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凡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多元化的戲劇形式,湖口彈腔作為江西省極具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源于宋元時代,經過錘煉發展,明末湖口彈腔初現雛形,在清朝乾隆年間走向頂峰。如今,湖口彈腔除了分布在湖口縣,更輻射到鄰縣的都昌、彭澤、星子以及鄰省的湖北黃梅縣。
湖口彈腔,亦為贛劇的鼻祖藝術形態,湖口縣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早在漢唐時期,白居易的《琵琶行》序中就寫“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白居易雖不喜山歌與村笛,但詩歌表明漢唐時期九江湖口地區已經擁有了得天獨厚的音樂環境,呈現出西南文化交織融合的跡象。
從安徽省潛山縣王河鎮程家井祖譜記載可知,元朝末年安徽潛山縣的老徽調旗手、京劇鼻祖程長庚的祖輩為了避戰亂,千里迢迢從鄱陽湖轉至,湖口縣。在中國歷史上,湖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不止,恰逢太平時期,商貿蓬勃興起,戲曲創作也隨之涌現而來。從時代變遷、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的多元并包的特點來看,秦腔亂彈隨北方人的南遷而演化發展,同南方特有的戲曲形態在湖口地區生根發芽。京劇大師程長庚先生的祖輩攜戲劇的萌芽遷入了安徽一帶。在明朝時期重商主義出現,江西一帶的商人獲此紅利逐漸崛起,促使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湖口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重慶、四川、南京、上海的交通要道,依托長江、鄱陽湖的交通流域,古時的湖口縣成為了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楚頭吳尾的文化環境也為戲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秦腔亂彈、西皮、二黃和南戲等劇種在湖口地區碰撞融合,在明朝末年形成了最初的湖口彈腔藝術。
湖口彈腔和秦腔亂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秦腔亂彈的劇目主要源自《列國》《三國》等英雄主義故事和民間神話故事,湖口彈腔的劇目素材也源于此,并且西北和湖口均稱為“大戲”。從腔調上來看,秦腔西皮、宜黃腔中都有湖口民間戲曲的音樂風格。可見,這三者是共同構成了湖口彈腔的音樂元素。
清朝康乾盛世隨著商業繁榮,戲曲藝術迎來了輝煌的發展階段,湖口彈腔已日趨成熟。如今縣城石鐘山彈腔戲臺以及流泗鄉莊前潘村彈腔戲臺都于清朝乾隆年間修建并保存至今,這些歷史遺跡見證了湖口彈腔的興衰漲落。清朝時期,湖口彈腔戲班收徒不受地域限制,使湖口彈腔的弟子遍布江南江北,從湖口地區向全國范圍輻射,為其他的戲劇形式提供了多元化的范例,進一步影響了漢劇、徽劇、京劇藝術。“圍鼓作唱”的彈腔成為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在湖口一帶每逢紅白喜事、做屋上梁、生日賀壽,湖口彈腔大師均至家中客廳作唱彈奏。
在20世紀30年代,在宣傳抗日和慶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湖口彈腔開展了浩浩湯湯的演出,重新再現鼎盛輝煌。當時在鄂贛地區紛紛建立湖口彈腔戲班,受到社會廣泛推崇。上世紀50年代,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倡導下,湖口彈腔方興未艾,在鄱陽湖地區和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鄰縣活躍起來,尤其“夏念山戲班”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春耕曲》《仇深似海》等現代劇備受矚目。
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思想開放的進程加速,湖口彈腔在湖口地區鄉鎮村寨開班結社,使湖口彈腔獲得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據數據顯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過后,湖口縣彈腔演出戲班多達134個,盛況空前。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升級,開辟了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發展渠道,城鄉流動速度加快,湖口彈腔的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近年來,黨和國家日益重視民間藝術的繼承與弘揚,湖口彈腔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湖口彈腔劇團開展了階段性的演出。從2008年至今,湖口彈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湖口縣被逐步打造為“江西省戲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戲曲)之鄉”。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湖口縣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兵家之地、商業發展之埠、戲曲的源地。白居易《琵琶行》中寫道:“長安歌女,嫁與商人,轉徙于江湖間。”可見,唐朝時期,湖口一帶就出現了宮廷與民間藝術、西北與江南戲曲融合的發展趨勢。隨后秦腔經過四川、湖北等地來到湖口地區,與本地的宜黃腔、漁歌、茶歌和方言相互交織融合,最終形成了極具江西特色湖口彈腔。因此,湖口彈腔是吳楚藝術、儒家文化在戲曲藝術領域有機融合的結果,西皮、二黃、民間元素共同構成了其核心。從湖口彈腔的音律形態來看,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是la至mi弦,即里弦是簡譜加上低音la音,而外弦不帶高音和低音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是so至re弦,也就是里弦是簡譜加上低音so音,外弦不帶高音和低音re音。定弦的差異在于聲腔來源的屬性差異造成的,構成了各自的戲曲特點和風格。西皮腔來源于梆子腔,具有顯著的北方激昂、高亢的特質,而二黃腔是江西宜黃腔的分支,呈現出較為婉約的南方戲曲特點。
湖口彈腔獨特的審美價值通過舞臺上一桌兩椅,以及不同唱詞道白和肢體語言動作呈現出來的時空環境展現的。借助服飾和臉譜,展現不同朝代、地位的角色。湖口彈腔角色可以劃分為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久老、十雜。通過唱腔伴奏、唱腔分版式、彩調充分展現角色情感。在戲曲伴奏過程中,借助鑼鼓喧天指引唱念做打的轉場,以曲牌襯托環境氛圍,利用京胡、二胡等樂器伴奏襯托唱腔,富有創意和感染力。正是“精彩處,臺下喝彩山響;悲傷時,座上淚沾衣裳”。
湖口彈腔與湖口人民生活休戚相關。至明朝起,湖口彈腔就是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紅白喜事、做屋上梁、生日賀壽、慶賀秋收、驅攆鬼神都需要湖口彈腔戲班搭建戲臺或圍鼓作唱。《跳加官》這一傳統劇目就是每逢節日慶典、新戲臺建起最重要的表演劇目。在精神文化豐裕的今天,湖口彈腔仍然延續著古時的藝術特色,在湖口一帶演出表演。
對于湖口彈腔這一傳統文化藝術而言,傳承文化藝術比現代發展和創新更為緊要。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在中小學校園內開展湖口彈腔文化藝術活動,對江西地區中小學生開展湖口彈腔藝術的科普和教育,積極探索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和文化傳播形式,調動中小學生對湖口彈腔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例如在中小學校園內可以開設湖口彈腔興趣班,開展青少年湖口彈腔創作競賽,并對優秀表演者提供鼓勵和支持。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彈腔老藝術家進入校園與青少年溝通交流,為新老湖口彈腔藝術愛好者搭建交流平臺,有效破解湖口彈腔無人繼承的難題。教育部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藝術高校設施湖口彈腔的相關專業,推動湖口彈腔現代化和專業化發展,實現湖口彈腔的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各行業組織的引領下,湖口彈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構成了張青彈腔劇團、湖口石鐘彈腔劇團、馬影彈腔劇團等專業化的組織。各個劇團應當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合力,通過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推動湖口彈腔藝術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資源挖掘利用,構成良性化的發展趨向。除了劇團自身的協同發展,政府和社會也可以進一步發揮良好的帶動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和有利舉措推動湖口彈腔的文化傳承和大力創新,對優秀的劇目創作提供經費和政策支持。在宏觀層面建設國家藝術事業發展基金,大力培養湖口彈腔藝術從業人員,著力激發藝術創作者的潛力,從而推動湖口彈腔藝術的繁榮穩定發展。湖口地方政府作為主體,開展形式多元的彈腔藝術文化節,拉動地方民族契合的贊助,打造湖口彈腔藝術文化品牌,依托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政策化的牽引、行業化的支撐和專業化的創新,共同帶動湖口彈腔的品牌建設,使湖口彈腔藝術成為江西省湖口縣的文化標簽和藝術名片。
旅游業的興旺繁榮對文化旅游產品的建設具有積極影響,湖口縣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打造湖口彈腔藝術旅游產業,形成湖口彈腔文化旅游產業鏈。充分運用湖口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提供優良的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和服務項目,促進湖口彈腔藝術和文化的推廣傳播。與此同時,要將湖口彈腔文化烙印在湖口人民的心里中,結合傳統節日,打造吸引眼球的旅游路線產品,吸納游客感受湖口的風土民情,將湖口彈腔滲透在湖口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從而渲染濃厚的節日氛圍,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的振興。旅游文化品牌的構建,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使湖口縣在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下開展湖口彈腔藝術的弘揚和傳播。
針對湖口彈腔的繼承和發揚,構建良好的外部宣傳環節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需要借助創新化宣傳模式,建設有助于湖口彈腔文化健康成長的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多媒體軟件資源平臺,對湖口彈腔進行口碑打造,提升湖口彈腔的社會影響力,賦予新時期的文化內涵,重點提升其藝術文化價值。借助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對湖口彈腔的弘揚和繼承進行記載和保存,對內容和形式進行大膽創新,使創新的劇目符合現代化發展的潮流和審美標準,協助湖口彈腔文化旅游產業的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