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信陽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竹笛演奏藝術在我國民族音樂藝術傳統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表演形式因具備較強藝術感染力受到了底層人民熱烈歡迎,因為我國各地域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差異性較大,因此取材于民間生活的竹笛演奏藝術就帶有了鮮明地域風格差異,在漫長的藝術探索過程中形成了北派、南派以及均衡性較佳的新派等各有特色的竹笛藝術流派,不同流派共同促進了現代竹笛藝術的發展進步。
音樂表演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社會藝術的重要文化紐帶。中華先民發揮自身創造力發明設計了具備獨創性與較強表現力的樂器演奏形式,例如編鐘、竹笛、箜篌等[1]。竹笛取材于我國南方大規模種植的竹子,制作難度不高,對加工工藝沒有硬性要求,因此成本較低,相對其他樂器而言學習較容易,在發明后就在不同地域高速傳播開來,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了古代傳統文藝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之一。竹笛演奏藝術自發端起至今橫跨八千年歷史,已經成為了我國藝術文化傳統難以分割的一部分,有著可詳細追溯考證的悠久發展歷史。經過歷代藝術家的不斷革新,竹笛演奏藝術中涵蓋了更具生命力的藝術元素,有了更大的發展改進空間,藝術家開始開發竹笛演奏藝術在心理調節領域的特殊效果,意圖讓竹笛藝術具備修復聽眾心理創傷的正面作用[2]。
竹笛演奏藝術的主流表現形式可概括為傳統化和現代化兩大類,因不同受眾對藝術理念的理解不一致,因此為滿足市場需求,迎合大眾心理,竹笛演奏的藝術表現形式會隨著藝術主題的變化而逐步調整[3]。傳統化的竹笛表演藝術強調營造仿古文化情境為現場觀眾帶來藝術沉浸感,竹笛演奏者應穿戴還原性較高的古代裝束,在演奏技法與表現手法上沿襲古代的傳統形式,主要演奏風格偏向古樸婉約,這一類的竹笛藝術表演注重文化領域的代際傳承性,習慣于選擇具備本民族藝術特色的本土化素材,不以盈利為主要表演目的。在與國際音樂文化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現代化竹笛藝術表現手法悄然興起,現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強調在竹笛演奏風格之中融入西式風格,以西方文化作為竹笛藝術創新選題取材的素材庫,在曲調、曲風方面模仿歐美流行音樂形態,演奏者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此類藝術表現模式因雜糅中西文化特色元素獲得了我國青年一代的歡迎,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普及有助于推動跨國文化交往與融合,符合當今時代變革的精神[4]。
竹笛演奏藝術植根于社會文化,而社會文化的基本形態與演變速度則由客觀的社會環境因素所決定,竹笛藝術中的北派風格就是受到北方社會生活環境影響而逐漸形成的[5]。我國北方地區以冷干氣候為主,開闊平坦地形較多,不同社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較為頻繁,生活習慣粗陋儉樸,言語交流偏向明快直接,個人行動力強于思考能力,在藝術審美層面喜愛刺激性較強、風格濃烈的演奏風格,對精深晦澀的藝術表現形式缺少相應的文化理解力。北派竹笛演奏風格與北方文化的內在精神具備較強的同構性關系,具備文化層面的廣度,能夠為聽眾帶來獨特的體驗,但藝術深度不足,表現手法無法傳達曲目創作者的細微感情。北派竹笛演奏具備剛勁有力、豪放悲壯的藝術風格,充溢著北方男性的陽剛勇武氣概。北派習慣于使用北方藝術表演中常見的梆笛進行演奏,曲調隨著氣息的變化而急劇變化,節奏較快,曲調轉折具備較高的突然性,著名的北派竹笛演奏藝術家馮子存要求演奏者在吹笛時必須調動氣息的力量將其集中爆發出來,用氣要保證迅速有力,音色以響亮高亢為主,北派演奏風格與南派的最大不同點在于著重強調氣息的力量性和爆發力。在風格層面北派演奏藝術受到了發源于河北的梆子戲與西北、東北民歌演唱風格的影響,其表演主題與蘊涵文化元素具備一定的通俗性,便于勞苦大眾理解。
南派竹笛演奏風格以清新淡然、典雅脫俗見長,南派藝術表演家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作品題材貼近平凡人民生活,情緒層面的表達隨著舒緩的旋律變化逐漸展開,南派竹笛藝術的包容性較強,能夠融合多種外來和本土的音樂文化元素創造全新的演奏風格。南派演奏藝術基于南方文化傳統,我國南部地區地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是華中地區的楚文化與華東江蘇、浙江一帶的吳越文化,無論是楚文化還是吳越文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包容性和創新意識,某一地區社會文化的演變主要受到地理條件與民風民俗的影響,我國南方地區地形破碎,交通運輸以船只為主要工具,氣候濕潤多雨,物產較北方更為豐富,南方較封閉的地理條件限制了人員往來交流,因此南方文化偏向內斂,大眾審美偏向纖細精致的靜態藝術,受到南方文化熏陶的竹笛藝術家將自身文化意識滲透進竹笛藝術作品中,南派竹笛演奏重視表演的節奏性與藝術觀賞性,為觀眾個人觀感考慮去除了部分刺激性較強的表現元素,南派藝術家在演奏時習慣使用間接性的贈音、疊音等技巧,藝術表達方式具備收斂性,并不具備強烈而明顯的個人表演風格,在演奏效果層面較為明朗華麗,對聽眾的藝術理解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南派竹笛藝術融合了民間舞臺戲曲曲調與絲竹樂的表現形式,在獨奏時慣于使用曲笛,演奏者必須控制好自身氣息,使之與樂曲節奏同步,例如以陸春齡為代表的南派竹笛藝術大師在演奏竹笛時通過對氣息的靈活調整,使竹笛的樂音變得更為生動細膩,音色清澈明朗,轉折自然和諧,吹奏氣息強而有力但并不急促,沒有北派風格的竹笛演奏在節奏轉折方面的刻意感和突然感,高水平的南派竹笛演奏會一點點調動起觀眾的情緒,為觀眾欣賞傳統藝術提供了的良好支點。
南北派竹笛演奏風格的不同歸根結底在于演奏技巧發展路徑的差異,北派風格的竹笛演奏必須使用梆笛,而南派則使用曲笛,二者音域不同,前者由于音域高適合演奏風格鮮明的高亢激烈曲調,后者音域相對更低,適合演奏風格低沉圓潤的竹笛樂曲。南北兩派竹笛藝術在樂曲編寫層面還有著很大差異,北派樂曲創作與演奏模式較為單一,形式古拙儉樸,南派竹笛演奏風格由于外在限制較少,文藝思想相較閉塞保守的北方而言更為開放,因此表現風格更為自然,演奏速度呈遞進形態逐步增加,觀眾易于適應。北派竹笛演奏對音量和氣息力度有著明確要求,旋律起伏生動有力,曲調跳躍性較強,受到內蒙古地區和陜北地區的民風影響,慣于使用急促有力的吹奏技巧為現場演奏注入熱烈奔放的活力,演奏的音調受到北方方言表達習慣影響,與南派有著較大差異。
現代技術條件下在古代社會生活環境中限制不同藝術流派交融合作的不利因素已被消除,各流派的交流不再受地理條件和社會因素的限制,能夠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優化改良竹笛演奏技巧,創作全新的表演曲目。南北文化在信息時代空前地融匯在一起,為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社會條件,在新時代信息自由流通的和諧網絡環境中,各地區能夠進行無限制地深入交流,南北派都可借鑒對方的文化素材,吸收其他流派的創作經驗,學習有參考價值的演奏技巧,以此提高表演效果,創造更大的文化效益。
現代新式竹笛演奏風格對南北兩派的演奏技巧與表現風格都有所借鑒,具備創新意識的竹笛演奏藝術家將南北竹笛藝術的風格進行融合,創造出兼顧南派細膩性與北派奔放風格的新型演奏風格,極大地強化了竹笛藝術的表現力,新派竹笛使用了北方竹笛流派的特殊演奏技巧(垛音、滑音等),重視對吹奏的氣息韻律的靈活調整,慣于在演奏中使用奔放純凈的氣滑音,具備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效果,在曲風方面注重突出竹笛演奏的歌唱性,試圖以笛聲表達人聲,在選材方面多選取與現代社會生活現象有關的主題,拉近了竹笛獨奏藝術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因此這一在20世紀新產生的全新藝術流派受到了舉國上下的一致歡迎,新的竹笛流派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南北兩派分立局面,引領了竹笛演奏風格與藝術化表現形式的進一步變革,為竹笛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改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竹笛演奏藝術是我國現代音樂藝術中的瑰寶,圍繞著竹笛演奏活動形成了多個有影響力的藝術流派。隨著文化產業經營模式的革新,竹笛文化必須有所調整,演奏藝術家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調,在繼承并弘揚竹笛文化傳統的同時,對表現方式與演奏技巧進行自主探索與創新,為了讓竹笛藝術發展到更高層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