂崇尚的禮教結合觀念,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文化背景,同時也足以證明音樂在每一個社會的進程中除了貢獻著遺傳基因還紀錄著某一段歷史。是雅樂用音符和畫面將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也為全世界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在日本雅樂中有一種叫朗詠的形式,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雅樂中詩歌之美。如今保留日本的活態的雅樂,讓我們窺到了中國雅樂的一斑,為我們重建中國雅樂提供了活態參考。從日本雅樂的發展歷程來看,不難發現中、日、韓三國的樂舞有著交集和融合。亞洲國家由于信仰、相鄰、思想等共通之處繁多,樂舞文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我們研究日本雅不應孤立的去研究,應該著力梳理出雅樂流經國家的最原始的狀態以及當下的傳承與發展,從而實現亞洲乃至人類文化資源共享。
雅樂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宮廷消失后,雅樂活態化已不復存在,但這種植根于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音樂元素依然以各種形態保存了下來。“雅樂”強大的中國基因讓其表現出了與西方音樂的不同,體現出了較高的藝術價值。重建雅樂的構想展現出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具有填補雅樂的研究空白與重建雅樂體系的作用。重構中國雅樂價值體系,可以為中國雅樂的發揚創新提供堅強的民族基因與理論依據。
隋唐時期,遣唐使將中國的音樂文化引入日本,日本傳統音樂受到中國雅樂的影響,逐漸融入東土,其主要表現在對樂曲、樂器、舞蹈的吸收。遺憾的是在中國,這些雅樂曲目只存活于古籍之中,并沒有活態研究范本,因此想要恢復中國的雅樂困難重重。好在中國的一些學者正在為恢復中國雅樂而努力著,如劉崇德先生就對日本唐樂古譜進行了研究,他以日本唐樂古譜作為研究對象,對唐樂的樂體、樂律、樂曲結構進行了研究。《源氏物語》一書曾提出“青海波”是唐人樂舞。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日本現存的《青海波》里舞蹈者的裝扮和成都趙廷隱墓出土女舞俑的裝扮極為相似。這一系列的思考,為進一步揭開唐代古樂的面紗奠定了基礎。
由于雅樂僵化保守、樂人地位低下、中國宮廷的消失等因素,活態化雅樂已難尋蹤跡,恢復雅樂任重道遠。當下我們應該用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雅樂中中國古典主義音樂美學的實質,將雅樂作為國學的精髓,去發掘古時禮儀文化以及古樸的音樂主張,從而讓中國雅樂這千年的巨著重回鄉野。要進一步做好雅樂的收集、整理和傳承工作,除了發掘雅樂的歷史文化價值,還要研究雅樂的當下價值。只有將雅樂文化的內涵建設和價值體系建設放在首位,揭示雅樂的發展規律,發掘雅樂的內在特質,使雅樂恢復與“文化強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雅樂的可持續發展。
雅樂是中國的,是亞洲的,是全世界的。通過對日本雅樂、越南雅樂和朝鮮雅樂的研究,我們感受到了中、日、韓、越南四國歷史上的聯系,以及四國之間藝術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亞洲的學者應該將雅樂放在世界的目光中進行省視。這將對復興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產生深遠意義。雅樂這一人類藝術的活化石在東南亞國度保存下來,是世界的財富,更是構建東南亞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命題。中國的雅樂歷經數個朝代,且每個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傳統,不應該將雅樂孤立的看待,雅樂不是某個朝代的產物,而是封建中國歷朝歷代的智慧結晶。只有建立泛雅樂的思想,才可能把雅樂研究清楚和透徹。只有把雅樂放在世界的外延中去思考,才可以正真做到對雅樂的傳承和復興。
雅樂是我國封建禮教制度的載體,在傳統道德體系中,雅和德是有內在聯系的。在多元文化變革下的今天,雅樂似乎已經失去外部的封建道德環境以及內在音樂品質傳承,重構新的“禮義廉信孝”的雅樂體系需要數代人的不斷求索。中國雅樂是農耕社會的真實寫照,在西方音樂理論以及美學理論的影響下,雅樂經歷了從祭祀音樂向宴饗音樂;由雅樂向俗樂;從修身向娛人的重大轉變;如今的雅樂已經成為了一個龐雜的音樂體系。一定要避免用西方的審美價值來詮釋和改造雅樂,要向古代文獻典籍學習,從這些典籍中找到雅樂的內涵以及價值取向。要認真研究各類樂譜,讓這些音樂遺產發揮真正的價值。要學習研究日本、越南、韓國的雅樂,從這些活化石中找到中國雅樂的影子,從而找到恢復雅樂的支撐。音樂在傳播過程中是相對穩定的,雅樂在與其他各國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一定保留著基本的風格和價值觀,只有在這些個案中仔細求證、比較研究,才能在各國遺存的雅樂中找到蛛絲馬跡。
隨著國人對傳統藝術的自信逐漸增強,雅樂文化的復興開始升溫。學者掀起了雅樂研究的熱潮,一些社會團體和高校試圖用各種形式修復著中國雅樂。雅樂文化已成為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雅樂的重構對于構建華夏音樂體系、重塑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具有現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