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是閩南的標志性飲料,無論古代還是現今,圍繞茶禮茶俗的茶文化在閩南地區表現得很突出。在閩南人“開門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擺在首位,茶諺云:“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當地人習稱茶葉為“茶米”,把茶葉冠于大米之上。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絕無僅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加之有一系列約定俗成的禮俗,工夫茶之工夫也就更加出名。
閩南人天天喝茶,把喝茶看得跟吃飯同等重要,筆者生長在工夫茶的故鄉,自小在茶的海洋中泡大,漫游茶海,“抓拍”了一組饒有情趣的工夫茶禮俗鏡頭。
擺三杯茶當地人家中的茶盤通常只擺三只茶杯,這種工夫茶杯比半個乒乓球略小,潔白若雪,又薄又小,疊起可含口中而不露。民間有句俗語“茶三酒四踢桃二”(踢桃,閩南方言指“游玩”),講的是最佳人數組合。意思是說,喝茶以三人為宜,而飲酒則需要四人或多人共飲,才顯得熱烈有氣氛。如四人一起喝酒,欲猜酒令剛好兩對,人數過多則聽不清楚。飲工夫茶以三人為宜有其理由,解釋是“品”字為三口,三只茶杯象征一個“品”字,明代文學家陳繼儒在《巖棲幽事》中寫道:“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如果多人一起飲茶,環境繁雜,難以做到清心品茶。所以閩南人即使是來客多,茶杯也習慣擺三不擺四,大家互相禮讓才顯得熱鬧。
叩指謝茶操工夫茶者一般不飲頭泡茶(第一次斟的茶),頭泡茶當讓與長輩或賓客,操茶者要伸手示意:“請吃茶!”茶客端茶時,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著茶杯的邊沿,中指托著杯底,這叫“三龍護寶”,無名指和尾指收緊,不能指向別人,以避免不恭之嫌。并且對茶盤上三只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拿旁邊的一杯。主人續茶時,茶客習慣用手指敲桌致謝。手指敲桌有其含義,單敲中指,表示本人致謝;食指和中指同敲,表示攜愛人同謝;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同敲,意為代表全家人答謝茶主人。
換茶迎客當賓主正在津津有味地喝茶時,其間倘有稀客來訪,主人就要撤換茶葉重新沖茶,以表對客人到來的歡迎,否則會被誤解為“怠慢客人”“待之不恭”“喝別人的剩茶”。而剛才泡沏的工夫茶如果已沒什么茶色就倒入垃圾桶,要是茶味尤濃感到可惜,主人通常會把茶葉倒進大茶杯或用另外一把茶壺裝入新茶。當茶葉沖過多遍后,茶湯從濃到淡,便要更換茶葉,如果“無茶色”時還在沖,會讓客人認為主人對自己冷淡,不夠誠意。
糕點配茶來到閩南做客,如果您不習慣初飲那濃似醬油色的工夫茶,倘若不稍加自控,走訪多家,一旦飲茶過量(其實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濃),有的會引起“茶醉”。“茶醉”頗似餓過頭的感覺,其滋味不比醉酒好受。所以,熱情周到的茶主人會設身處地為來客著想,在敬茶時事先會準備一些糕點、花生米等休閑食品,閩南人謂之“茶配”,平時大多數閩南人家中都會準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配”。“茶配”不但防備“茶醉”,而且體現主人周到待客、慷慨大方,因而有人將喝有“茶配”的工夫茶謂之“全茶”,沒有“茶配”的則稱之“半茶”。
結婚拜茶男婚女嫁、定親成婚等禮儀中,都要用上工夫茶,取其“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吉祥寓意,特別是新婚第二天的拜茶,是自古以來閩南民間一個隆重的禮儀,無論如何忽視不得。是日上午吉時,婚喜之家的親屬、親戚按照輩分排列有序,在大廳的椅子坐定,新郎新娘要雙手共捧紅色茶盤上的工夫茶,每個茶杯內各放兩顆金橘蜜餞,以寄寓甜蜜美意,俗稱“祝福茶”。拜茶是新婚夫婦畢恭畢敬依次向親屬、親戚長輩行跪拜式的獻茶禮,而向平輩獻茶則站著就行。不論是長輩還是平輩,喝完茶后,必須說祝福的吉語,少則一句,多則四句,并以帶雙數錢幣的紅包回禮,謂之“壓茶禮”。對于未能前來出席拜茶儀式的海外親屬、親戚長輩,遵奉禮節的新郎新娘習慣通過郵政寄上茶葉和金橘蜜餞,權當盡了拜茶禮儀。
拳館茶規過去拳頭館(即武術館)的工夫茶,一般擺設左、中、右三杯,以待來客。舊時客人進入拳館前,未飲茶必須先懂這個特殊地方的茶規。客人入門左邊的稱為“主人茶”,中間的稱為“師父茶”,右邊的稱為“客人茶”。主人敬茶,客人必須端拿右邊那一杯,如果客人茶被人先拿了,須借左邊的主人茶,將它移到右邊客人茶的位置上,然后再端而飲之。切不可端拿中間那杯師父茶,若是進館就端飲師父茶,就會被視為“強賓壓主”。特別是端茶杯時,杯底不能擦茶盤邊沿。茶喝完放杯要輕手,不能讓杯發出聲響,否則便有“故意尋釁”之嫌。據說,現在一些民間私人開的武術培訓班仍尊奉這一茶規。
常言道:“人入鄉隨俗 ,船進港隨灣。”用點工夫了解一下濃郁的茶文化,不但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少幾分誤會,多幾分情感,不出洋相,而且有助于增長知識,增進情誼,于主人于自己皆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