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
(長沙師范學院 預科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藝術形式,有效承載了特定地區與特定群體的文化思想與文化傳統,透過音樂藝術能夠有效把握不同社會與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與發展脈絡。湖湘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湖湘傳統音樂的傳承實踐與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容脫節,地方高校在對湖湘傳統音樂的傳承沒有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面對各地音樂人才培養同質化、地方院校音樂教育服務于地方定位模糊的困境,湖湘傳統音樂在地方高校的傳承成為了文化內涵傳承與現實需要兩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湖湘音樂文化內涵和現實需求的剖析,在高校傳承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適合各校因地制宜發展的湖湘傳統音樂文化高校傳承路徑。
湖湘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類型,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湖南作為一個多元民族聚集地,每個地域都有著自身獨特的音樂文化,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傳統音樂形式,諸多民族與地域的音樂文化構成了湖湘地域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極大地豐富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文化內涵,也為地方高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多元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思維。積極推動湖湘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落實能夠在現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增加更多教學內容,營造起良好的音樂氛圍與文化環境,為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加寶貴的素材,實現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內涵的豐富與拓展,將更加多樣化的音樂文化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實現學生內心的有效熏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培養,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向著正確方向前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是人們實現族群認同與文化身份認同的極其重要的媒介與手段。要想建立音樂文化的自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知和了解應該傳承與發展的傳統音樂文化,通過對傳統音樂文化自信來帶動和深化整個民族文化的自信。作為湖湘地域的高校學子,感受、體驗、了解、探尋、品讀湖湘音樂文化是學生學習湖湘傳統音樂文化的必要手段和需求。因此湖湘傳統文化需要通過高校傳承這一橋梁,傳播、弘揚湖湘音樂文化,在感受傳統音樂魅力的同時潛在喚醒文化自信。
湖湘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地域性,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把湖湘地域的音樂文化融入到現有的教學體系中來,這不僅是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的唯一選擇,也是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滿足地方對音樂人才需求的應有舉措。地方高校在音樂教育推進過程中既要考慮到音樂教育的總體發展需求,又要明確本地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與發展方向,特別是地方高校的學生以當地及周邊生源為主,引入本體音樂教育資源既能夠增強學生們的文化認同感,帶領學生全面認識地方音樂藝術,也能夠利用豐富的音樂資源滋潤學生心田,實現地方文化的持續傳播。湖湘地域高校應該大力發掘本地的音樂文化,將其作為重要的、獨具特色的辦學資源,在扎扎實實做好傳承湖湘音樂文化的同時,為地方中小學音樂教育、地方各演出團體培養具有當地音樂素養的音樂人才,使之具有更好地為湖湘地域培養能夠“落地生根”的音樂人才的優勢。
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輸入,在音樂教育體系顯現出"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殖民,“西方文化優越論”越來越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劣勢也越來越被放大。 雖然很多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但是由于傳統教學的“西方中心論”知識結構和多元音樂文化的沖擊,大多認為傳統音樂不時尚,跟不上時代潮流,傳統音樂土氣沒有品位,更談不上理解傳統音樂與文化之間的深刻關聯,形成了對傳統音樂抵觸甚至排斥心理,隨之而來的便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不足乃至漠視。這也導致傳統音樂文化的生長土壤日益貧瘠,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這是非常不利于傳統音樂繼承與發展的。
音樂人才培養目標是音樂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和首要問題,制約著培養模式的確定工作,規定了培養內容的選擇。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地方院校音樂院系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種過“寬”過“泛”的宏觀性目標,與各地音樂人才培養同質化,陷入了地方院校音樂教育服務于地方定位模糊的困境,雖然有涉及傳統音樂領域的教學,但沒有充分體現地方高校音樂院系辦學特色。因而地方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形成了湖湘音樂與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天然屏障,制度層面就制約了大學生對湖湘傳統音樂深入系統的學習。
西方學科知識范式下音樂教育讓高校音樂教師沿襲了重“技術”的傳統方式。音樂教育課堂過分注重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曲式等技術層面元素,忽略了對音樂所意蘊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社會的、道德的等各種價值的挖掘與探究。而湖湘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唱腔具有地域特色,唱詞普遍采用方言,音調極富鄉土氣息,伴奏使用民間樂器,表現內容包羅萬象且具有濃郁生活氣息,這些特性與唯“技術”的教育觀念不相容,無法觸碰到湖湘音樂所蘊涵的精神與情感,其中的精髓與韻味也就難于體會,必然形成湖湘傳統音樂傳承的壁壘。
為了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需要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讓他們真正認知和了解湖湘音樂文化,培養其對湖湘音樂文化的興趣。一是因地制宜,按照所屬文化圈地域邀請傳統藝人來校講座或舉辦研討論壇,或將經典作品請進校園大舞臺,讓學生體驗感受湖湘傳統音樂的精髓與魅力;二是組建湖湘傳統音樂社團,引導學生參與湖湘音樂文化實踐。例如長沙地區高校組建長沙花鼓戲社團、湘西地區成立侗族大歌等社團,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學生也會因參與表演而形成濃厚的興趣。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應正確解讀“寬口徑音樂人才培養”要求,一定程度上要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這既是服務地方的具體表現,也是形成自身人才培養特色的具體實施。一是按照各文化圈地域特性增加湖湘傳統音樂文化課程比重,從源頭打通傳承壁壘;二是湖湘傳統音樂文化課程的內容應當側重音樂實踐教學與活動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同時豐富湖湘傳統音樂的教學形式;三是舉辦湖湘傳統音樂藝術相關活動,例如舉辦湖湘音樂文化節、湖湘民歌會、湖湘戲劇表演、湖湘原生態音樂比賽等。
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音樂教育體系中以圍繞“人和文化”的主題逐漸代替了"技術理性"的主題。這一觀念的轉變在湖湘傳統音樂的教育傳承中顯得尤為重要。音樂的技術屬性與文化屬性的協同發展才能觸碰到音樂背后所意蘊的文化、情感等內容。這種文化意蘊才能給學生理解音樂提供空間,填平了音樂教育與生活隔離的鴻溝,讓學生感受湖湘傳統文化,在生活中享受湖湘傳統音樂,從而真正實現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
湖湘傳統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與發展具有著重要意義。地方高校在傳承本地域的傳統音樂文化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當地高校應該根據自己所在區域的特點,植根于湖湘地域文化土壤,積極挖掘湖湘音樂文化內涵,不斷加強湖湘音樂師資隊伍并完善機制體制,從而真正實現湖湘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