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南文成僑鄉的田野調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互嵌視野下的畬族海外移民研究
——基于浙南文成僑鄉的田野調查

2020-12-06 13:29:46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20年1期

王 逍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畬族海外移民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其時閩南、閩西、閩東以及浙南等地畬鄉均有數量不等的畬族隨漢族“下南洋”謀生,人數以閩南泉州一帶畬村居多。《過番歌》是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這部閩南方言長篇說唱詩流傳于閩南、臺灣及東南亞華人社區,敘述了早期福建人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新加坡謀生的辛酸歷程。《過番歌》版本異文較多,其中,福建泉州安溪縣善壇畬族村畬民鐘鑫創作的版本,不僅內容更豐富,抒情色彩也更強烈。該版本是基于作者個人早年親身經歷所編,流傳于當地畬漢村落。據田野調查,閩東畬鄉流傳的《過番歌》與閩南流傳的版本略有不同,且以畬語演唱。①感謝福建畬族學者藍炯熹先生提供的相關文獻與田野資料信息。近年來劉登翰等收集了不同版本的《過番歌》,并編著成名為《過番歌文獻資料輯注》的書籍。[1]不過該書并未從移民主體的族群屬性來分類輯注,更未涉及畬族早期海外移民問題。因而,我們只能通過《過番歌》“安溪本”創作者的畬族身份和閩東畬村的畬語演唱等文獻以及田野調查相互觀照的歷史人類學方法,來推斷福建畬族早期海外移民的歷史萍蹤。而浙南畬鄉畬族早期的海外移民,實屬鳳毛麟角,故鮮有記載。

總體而言,在早期華人華僑移民史中,畬族遠渡重洋者數量較少。直至20 世紀80 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閩浙畬鄉畬族(尤以浙南溫州文成僑鄉居多)在當地漢族的引領下,才紛紛走出國門謀發展,成為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組成部分。

目前,關于畬族海外移民的研究成果還較為罕見。相關論文作者大都從移民文化、社會網絡、社會資本、人口生態、海外創業、歷史變遷、文化傳播等視角來研究閩浙等地的海外移民行動與實踐,鮮有從畬鄉與僑鄉區位疊合視角和海外移民的民族屬性視角來深入探討。僅有《“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研究”三十而立的回顧(1986—2017)》一文提到畬族參與了2017 年5 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成立的“歐洲中華少數民族聯誼總會”。[2]而相關華僑志書、史籍類著作,則極少區分閩浙等地海外移民的民族成分,更未專題陳述。僅有《文成華僑志》指出:“改革開放后才出現的畬族華僑相對保留著團結互助的‘聚居群體’傳統”這一特點。[3]還可從該志書中的《建國前老華僑名錄》,依據畬族姓氏推測出新中國前文成畬族出國者寥寥無幾的狀況。[4]直至新近出版的《文成縣畬族志》,[5]才有專門章節概述了文成畬族外出務工創業的案例,但總體篇幅有限。此外,在筆者的畬族村落人類學研究專著:《超越大山——浙南培頭村鐘姓畬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一書中,曾收集了文成縣培頭村畬族海外移民的若干案例,并從畬漢民族互動的角度予以分析。[6]該書僅將畬族出國謀生納入培頭村經濟文化變遷中的一個發展類型來分析,尚未從畬漢“民族互嵌”②“民族互嵌”概念,首次出現于2014 年5 月中央召開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議。該會提出“推動建立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實踐理念,旨在更好地處理新時期的民族關系。該理念在同年9 月召開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被予以重申和強調,并被視為今后民族工作的重點方向。“民族互嵌”理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基于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簡稱“三交”)舉措的實踐構想。民族關系中的“三交”概念,是三個依次遞進的環節,意即通過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進而達到交融。但交融不能片面理解為完全同化式的“融合”,而是在尊重民族差異的前提下,通過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以及借鑒對方的優點與長處,增進民族之間的理解,增強彼此之間的共同因素,縮小民族發展差距。民族“三交”理念強調自然而然的過程,期望和諧自然地達到民族之間“文化上的相互接納、心理上的相互認同、血緣上的相互融通”的理想目標。而“互嵌”則可視為“交融”的必需途徑,“交融”是“互嵌”的自然結果。民族“互嵌”的樣態,涵蓋從物理空間的“摻雜交錯”,到精神層面的“理解互動”,既包括居住分布、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禮儀交往等形式上的互嵌,也包括社會流動、職業構成、社會分層、教育資源、文化適應、文化認同等社會深層結構的互嵌。本文無意對“民族互嵌”予以系統的理論闡釋,只是借用其理論視角來分析畬族海外移民的歷史背景和動力機制等。本文有關“民族互嵌”內涵的解讀,除閱讀了相關文獻資料以外,主要參考了民族專家王希恩在《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一文中的部分觀點,原文刊載于《學術界》2016 年第4 期。的視野予以聚焦式思考。簡言之,目前畬族海外移民研究還處于鮮有問津狀態,還有諸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畬族是我國東南山區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也是一個與漢族有著悠久歷史互動的散雜居民族。該民族由一個聚居的族群嬗變為一個與漢族交錯雜居的“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歷經了自初唐至清末長達千余年的民族歷史遷徙。然而,畬族千年歷史遷徙始終遵循著“只望青山而去”的遷徙定律,屬于典型的內向型境內拓荒移民遷徙。直至20 世紀80 年代后,閩浙僑鄉畬族陸續走向海外并獲得較好的發展,畬族才實現了從內向型境內拓荒遷徙到外向型海外移民的歷史飛躍。

畬族漫長的歷史轉型是畬族歷史文化傳統和畬漢民族互動關系的產物,更與畬漢民族互嵌的形式和程度密切相關。本文以畬族內向型千年歷史遷徙為敘事背景,以改革開放后畬族出國人數最多的浙南僑鄉文成縣為深度田野調查點,基于畬漢民族互嵌的視角,分析文成畬族海外移民的歷史背景、動力機制、發展現狀,進而闡釋僑鄉畬族海外移民的時代意義。

一、形式上的互嵌:畬族內向型歷史遷徙與文成畬族概覽

(一)畬族內向型歷史遷徙及影響

畬族內向型歷史遷徙實際上是一部畬族千年移民墾荒遷徙史,其以深山密林為去處,如史詩般恢宏壯麗。在隋唐以前,畬族先民就聚居于閩粵贛交界處的山區,過著“椎結跣足,隨山散處,刀耕火種,采實獵毛,食盡一山即他徙”的游耕①游耕是刀耕火種的一種特殊形式,指某民族在一定范圍內不斷地遷徙,開辟新的耕地之耕作方式。參見陳國強、石奕龍主編:《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481 頁。生活。[7]自唐垂拱二年(686 年)始,畬族受唐王朝政權的管轄和北方漢族移民先進農耕生產力的影響,陸續向更遠的密林深山處退卻。之后,迫于經濟、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壓力,畬族先民及其后裔始終以“青山幽谷”之處和“猿鳴鳥啼”之方為遷徙路徑,以“領山林移地開鋤荒壤,力耕多種,只望青山為柴,傍木為家”為生計方式。②參見景寧畬族自治縣惠明寺村雷周隆家藏“包鳳建造雷氏宗譜序”中的《敕書》,內容與畬族《敕賜開山公據》相近。大約在唐末五代時期,畬族先民基本走出閩粵贛交界處,宋元時期自西向東、由南向北星散式擴展至大部分東南山區,明清時期達到墾荒遷徙高潮,從而奠定了今天畬族的地理分布格局。畬民遷徙往往三五成群,肩挑背馱,扶老攜幼,住住遷遷,緩緩而行,歷經千余年,生生不息。直至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最后一波畬族定居于安徽寧國縣云梯鄉,畬族千年民族遷徙終于降下帷幕,完成了從“游耕”向“定耕”的漫長轉型。③畬族的“游耕”與“定耕”只能視作畬族社會經濟變遷史中兩個相互銜接而又邊界模糊的相對性概念。前者以刀耕火種、狩獵采集、去脊就腴為殊相,后者以畜鋤并用、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為概貌。畬族漫長的游耕遷徙史并非整體性的同步移動,而是一個從聚居地向定耕點持續漸進而又分散多樣的散射式動態過程。從游耕方式來看,期間既有聚居區向周邊山林擴散、滲透式的游耕,也有長途遷徙、遠距離跋涉式的游耕,還有在選擇定耕的大區域后,為尋找適宜的生存點或為農作物休耕而進行的局部式、短暫性游耕,或者在定耕若干時段后,在資源和人口壓力下,繼續作遠距離的游耕,直至尋找到理想的定耕點。就游耕的時空性而言,不僅游耕的時間有長短,定耕的時間有先后,而且游耕與定耕往往并存于同一歷史時段的不同地域空間,抑或定耕中夾雜著某些游耕特征,甚至有的定耕畬族刀耕火種遺存持續到1960 年代。參見王逍:《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畬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第23 頁。

畬族千余年的民族拓荒遷徙史影響深遠。第一,畬族從一個聚居的族群嬗變為一個與漢族交錯雜居的民族,奠定了當今畬族“插花式”分布于粵、閩、浙、贛、皖等省漢族聚居區的地理分布格局。第二,“只望青山而去”的遷徙路徑造就了畬族“以山為基”的居住風貌。畬族聚落幾乎囊括了我國東南地區的主要山系:“閩、贛交界的武夷山、黃岡山,閩浙交界的太姥山、仙霞嶺、洞宮山,閩東境內的白云山、鷲峰山、閩中境內的戴云山,浙南、浙西境內的雁蕩山、括蒼山和天目山,廣東境內的羅浮山、蓮花山、九連山、鳳凰山等都是畬族的世居之地。”[8]第三,“以山為基”的地理分布格局,既孕育了畬族豐富的山地農耕知識,也催生了畬族“民勤本業”[9]“耐勞雜作、弗事商賈”[10]的農本觀念,畬民市場意識較為淡薄,歷史上長期淪為漢族政權的邊緣人,處于積貧積弱的境地。第四,在與漢族長期不對稱的涵化互動中,畬族集文化適應性與族群封閉意識于一身。其族群封閉意識主要體現在固守民族內婚制,正如畬族史詩《高皇歌》所唱:“女大莫嫁華老④畬語“華老”等同“華佬”,是基于歷史上畬漢民族隔閡心理,畬民內部對漢人帶有邊界的指稱。去,準當爺娘不養你,無情無義是華老,好似小時死去了。”[11]畬族通過歌謠傳唱的形式不斷強化“漢人是如何不可靠”的歷史記憶,不斷提醒和告誡子孫:畬漢通婚是違背祖宗和父母的忤逆之舉。這折射出畬族試圖通過民族內婚的壁壘而躲避與漢族深度交往的文化心態。

簡言之,雖然畬族與漢族交錯雜居的歷史悠久且程度較深,但因二者之間不對稱的互動關系和形式上的民族互嵌,畬族外向拓展的動力明顯不足。

(二)文成縣畬族源流及其分布與生計

文成縣畬族主要有雷、藍、鐘、李四姓,均系明清時期從浙江景寧、青田、云和、平陽、蒼南、瑞安,以及福建羅源、侯官等地陸續遷入。據畬族族譜統計,入遷文成縣境的畬族共有20 個支系。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畬族人口5976 人,占總人口的3.2%。2007 年,畬族人口達17253人,占總人口的4.6%。2018 年底,由于部分畬族向外遷移,文成畬族人口降低至16646 人。全縣80%以上的畬族居住于偏遠的山區或半山區,呈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20 世紀90 年代,文成縣內畬族居住的行政村有287 個,自然村有483 個;純畬族聚居的行政村有9 個,自然村有114 個;有100 個以上畬民的行政村為37 個。[12]隨著文成縣撤鄉并鎮以及少數高山畬村整體搬遷,目前,全縣畬族主要分布于周山畬族鄉和西坑畬族鎮以及28 個民族村內,少量散居于其他鄉鎮村落。

明清時期遷入文成的畬族各姓支系依山而居,刀耕火種。他們在雜木叢生中開墾出一片片土地,種上山禾(旱稻)、番薯、玉米、粟米、蕎麥、高粱等旱地作物,耕耨之余,輔之以狩獵,以此維持簡單的生存。遷入文成不久,畬漢開始互動,畬民們積極采借當地漢族先進的鋤耕和牛耕技術,在房前屋后山塆溝坑處有水源的地方壘筑梯田,種植水稻,逐步實現了由刀耕火種向梯田水稻耕作和旱地雜糧種植的二元型農耕生計模式的轉型,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生活水平緩慢增長。自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文成畬族祖祖輩輩以篳路藍縷的拓荒精神,將無數荒山野嶺變成了山間秀陌和良田茶園。

清代中后期,文成畬漢互動有所加深。少數畬民在當地漢族的引領下,初涉市場交換。此外,清末民初畬漢通婚壁壘也已開始打破。不過,歷史上文成畬族大都處于漢族地主的經濟依附地位,農本意識根深蒂固,具有明顯的族內婚偏好。總體上,他們與當地漢族處于形式上的互嵌狀態。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國家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這種狀態逐漸改變。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文成畬族與漢族的交往互動發生了質的飛躍,由“形式上的民族互嵌”向“結構上的民族互嵌”轉型,為畬族向海外拓展提供了動力。

二、結構上的互嵌:文成畬族遷徙觀念的轉型與海外移民拓展

所謂結構上的民族互嵌,是指20 世紀80 年代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深化,文成畬族與漢族的交往日益頻繁和密切,彼此之間實現了較好的文化互通和資源共享,兩者在文化教育、職業構成、社會流動、居住環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差異日趨縮小。具體表現為,畬族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等精神氣質日益提升,農本意識和族群中心觀念日益被突破和超越。更重要的是,畬漢族際通婚率顯著提高,畬漢之間禮物流動日益頻繁,畬族結交的漢族朋友日益廣泛。畬漢民族結構上的互嵌,為文成畬族遷徙觀念的轉型和海外移民拓展奠定了基礎。

(一)文成畬族海外移民的僑鄉文化背景

文成縣地處浙南山區,隸屬浙江省溫州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1946 年,國民政府核準從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新縣,1948 年正式建縣,以明朝開國元勛劉基謚號“文成”為縣名。文成雖然建縣歷史較短,但卻有著百余年的僑鄉歷史。在建縣之前,今文成的南田鎮、西坑鎮、黃坦鎮、玉壺鎮等中北部地區大都隸屬青田縣管轄。今玉壺鎮北部更是與青田一衣帶水,兩地人民可謂“同飲一江溪水,互見牛羊奔跑”,[13]形成了重要的通婚圈和禮物流動圈。在青田僑鄉地緣、親緣等因素的影響下,玉壺鎮孕育為文成縣著名的僑鄉發源地,其海外謀生風尚亦逐步擴散至文成其他鄉鎮。

文成華僑移居海外,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玉壺東頭黃河村胡國恒,隨其青田舅父從上海赴歐洲販賣青田石雕,后轉赴南美阿根廷謀生。此后,在玉壺人的引領下,縣境陸續有人遠赴南洋、日本、歐洲等地。[14]據文成僑務部門統計,1949 年以前,全縣共有華僑1312 人;1984 年底,華僑數量為5614 人,分布于五大洲的26 個國家;1990 年底,增至1.56 萬人;1998 年底,達5.8萬人,分布于世界52個國家,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歐洲;2006年底,達7.2萬人;2011年底,高達10.5 萬人,集中分布于歐洲的情況有所改變。[15]從以上數據來看,自20 世紀80 年代始,文成出國人數開始攀升,20 世紀90 年代和21 世紀頭十年達到高潮。而近十年來,隨著文成地方經濟的發展,“出國熱潮”稍有降溫。顯然,文成籍華僑大都是改革開放后出國的新移民。隨著僑情、僑力、僑心、僑匯的快速發展和增長,文成縣底蘊愈益深厚,內涵大為豐厚,能量迅速增強,[16]文成僑鄉級別也步步提升:由“僑鄉”到“著名僑鄉”,再到“重點僑鄉”。

事實上,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青田僑鄉移民文化的強烈輻射催生了文成境內濃郁的出國風尚。以玉壺鎮為核心的文成人,充滿著對海外的美好想象,對僑屬家庭極為羨慕,年輕人以出國為夢想,父母以籌資送子女出國為責任和驕傲,相互之間形成了強烈的攀比意識,孕育出了“相對失落”和“崇歐慕僑”以及“炫耀性消費”等區域文化心態。[17]他們通過親鄰、同學、朋友等媒介,構建了一個互助式的出國網絡體系,出現了海外“連鎖移民”現象。[18]文成畬族亦被納入到該網絡體系之中,從而實現了由傳統的內向型境內遷徙向當代的外向型海外拓展遷徙轉型的時代飛躍。

(二)文成畬族海外移民概況及田野案例

文成畬族海外移民的發展進程大體與當地漢族同步。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有畬族青年隨漢族朋友下南洋謀生。20 世紀40 年代初,當日軍進犯南洋群島時,旅居新加坡的文成籍畬族華僑雷成桃參加了“抗日義勇軍”,與其他華僑一起共同奮起抗擊日軍。1972 年,文成玉壺鎮金巖村畬族雷成澤在當地漢族朋友的幫助下至荷蘭創業。[19]自20 世紀80 年代始,文成畬族青年出國務工創業者日漸增多。經過20 世紀90 年代至21 世紀頭十年的蓬勃發展,目前大約有三四千名畬族(以農村中青年為主)在海外謀生創業。他們分布于全球30 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也有一部分在東歐、中亞、西亞等地區,還有少量在南美洲和非洲一帶,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箱包制作、超市經營、餐飲服務等行業,少數佼佼者則興辦大型企業,參與國際商貿及金融投資等。①有關文成畬族在海外的人數,統計模糊,說法各異且波動較大。本文主要參考朱禮主編的《文成縣志》和《文成華僑志》,以及最新田野調查數據。

畬族僑胞文成祖籍地空間分布結構亦與當地漢族相似,即以玉壺鎮為中心,通過鄰里同鄉、親朋好友、同學同行等地緣、親緣、業緣關系,逐步輻射到文成其他鄉鎮。據統計,2016 年,玉壺鎮金巖民族村的151 名畬族人口中,有近100 人在海外發展,該村是名副其實的畬族華僑村。玉壺鎮的洪地民族村、周山垟民族村以及與玉壺毗鄰的周壤鎮外南民族村中,大部分畬族家庭均有人出國務工創業。[20]此外,黃坦鎮培頭民族村和西坑畬族鎮亦有不少畬族赴海外發展。

近十余年來,隨著文成畬族僑胞經濟能力的提升和海外經驗的積累,部分畬族僑商僑領等精英崛起。他們積極參與所在國的各類僑團組織,有的甚至組建了海外少數民族聯誼會。他們既積極為廣大畬漢同胞海外發展出謀劃策,也為其回國投資發展等牽線搭橋,更與國內各級僑聯組織密切互動,折射出畬族僑胞的與時俱進和文化自覺。

簡言之,文成畬族之所以能夠超越傳統觀念,遠渡重洋謀發展,無疑得益于畬漢民族結構性互嵌和畬漢民族深度友好互動。文成畬族通過辛勞和汗水獲得較為理想的勞動報酬,其中有不少務工者轉型為工商業經營者,甚至發展成一方僑領。通過拼搏奮斗,他們不僅改變了個人與家庭的生活面貌,也情系桑梓,潤澤家鄉。以下試舉幾例予以說明。①有關畬族海外移民田野案例,主要參考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頭村鐘姓畬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第240~246 頁;同時結合對相關當事人的最新訪談。

案例一:由務工者成長為僑商僑領的雷姓畬家男

雷開勛(1976—),男,文成玉壺鎮金巖民族村外塆自然村人,現為意大利文成籍杰出的畬族僑商和僑領。他在海外創業得益于姐姐姐夫的幫助。姐夫是玉壺鎮林龍村的胡姓漢族,1980 年到達荷蘭餐館打工。1985 年,姐姐亦達荷蘭,夫妻倆有了一定積蓄后開始經營餐飲。1989 年,姐姐姐夫轉至意大利佛羅倫薩開辦箱包加工廠。至今,兩人經濟實力雄厚,不僅有自己的工廠,還從事箱包進出口貿易及餐飲經營。大哥雷開懷于1986 年到達意大利羅馬,先打工,后開設服裝廠。1995 年6 月,19 歲的雷開勛于玉壺中學畢業后,沒有選擇繼續升學,而是至溫州職業學校學習廚師技藝,為出國做準備。半年后,雷開勛赴廈門舅舅工作單位食堂廚藝實踐。1996 年5 月,他從廈門辭工遠赴意大利逐夢。初至意大利羅馬時,他并沒有從事餐飲行業,而是進入大哥雷開懷創辦的服裝加工廠打工,每天工作16 小時,全年無休,整整做了4 年。1998 年,他獲得意大利永久居留證,次年考取駕照,為籌辦工廠做準備。2000 年,在姐姐姐夫的幫助下,雷開勛在佛羅倫薩開辦了一家屬于自己的箱包廠,這是他由打工轉向創業的開端。2002 年結婚后,他又轉賣箱包廠,與妻子在普拉托創辦發達服裝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意大利二線品牌服裝。之后,服裝公司規模逐步壯大,工人數量由起初的數十名增長到300 名,且工人既有中國人,也有意大利人。2017 年,他根據市場發展趨勢,又創辦了面向大眾消費人群的衣美服裝有限公司,效益可觀。

雷開勛不僅僅是一名能力超群的畬族僑商,更是一位頗有情懷的畬族僑領。他擔任多個海外僑團組織的重要職務,積極參與國內外各種僑團組織活動。例如,2005 年,他加入意大利普拉托華商會,擔任副秘書長。2013 年,他加入意大利和平統一促進會和中意貿易促進會,分別擔任副秘書長和執行副主席。2016 年,他加入意大利中部文成同鄉會,任外務長。2017 年5 月,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在海外創業,他與畬族同鄉雷玉弟等創建歐洲中華少數民族聯誼總會,擔任會長。2018 年,在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藍軍會長的支持下,他又牽頭成立了意大利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近年來,他頻繁往返于中意兩國,與中國僑聯、國家民委等相關機構建立了深度聯系,并積極運用國家民族政策和僑務政策,為少數民族和家鄉發展提供社會制度性支持。2018 年11 月,他參與組織了在長沙舉辦的“民族地區一鄉一品”國際博覽會。2019 年6 月,他又參加了由國家民委組織的海外少數民族代表團與臺灣中華少數民族聯誼會,以及在湖南吉首舉辦的“中華一家親”等聯誼活動。

雷開勛不愧是新時代少數民族僑商領軍人物。他在成就個人的同時,也努力回饋家鄉和祖國,推動了中意兩國經濟文化深入交流,充當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優秀民間公共外交使者,促進了文成畬族與漢族的互動交融,也為意大利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其發展模式達到了華商可持續發展的“三創”境界,即華商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應為當地社會“創稅收、創就業和創市場”。[21]

與雷開勛在僑團協同合作的是其畬族同鄉雷玉弟。雷玉弟(1964—),男,玉壺鎮洪地民族村花地自然村人,現為意大利文成籍著名的畬族僑商和僑領。1993 年,初中文化程度的雷玉弟在姐夫雷開勛的幫助下赴意大利佛羅倫薩謀生。他起初在同鄉的箱包廠打工,工作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善于鉆研學習,不僅關注箱包的式樣,還反復琢磨箱包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個細節。經過四五年的精心鉆研,他嫻熟地掌握了箱包設計技藝。1997 年,雷玉弟創辦了自己的箱包廠,由打工向創業轉型。初創時期,箱包廠只是夫妻小作坊,后擴大至數十人的規模,并擁有了獨立的品牌,產品遠銷歐洲大陸各地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深受客戶喜愛和信賴。

雷玉弟不僅在海外成功創業,也在各種僑團組織擔任要職。例如,2009—2016 年,他擔任意大利佛羅倫薩商貿會副會長;2012 年3 月,擔任文成縣少數民族聯誼會副會長;2015 年,擔任上海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2015 年,參加意大利中部文成同鄉會,擔任副會長;2017 年5 月,擔任歐洲中華少數民族聯誼總會第三執行會長。此外,他還具有濃郁的桑梓情懷,積極捐資家鄉公益事業。

案例二:崛起于意大利超市經濟的鐘姓畬家女

鐘碎蘭(1969—),女,文成黃坦鎮培頭民族村培頭自然村人,屬海外創業佼佼者。其出國發展契機同樣基于親緣、地緣、業緣關系。她高中就讀于其大哥鐘家其曾任教過的玉壺中學。1987 年,碎蘭嫁給自己的高中同學——玉壺鎮的章姓漢族。1992 年,其丈夫的哥嫂在親戚幫助下先行赴意大利米蘭發展,前兩年在親戚家超市打工,后獨立開設箱包廠,三年后轉行開超市,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和經濟實力。碎蘭丈夫在兄嫂的幫助下,1999 年到達意大利,先在一家中餐館打工。碎蘭次年到達,先從事垃圾分類工作。后來,夫妻倆在兄嫂的幫助下,從事箱包、服裝來料加工行業。經過五六年的打拼,夫妻倆有了一定的積蓄,再通過兄嫂的資助,也開起了利潤較高的超市。目前,碎蘭在意大利米蘭市周邊已開設四家規模較大的超市,年營業額逾300 萬歐元。前幾年,她又將培頭村娘家的侄女夫妻倆帶往意大利發展。碎蘭也十分關心培頭村畬族特色村寨建設,2015 年曾捐資23.8 萬元,修建“鳳凰到此”門樓一座。其在玉壺中學教書的大哥,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初期就辭職前往意大利發展。1992 年,他開辦了一家皮鞋加工廠,且全家移民意大利,目前正致力于回培頭村引種意大利油橄欖。碎蘭這位鐘姓畬家女能夠崛起于意大利超市經濟,既是玉壺僑鄉親緣、地緣、業緣的結果,也是畬漢民族結構性互嵌的產物。

案例三:遠赴蘇里南開超市的鐘姓畬家子

鐘陳安(1984—),男,文成黃坦鎮呈山底自然村人,屬于海外超市經營小康型。2002 年,陳安高中畢業后,遠赴南美洲蘇里南共和國,投奔在那里開超市的舅舅和舅媽。其舅舅是黃坦鎮藍姓畬族,舅媽則是該鎮朱姓漢族,二人為畬漢通婚。據悉,最早去蘇里南發展的是其舅媽的哥哥大朱。20 世紀80 年代初期,大朱被黃坦鎮一個開推土機的蔣姓朋友帶去蘇里南承包建筑工程,站穩腳跟后,就幫助妹妹妹夫一家到蘇里南開超市。陳安剛到蘇里南時,在舅舅舅媽的超市打工,利用每年剩余的五六萬元工資陸續還掉了家中借來的出國中介費。四五年后,他積攢了一些本錢,開了一家200 多平方米的超市,并把妻子接到了蘇里南。超市每年純收入為40 萬元人民幣左右。陳安看到超市經濟穩定可觀,不久后又幫助本村的堂姐夫妻倆來蘇里南開超市。七八年前,陳安與石匠父親在黃坦鎮共同建有一棟200 平米左右的四層獨棟樓房,近年又在文成縣城購買了一套價格不菲的商品房。陳安一家因海外發展而擺脫貧窮,步入小康佳境,來日可期。

案例四:在意大利從事服裝行業改變命運的鐘家兄弟

鐘一康(1968—),男,文成黃坦鎮培頭民族村培頭自然村人,屬于海外發展命運改變型。在一康的青少年時代,家庭較為困難,他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初中畢業后,一康升學無望,回家務農,深感無力改變家庭命運。1986 年,在文成玉壺鎮朋友的幫助下,一康赴意大利米蘭市發展。開始時,他在文成老鄉的服裝加工店打工,主要任務是將意大利品牌服飾公司裁剪好的布料加工成服裝。數年后,他不僅具有嫻熟的技術,也累積了一定的商業經驗,尤其是在打工過程中找到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鄉妻子。其妻為文成玉壺鎮胡姓漢族,具有豐富的家族海外打工經商經驗和人脈資源。夫妻倆決定開一家自己的服裝加工店。在兩人的努力下,服裝加工店的經營規模穩中有升,已由夫妻店發展為擁有數十人的小工廠。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后,夫妻倆不僅拿到了永久居留證,還在米蘭市郊購買了價值數百萬元人民幣的生態農莊,面積寬敞、環境優美。他在自己穩定以后,還陸續將三個弟弟帶往意大利發展,均從事服裝加工行業。目前,除老二在青田發展,老三鐘一兵前幾年從意大利回村興辦企業以外,鐘氏三兄弟均在意大利安居樂業。

以上案例只是文成畬族海外發展的縮影。盡管他們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但差異中有較多共性,即總體發展良好。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文成畬村經濟尤為滯后的背景下,出國闖蕩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們大都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并回饋和參與家鄉建設。其中,有不少人獲得所在國永久居留權,活躍在國際經濟舞臺。

三、從互嵌到交融:文成僑鄉畬族海外移民的時代意義

文成畬族海外移民既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也深受文成僑鄉地域文化經濟的影響,更是畬漢民族良性互動和結構性互嵌的產物。文成僑鄉畬族海外移民無論是對畬族自身發展,還是對畬鄉地方社會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第一,有利于畬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自20 世紀80 年代始,文成畬族年輕一代在當地漢族的引領下,一批批走出國門,闖出一片新天地,這是對老一輩“以山為基”和“以農為本”傳統觀念的突破與超越,也是畬民族從傳統內向型遷徙至外向型拓展的歷史飛躍,更開啟了畬族千百年來超越大山精神的時代新篇章。如今,在異國他鄉打拼的中青年畬族,有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他們既廣泛參與國內外各種僑團活動,也積極融入本民族的各類僑團組織。他們以開闊的胸襟欣賞和理解所在國文化,也對中華文化、家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呈現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認同。他們身處異國他鄉,既廣交漢族等民族的朋友,也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對本民族文化表現出根的眷戀。當碰到山哈同胞時,他們依然講著親切的“山哈話”,①“山哈”為畬族的自稱,意即山里的客人,源于畬族遷徙到達的時間比當地漢族遲,二者有主客之分。饒有興致地觀看家鄉一年一度的“畬族三月三”盛會視頻,自豪地傳播文成故事和山哈故事。近年來,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文成畬族僑胞還自發舉辦海外“畬族三月三”節日活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精神氣質為文成畬族的長遠發展增添了新的文化活力。

第二,有助于逐步消弭畬漢發展的結構性差異。從新中國成立后歷次全國人口普查及各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來看,散雜居畬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穩步上升,且總體高于中西部少數民族。但由于歷史文化傳統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直至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在70 余萬畬族總人口中,仍有77%以上為鄉村人口。同時,從文化教育程度、高學歷人才比例以及職業構成來看,畬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仍明顯滯后于當地漢族,畬漢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差異,畬族這種滯后性與東南發達區域經濟形成較大反差,不利于區域經濟與民族經濟的和諧發展。[22]然而,近二十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社會發展扶持力度的加大,更因畬族自身的與時俱進,畬漢這種結構性發展差異呈日益縮小趨勢。

文成畬族海外拓展可以視為民族經濟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典范。地處偏僻山區的文成畬族,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努力超越“山野自足、于世無求”的傳統族群封閉心理,主動結交當地漢族朋友,積極采借漢族優秀文化,充分利用僑鄉優勢資源,遠渡重洋謀發展,逐步在國內外形成畬漢互嵌式發展圖景。畬漢發展差距日益縮小,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也體現在文化教育及思想觀念方面,更體現在文成僑鄉經濟發展體系與僑胞公益事業中。

第三,有利于畬漢民族之間深度的和諧交融。畬族千年民族拓荒遷徙史,實際上是一部畬漢民族關系史。在源遠流長的畬漢互動中,畬族歷經了漫長的對主流漢文化的認識、了解,并不斷調適自身文化的歷史磨礪,因而具有較強的文化適應性和包容性:“一般來講,散雜居時間較長,散雜居程度較深的散雜居少數民族,其社會文化的適應性更強,其民族意識中包容成分更多。”[23]但是,在封建歷史華夷秩序下和大漢族主義文化氛圍中,畬漢文化互動長期處于不對稱狀態。作為弱勢族群的畬族,基于民族歧視和華夏邊緣處境以及山區的自然屏障,本能地構筑起一道以遠離漢人和主流漢文化而維持民族自尊的心理防線:“在我國歷史上,散雜居少數民族所受的民族壓迫、民族剝削和民族歧視,總的說來,比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更加深重。他們背負著這種沉重的鎖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一種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的防范心理。”[24]因而畬族歷史文化心態呈二律背反特征,既具有文化兼容性,又具有族群封閉意識,例如:一方面積極采借漢族先進文化技術,另一方面又強烈偏好民族內婚制,與周邊漢族被動交往。該文化心態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后有較大改觀,但從根本上改變,還是在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后的近三四十年間。

文成畬漢關系也同樣遵循以上變遷規律。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前,文成畬族總體偏好畬族內部通婚。例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培頭村,盡管早在清末民國年間依稀出現“畬女嫁漢男”的上嫁婚(marry up)現象,但直至20 世紀80 年代初,該村的通婚圈仍主要限定在周邊畬族村,個別延至泰順、景寧等鄰縣畬村。再如,該村一位善唱畬歌的雷姓畬族婦女,20 世紀70 年代初從景寧嫁至文成某村一漢族家庭,因畬漢語言隔膜,日常交流極少而十分孤獨,故常在山上干活時以唱山歌來表達喜怒哀樂之情,此舉被婆家及村里人誤以為“神經病”,不久婚姻解體,后改嫁至培頭村畬族家庭,生活美滿。[25]此雖個案,卻一葉知秋,其時畬漢文化隔膜可見一斑。自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后,文成畬族與漢族交往日益增多。因受玉壺僑鄉文化的強烈輻射,在近二三十年內,畬漢互動的頻率加快,互動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例如,畬漢族際通婚率大幅度提高,通婚圈也從本縣擴大到省內外,甚至國內外,數千名海外畬族大都與玉壺漢族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親緣關系。此外,畬漢之間對彼此的文化日益理解和欣賞。例如,文成畬族語言、民歌、武術、體育、節日、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獲得當地漢族的支持。該地一年一度的畬鄉“三月三”節日,實際是畬漢民族共同的節日。再如,像培頭民族小學等學校畬漢學生,共同“學畬語、唱畬歌、習畬拳”,僑鄉與畬鄉的學生常互相交流、共同聯歡。事實上,文成僑鄉與文成畬鄉已進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欣賞”的結構性互嵌式發展佳境,達到如費孝通先生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交融局面。

四、結語

文成畬族海外移民在整個畬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史中,具有重要的時代轉折和歷史飛躍地位。這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也是文成畬漢民族由形式上的互嵌向結構性的互嵌所轉型的必然結果,更與文成畬族文化調適和與時俱進等互為因果,良性循環。同時,也標志著文成畬族與漢族進入相互交融的結構性互嵌式發展之理想狀態。畬漢發展差異日益縮小,區域經濟與民族經濟和諧發展。畬族僑商僑領的崛起,既為文成畬族發展和畬漢文化的深度互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畬族長遠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文成僑鄉畬族海外移民的田野案例,為當今畬族鄉村振興和畬漢民族關系處理等提供了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思考。“一個民族集團與其他民族集團之間相互學習的機會愈多,彼此接觸的方式愈是多樣化,民族同化的程度愈深愈廣泛,其經濟進步也就愈大。民族同化可以形成經濟——技術發展中的刺激擴散。”[26]進一步加快畬漢互動的頻率,深化畬漢互動的廣度與深度,既是散雜居畬族走向市場的動力源泉,也是散雜居畬族發展的根本路徑。此外,畬漢民族之間由形式上的互嵌進入結構性互嵌,是我國畬漢關系的最終目標,也是畬鄉民族經濟與區域經濟互生共融的必然路徑。

[注釋]

[1] 劉登翰:《過番歌文獻資料輯注》,福建:鷺江出版社,2018 年。

[2] 向大有:《“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研究”三十而立的回顧(1986—2017)》,《八桂僑刊》2017 年第4 期。

[3][4]朱禮主編:《文成華僑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年,第25、527 頁。

[5][19][20]鐘春標、藍雙一等:《文成縣畬族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 年,第193~196、194、194 頁。

[6][25]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頭村鐘姓畬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240~246、238 頁。

[7]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四·博羅縣志》,廣雅書局,光緒二十六年刊本。

[8] 雷恒春:《中國民族文化大觀·畬族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4 頁。

[9](清)林登虎:《漳浦縣志》卷一,《方域志》,康熙三十八年修。

[10] (清)呂渭英:《侯官縣鄉土志》卷五,《人類和地形略》,光緒三十二年刊本。

[11] 凌純聲:《畬民圖騰文化研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7 年第16 期。

[12] 朱禮:《文成縣志》卷四,《居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第211~213 頁,并結合最新田野調查。

[13] [16]周望森:《浙江華僑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年,第60、135 頁。

[14] 朱禮:《文成縣志》卷五,《華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第225 頁。

[15] 朱禮主編:《文成華僑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年,第5~9 頁;周望森:《浙江華僑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年,第135~143 頁;同時結合最新田野調查,相關數據主要由文成縣政協邢松琪先生提供。

[17] [18]李明歡:《“相對失落”與“連鎖效應”:關于當代溫州地區出國移民潮的分析與思考》,《社會學研究》1995 年第5 期。

[21] 陳奕平:《新時代中國發展戰略與華僑華人的作用》,《八桂僑刊》2019 年第2 期。

[22] 王逍:《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畬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第41~47頁。

[23] [24]沈林、李紅杏、金春子、杜宇:《散雜居民族工作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年,第83、93 頁。

[26] 陳慶德:《經濟人類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454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狠狠色综合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色悠久久久| a天堂视频在线| 69精品在线观看| 狠狠干综合|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性爱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久久99国产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婷婷色婷婷|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538国产在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日韩精品资源|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91福利免费|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欧洲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国产理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va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欧美黄色a| 91视频国产高清|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伊人久久影视|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丝袜国产一区| 亚洲床戏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