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云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音樂表演美學是音樂美學的一個特殊的分支,既具有音樂美學的特殊性,也區別于一般的音樂美學,是一個具有雙重屬性的學科。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在于,既是美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支。而美學是屬于哲學的范疇,音樂學是音樂學科的范疇。所以音樂美學既具有哲學的性質,還具有科學性質。
音樂表演美學與一般音樂美學最大的區別之處在于它的可操作性。音樂表演美學的研究服務于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創造與實踐,同時也是在創造和實踐當中觀察體會其中的現象與本質從而得出結論。它不是討論單純的“演奏技術”操作問題,而是以掌握“技術”為前提,運用演奏技術結合美學理論來達到對“美”的二度創作的目的。
當音樂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一個單獨的聲音,需要通過樂器演奏來進行傳遞時,演奏中的“情感”尤為重要。它是刺激聽眾的聽覺、知覺以及心理反映的關鍵,更是判別其演奏是否有“靈魂”的依據。
在大提琴演奏藝術中,“情感”是需要練習的。美國著名音樂美學家倫納德·邁爾曾指出任何習慣反應的實現都要求人們對刺激物本身及其起作用的具體情景作出判斷和認識。在大提琴的演奏中,要學會對音樂作品中需要的“情感”作出一些判斷和認識,并在自己的理解中去對其進行一些“處理”,才能實現在演奏藝術中的“情感”習慣反應。首先要去感知它的存在,并且參與其中,才能使它變成大腦里一種在潛意識領域中的刺激物。有了刺激,就會作出反應,這個過程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大提琴演奏藝術中的“情感”練習,為的是能讓它成為大腦里的“刺激物”。這個“刺激物”必須是存在于大腦潛意識范圍中的,而不是有意而為。“潛意識領域就是一個記憶儲存庫。人們能夠往庫里存入東西,也能夠從庫存中提取東西。這一存入和提取信息的活動,也就是意識與潛意識雙向交流的過程。”故意而為之的事總是不自然的,所以,“情感練習”是意識活動,為的是演奏時能夠做出潛意識的活動反映,從而幫助人們在演奏中自然流露出作品需要的“音樂情感”。
在演奏一首樂曲時,除了技術上的問題,要想更好地演奏出“音樂情感”,就需要對它進行正確的“認知”。演奏藝術中的思想作用在于對自己演奏的作品進行正確的理解。如果以風格特征為中心,那圍繞著它的是時代、民族、地方、民俗等諸多線索。演奏者要了解不同于自己時代的其他民族的東西,顯然是不容易的。需要了解大到涉及到國家、政治、時代、宗教信仰等等,小到作曲家的成長、生活以及那個時代社會背景對他的影響等等。思想的作用提供了對音樂作品的觀察角度以及對作曲家的創作背景的關注。
音樂作品被稱為一度創作,音樂表演藝術被稱為二度創作,演奏者本身為二度創作的主體。作曲家將自己的藝術思想與想象譜寫成音樂的語言。樂譜上的每個音符,每個標記,都代表著不同大小的音樂信號。但是從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中,可以感受到這些音樂信號的實現從來都不是固定的,這是主體的能動性在起作用。如果利用意識形態,“意識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以及藝術經驗,再結合主體的能動性,就可以喚起作者與演奏者之間的“主體間性”作用,不僅對掌握音符內涵,準確“情感輸出”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是演奏藝術實現作品的美學價值的重要條件。
在演奏藝術中,通常需要既要有處理音樂技巧的理智,還要有“情感地”去再現音樂的表現力。沒有激情的演奏者就如說話語氣平平的朗讀者,聽了讓人乏味;而單純的情感泛濫會影響音樂技巧,間接又影響了整體的演奏。所以,這是雙重性的。既要有理智,也要有情感。
想要使理智與情感二者真正達到辯證統一,需要培養自己在演奏中進入音樂的規定情境,并且心理專注于演奏藝術所要求的東西。何為規定情境?俄國著名戲劇和表演理論家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提出了“規定情境”這個概念。它指的是作家在劇本中為人物活動所規定的具體環境和實際情況以及藝術家們在二度創作中對劇本和演出所做的大量內容補充。在演奏中,應該專注表演,這就是進入規定情境。在演奏中,只能專注于表演本身,專注于演奏音樂本身,而不是跳脫出規定情境,糾結于一些剛演奏過的小失誤。專注于演奏時,演奏者也在傾聽自己的演奏,當奏出第一個音時,我們的大腦所接收到的信號會刺激潛意識反映。如果潛意識反映出的是不滿意,而且很在意第一個音的不完美,甚至在意觀眾對那個不完美的音產生的負面評價,就已經脫離了規定情境了。接下去,如果越演奏越不如意,就會更難進入規定情境。
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談到他在舞臺演唱時說,“在我頭腦中一瞬間出現了真空的感覺,這時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詞和表演中所要求的東西。”這種心理狀態就是進入了規定情境。在演奏時,應該專注于演奏藝術的本身,專注于音樂情感的本身,而不是對一些小失誤耿耿于懷。只有進入音樂的規定情境,理智監督著情感,情感依賴著理智,才能達到演奏中理智與情感的統一。
演奏藝術實際上是一個思維想象并再現的過程,其中,意念的訓練尤為重要。意念是人們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進而調控自己的身心活動狀態的一種思維活動。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都由意念控制。
在演奏中,要給意念進行“設定”。第一件事就是通過讀譜首先在內心聽覺中構建音樂,這是有意念來“設定”意向對象。通過意念訓練來“設定”了內心聽覺的音樂構建,是為了儲存大腦對于樂譜的記憶,到了演奏中,就不會出現記憶中斷或出錯的情況。通過意念控制思維,對樂譜有了增強的記憶,從而提高演奏的完整性。第二件事就是控制自己在演奏時的心理波動程度,用意念控制波動程度的減小,甚至達到內心寧靜平和的狀態。讓思維暫時冷靜,一切都準備好了,再進入演奏。用意念專注于演奏,才有可能發生演奏者與作品之間碰撞的演奏靈感。第三件事就是對情緒的控制。用意念控制過于高亢或者過于平淡的情緒。在演奏中,有時候會要求我們在一些技術困難片段仍然要保持高度的演奏熱情,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用意念平衡亢奮的演奏心理狀態與手上的從容自如的動作,不能因情緒的失控而影響了演奏的效果。同樣,在一些為高潮鋪墊的片段,通常需要弱處理,這時候很容易因過于放松而脫離了原有的演奏狀態,意念的控制在這時候就需要發揮它的作用了。因此,需要將意念的設定和控制調試到一個合適的“度”,并且把握好它。精神高度集中,專注于演奏,才能做到將“音樂情感”自由抒發的同時,也不會讓音樂“失控”。
每個人的審美判定都是不一樣的,大都是根據自己的美感來判定什么是美的。判定是由感覺來決定的,那感覺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感覺是由對象的屬性來決定的。就像,糖是甜的,但不是因為人的感覺決定了糖的屬性,而是因為糖的屬性從而決定了人的感覺。
漢斯立克曾說:“關于樂曲的美和優點,大家會有一致的意見。”這是音樂“美”的屬性來決定的,但是“美”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存在著個性與共性。一件物品,有人覺得美,有人覺得不美,這是個性。在音樂里,要探索的是那些“美”的共性,是那些經歷過歷史沉淀證明存在下來的美感客觀事實。討論音樂的“美”,就是重新尋找客觀存在的音樂的審美特性,從而促進我們的演奏藝術的提高。
對音樂審美的思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音樂情感。在這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感知、體驗情感;表現、深化情感;創造、升華情感。這三個層次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首先,感知、體驗情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里,需要演奏者通過詮釋作品思想情感內涵的二度創作來進行,不僅需要把握好“情感”,也需要自己體驗“情感”;其次,表演、深化情感是將理解音樂與表現音樂的有機結合。小到樂句音符,大到結構篇章,都需要演奏者認真探究,盡可能地利用演奏技能展示作品的全貌。最后,創造、升華情感。這個層次是需要演奏者挖掘自己潛在的思維想象能力,對于作品中的主題形象展示,可以利用演奏經驗即興添彩,從而更深刻地將音樂主題傳遞給觀眾,引導觀眾進入音樂情境,最終達到延伸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這三個層次都需要培養自己去思考,去實踐,需要長期積累經驗并沉淀自己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美學作為音樂美學的一個特殊分支,它不是音樂表演與美學相加的結果,它是音樂的特殊性與美學思考相互滲透的結果。美學的思考最后實踐于演奏中,才是我們追求的實用性。在整個音樂表演美學的思考中,關于音樂情感,是需要重視的一個部分。在許多演奏實踐中,培養自己對音樂審美的思考,關注音樂情感的表達,是有助于完善自己的演奏的。對音樂情感的美有一個更全面、更正確的理解,必然有助于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演奏才能。在這個過程,需要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是一個需要時間歷練的過程,因此不能要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體裁,以及需要的不同音樂情感的表達,都應具體分析再投入演奏中,讓“美學”頭腦幫助我們實現音樂情感的表達,實現“美”的演奏藝術需求,進而傳遞給觀眾,豐富我們的音樂享受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