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土佛教疑偽經經目概述

2020-12-06 14:43:48趙青山
敦煌學輯刊 2020年3期

趙青山

(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疑偽經實際上是疑經和偽經的合稱,(1)但實際上學術界一般以“疑偽經”來指代偽經。那么什么是疑偽經,判定疑偽經的標準是什么?學術界存在激烈的討論,至今尚未達成共識。(2)《首屆佛教疑偽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什么是疑偽經”專場研討會錄音整理》,方廣锠主編《佛教文獻研究》第2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03-226頁。為討論方便,本文借用方廣锠先生的定義:“佛教傳統認為佛教親口所說或佛認可者為‘經’,不符合上述標準而妄稱為‘經’者為偽,真偽難辨者為‘疑經’。”(3)方廣锠《〈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序》,曹凌《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頁。自東晉道安以來,中土歷代佛經目錄學家出于對正法的護持,特別重視疑偽經的整理和辨別工作。本文主要目的即是對他們工作的梳理,以此考察道安到智昇時期疑偽經發展的基本狀況,并歸納他們判定疑偽經的標準和方法。

一、眾佛經目錄所記疑偽經的基本情況

本部分主要以時代為序,梳理眾佛經目錄中的疑偽經概況。

1.東晉道安《綜理眾經目錄》

從現有的諸佛教目錄來看,東晉道安較早注意到了佛經流通中的疑偽經問題,所撰《綜理眾經目錄》現已不存,幸有梁僧祐《出三藏記集》保留了其中部分內容。據后者所載,道安“疑經錄”收經文26部30卷。此錄雖名“疑經錄”,但在道安看來此錄所收經文均為“非佛經者”(4)[梁]僧祐撰,蘇晉仁、蕭錬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21-222頁。,因此道安所謂的“疑經”即后世的“偽經”,以“疑經”命名體現了道安謹慎的治學態度。

2.《眾經別錄》

此錄凡2卷,作者未詳,費長房、道宣等人認為似宋時所撰。經王重民先生考證,敦煌文書P.3848(筆者按:應為P.3747)即為劉宋時《眾經別錄》,“就殘卷所載八十部佛經觀之,無出元嘉以后者”(5)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第265頁。,正如潘重規先生所言,敦煌所存《眾經別錄》早于《祐錄》數十年,是現存最古之經錄。(6)潘重規《敦煌寫本〈眾經別錄〉之發現》,香港新亞研究所敦煌學會編《敦煌學》第4輯,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敦煌學,1979年,第69-79頁。又收入鄭炳林、鄭阿財主編《港臺敦煌學文庫》,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1冊,第124-138頁。白化文先生又進一步指出S.2872亦為《眾經別錄》,并對兩個殘卷進行了校錄。(7)白化文《敦煌寫本〈眾經別錄〉殘卷校釋》,《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第14-25頁。據《歷代三寶紀》《開元釋教錄》所載,《眾經別錄》設“疑經錄”,共收17部20卷經文,(8)分別見《大正藏》,第49冊,第125頁;《大正藏》,第55冊,第573頁。遺憾的是敦煌遺書P.3747和S.2872所存部分并未保留疑偽經內容。

3.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中開辟“新集疑經偽撰雜錄”,集疑偽經44部,其中8部存編撰者,均為宋齊中土僧人,24部為中土僧法尼誦出。僧祐并未沿用道安的“疑經錄”之名,而稱為“疑經偽撰”,應該是對疑偽經有過進一步思考后作出的決定。僧祐認為偽經的特征有二:①“詞義淺雜”,如僧祐認為《灌頂度星招魂斷絕復連經》等12部疑偽經“文偈淺鄙”。②“進不聞遠適外域,退不見承譯西賓”,這同時也是僧祐判定偽經的標準之一。至于世人構偽的方式僧祐認為有三種:①憑真以構偽;②飾虛以亂真;③依倚雜經而自制名題。

4.隋法經《眾經目錄》

此錄將佛教典籍分為大、小乘二部,每部又細分為經、律、論三藏。每部之下有疑惑錄和偽妄錄。其中,大乘眾經疑惑21部(9)法經在《眾經目錄》言“大乘眾經疑惑”共收20部。實為21部。、小乘眾經疑惑29部;大乘眾律疑惑1部,小乘眾律疑惑2部;大乘眾論疑惑1部,小乘眾論疑惑1部。大小乘三藏疑惑經文總計55部。大乘眾經偽妄80部,小乘眾經偽妄53部;大乘眾律偽妄2部,小乘眾律偽妄3部;大乘眾論偽妄1部,小乘眾論偽妄2部。大小乘三藏偽妄經總計141部。縱觀法經《眾經目錄》疑惑偽妄目特征如下:

①疑偽經的概念更加細化,將“經”的概念擴大到了律和論中,這是以往佛經目錄學家沒有注意的地方。②明確了偽經和疑經的區別。法經給疑經下的定義是:“文理復雜,真偽未分。”(10)《大正藏》,第55冊,第126頁。偽經:“并號乖真。或首掠金言。此未申謠讖。或初論世術。而后托法詞。或引陰陽吉兇。或明神鬼禍福。諸如此比。偽妄灼然。”(11)《大正藏》,第55冊,第127頁。③因為認識到疑經和偽經在性質上的差別,對疑經和偽經的態度也不一樣,對于疑經“事須更詳”(12)《大正藏》,第55冊,第126頁。。對于偽經態度非常明確:“今宜秘寢,以救世患。”(13)《大正藏》,第55冊,第127頁。這是法經目錄較之前的目錄進步之處。表明法經對疑偽經較之于之前的目錄學家有更為深入的思考。④將《仁王經》《占察經》《大乘起信論》《遺教論》等其他目錄學家認定的大乘經典歸入疑惑偽妄錄中。

法經《眾經目錄》所收疑偽經數比僧祐時超出近乎二倍,可見期間有新的偽經不斷造出,這也是《法經錄》編撰的歷史背景,《續高僧傳》卷30載:“隋祖開皇之始,釋教勃興,真偽混流,恐乖遺寄。乃勅沙門法經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者,五百余卷,同并燔之。余不盡者,隨方間出。比諸經藏,唯錄正本,通數則有三千余卷。已外別生雜集,并不寫之。至于疑偽,時復抄錄。斯由未曾陶練,故致此涉。”(14)[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卷29,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231頁。《續高僧傳》記載,法經勘定出“人中造者,五百余卷”,但《法經錄》之疑惑和偽妄二錄總計196部383卷,與高僧傳“五百余卷”,相差較大,究其原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5.隋彥琮《眾經目錄》

仁壽二年(602)彥琮奉敕撰《眾經目錄》(15)[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卷2,第51頁。,故此錄又稱《仁壽錄》,內有“疑偽目”,收疑偽經209部490卷,認為這些經文“名雖似正,義涉人造”(16)《大正藏》,第55冊,第127頁。。其所集疑偽經與《法經目》大體同,但又有其自身特色:①將法經認定的疑偽經《仁王經》《占察經》《大乘起信論》《遺教論》歸入正目。②追加新得偽經十余部。

為何在法經奉敕編撰《眾經目錄》八年后,朝廷又命彥琮再次編撰《眾經目錄》呢?或許與隋代大興佛教有直接關系。隋享國雖僅三十八年,但佛教于時勃興,就傳寫佛經方面而言,隋高祖文帝凡寫經論46藏,總計132086卷,修治故經3853部。煬帝寫612藏,共29173部,計903580卷。(17)《大正藏》,第51冊,第848頁。民間抄經亦成風尚,乃至于“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譯經64部,計301卷。(18)梁啟超《中國佛教研究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4年,第157頁。因此之故,隋代佛經目錄也隨之不斷問世,如有法經《眾經目錄》、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靈裕《譯經錄》、智果《眾經目錄》等,彥琮的《眾經目錄》應該也是此種背景下產生的,其言:“佛法東行,年代已遠。梵經西至,流布漸多。舊來正典,并由翻出。近遭亂世,頗失原起。前寫后譯,質文不同。一經數本,增減亦異。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要事更立別名,或輒構余辭仍取真號,或論作經稱。疏為論目,大小交雜,是非共混。流濫不歸,因循未定”(19)《大正藏》,第55冊,第150頁。。

6.唐靜泰《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

《靜泰錄》始撰于麟德元年(664),首尾三年,是東京敬愛寺一寺之藏經目錄。在疑偽經的定義上,承襲彥琮“名雖似正,義涉人造”的觀點,分類方面又承襲法經做法分為“疑惑”和“偽妄”兩類。其中收錄“眾經疑惑”29部31卷,“眾經偽妄”53部93卷(20)《靜泰錄》序文中言疑惑和偽妄共“二百八部四百九十六卷”,與正文相差較遠。,合82部124卷。但《靜泰錄·序言》明言:“疑偽,合二百八部四百九十六卷”(21)《大正藏》,第55冊,第181頁。,前后相差懸殊。與同時代的法經所集的295部、彥琮所集的196部相比,靜泰錄中的82部數目確實不正常。小野玄妙推測,《靜泰錄》卷4“疑惑目”和“偽妄目”已散佚,現存第4卷并非原目,而是“插入替代之物”(22)[日]小野玄妙《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第421頁。。

7.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此錄設“偽經目錄”,中收疑偽經228部419卷(23)《大正藏》,第55冊,第472頁。,小野玄妙指出,實際為231部。(24)[日]小野玄妙《佛教經典總論》,第424頁。此錄乃明佺于武周天冊萬歲元年(695)奉敕編撰,對于偽經明佺認為:“觀其文言冗雜,理義澆浮。雖偷佛說之名,終露人謨之狀,迷墜群品,罔不由斯。”(25)《大正藏》,第55冊,第474頁。與之前目錄學家不同,《大周刊定眾經目錄》中的“偽經目錄”并未與其他真經編為一冊,而是別軸傳寫,可見明佺對疑偽經之痛恨,明佺認為“偽經即不是經,偽目豈同于正目?編之卷次,竊將未允,然空須明示遠近,故別為一軸傳寫焉”(26)《大正藏》,第55冊,第373頁。。其“偽經目錄”特點如下:

①該目中有80部101卷偽經“自古偽錄皆未曾載,周錄獨編,雖云古來相傳皆云偽謬,而不別顯出何錄中”(27)《大正藏》,第55冊,第678頁。。②首次將23部29卷三階教經典列入偽經行列,原因是“奉證圣元年恩勅,令定偽經”,故而“不敢妄編在于目錄,并從刊削以示將”(28)《大正藏》,第55冊,第475頁。。③將《毘羅三昧經》《決定罪福經》《慧定普遍國土神通菩薩經》《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最妙勝定經》《觀世音三昧經》《清凈法行經》《五百梵志經》《凈度三昧經》《益意經》《法社經》11部古舊錄中編入偽妄錄的佛經刊入正經。

8.唐道宣《大唐內典錄》

《大唐內典錄》內有“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所列疑偽經分別來自《道安錄》《僧祐錄》《費長房錄》《法經錄》,此外新增22部87卷疑偽經論。(31)《大正藏》,第55冊,第677頁。道宣將“論”旗幟鮮明地寫入疑偽經目中,是該目的亮點所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道宣對于偽論的重視。

9.唐智昇《開元釋教錄》

《開元釋教錄》設有“疑惑錄”和“偽妄錄”。

“疑惑錄”共收14部19卷經文。對疑惑經,智昇言:“仍俟諸賢共詳真偽”“事須重詳”“既無其本,真偽難定,且附疑錄”“事須審詳,且附疑錄”。智昇雖然將這14部經列入疑惑錄,但更傾向于它們是偽經,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明言《毗羅三昧經》等8部經“尋閱宗徒,理多乖舛,論量義句,頗涉凡情”。②除去新增的《凈土盂蘭盆經》《三廚經》兩部疑惑經外,將“疑惑錄”中的其余12部經文同時又列入“偽妄錄”中。從上不難看出智昇對“疑惑錄”所集佛經的真實態度。“偽妄錄”共收392部1055卷經文。智昇認為“偽經者邪見所造,以亂真經”,偽經之所以出現,是因去佛日遠,“正法衰損”,故有“頑愚之輩惡見迷心,偽造諸經誑惑流俗”(32)《大正藏》,第55冊,第672頁。。縱觀《開元釋教錄》的“疑惑錄”和“偽妄錄”,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較前錄新追增偽經37部54卷;將三階教經典由《大周錄》的23部29卷增加到35部44卷。②將部分經文的真偽重新做了判定:將其他目錄學家定為偽經的《占察經》《遺教論》《寶如來三昧經》《灌頂藥師經》《隨愿往生經》轉入正錄,其依據是這些經文翻譯有源。將仁壽錄中的偽經《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愿經》轉入別生經。將《長房錄》正目中江泌女尼所出21經35卷佛經,再次歸入偽經目中。③對不能判定真偽的同名佛經,在真經目錄和偽經目錄中均存其名。如《魔化比丘經》《善信神呪經》《正齋經》《危脆經》等經有明確的譯主,但在古舊疑偽目中亦有其名,智昇認為這些與真經同名的疑偽經“恐偽竊真名”“恐濫竊真名”,故而在正經和偽經中“兩存其目”。智昇如此之舉,一方面說明這些佛經在智昇時已經散佚不存,無法比對經文內容確定真偽,如其所言“既未見本,實難詮定,且兩存之”。另一方面體現了智昇嚴謹的治學態度。④對于不能判定真偽之經文,依舊錄處置。如《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有另外個一版本,題云《大佛頂陀羅尼經》,譯者為婆羅門三藏流支譯,與原版本相比此版“加呪一首,余文大同”。智昇首先認為后出者譯者含糊不明。其次,如若是再譯,那么新版本的“經語與舊全殊”,但“今乃咒異余同”。因“推尋無據”,所以智昇認為“不可妄編,故依舊錄,列之于此(案:指“為妄亂真錄”)”又如《毘跋律》,僧祐、費長房、道宣等錄言:“齊武帝時沙門釋法度出。”其中,“出”是指“集出”還是“偽出”,舊錄所言不明。此外“其本復闕,詮定實難”。故而智昇“依《法經錄》中載之偽錄”。

以上所論各錄是留存至今者,此外還有一些散佚經錄也記錄了疑偽經的情況:

結合上文對冷橋現象的概念探討,不難看出,之所以會發生冷橋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房屋內外有較大的溫差存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房屋內部有較高的溫度,而房屋外部溫度和內部溫度有較大溫差存在時,外部的冷空氣遇到高溫差的墻體,則很容易產生“冷橋現象”。

1.《古錄》,作者未詳,《出三藏記集》最早引用此錄,此后佛經目錄學家多有征引。道宣《大唐內典錄》云:“《古經錄》一卷。右尋諸舊錄,多稱為《古錄》。則似秦時釋利防等所赍經錄。”(33)《大正藏》,第55冊,第336頁。智昇亦持此說。(34)《大正藏》,第55冊,第572頁。

2.《舊錄》,作者未詳,《出三藏記集》最早引用此錄,此后佛經目錄學家多有征引。《歷代三寶紀》云:“《舊錄》一卷。似前漢劉向搜集藏書所見經錄。”(35)《大正藏》,第49冊,第127頁。道宣《大唐內典錄》云:“《舊錄》一卷。右撿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往多見佛經,斯即往古藏經錄,謂孔壁所藏,或秦政焚書,人中所藏者。”(36)《大正藏》,第55冊,第336頁。智昇亦持此說。(37)《大正藏》,第55冊,第572頁。

顯然,費長房、道宣等人對《古錄》《舊錄》的認識是錯誤的,秦及西漢劉向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土,遑論有佛經目錄。此二錄實為偽錄,姚名達先生依據各經目所引二錄的內容考證指出,《古錄》成書時間不早于法護之前,最遲不能在道安或道龔之后。《舊錄》成書大概在東晉成帝至廢帝之間,約為公元341-370年間。(38)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1-183頁。

3.《魏世眾經錄目》,設“非真經目錄”收62部佛經、“非真論目錄”收4部佛經、“全非經愚人妄稱目錄”收11部佛經。關于此錄的撰寫年代,道宣《大唐內典錄》前后記載不一,一為“魏永平年(508-512)奉敕撰”(39)《大正藏》,第55冊,第270頁。,一為“永熙年(532-534)勅舍人李廓撰”(40)《大正藏》,第55冊,第337頁。。《開元釋教錄》卷10記為“《元魏眾經目錄》,永熈年勅舍人李廓撰一卷成”(41)《大正藏》,第55冊,第573頁。。李廓撰寫經錄的時間,道宣《續高僧傳》如是記載:“先時流支奉敕創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親對筆受,然后方付沙門僧辯等,乞盡論文。佛法隆盛,英?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李廓撰《眾經錄》。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42)[唐]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卷1,第15頁。從中可知,李廓撰寫經錄受命于北魏宣武帝。宣武帝在位期間年號有四: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無永熙,故而《魏世眾經錄目》撰寫于永平年間。

4.《齊世眾經目錄》,或稱《高齊眾經目錄》,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故又稱《法上錄》,內有“人作錄”收51部106卷佛經。

5.《梁世眾經目錄》,天監十七年(518)勅沙門寶唱撰,故又稱《寶唱錄》,內有“疑經錄”收62部67卷佛經。

6.智果《眾經目錄》。大業年間隋煬帝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將佛經分為四部:大乘、小乘、雜經、疑經。(43)[唐]魏徵等撰《隋書》卷35,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094頁。此錄亡佚,所收疑經的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二、佛經目錄學家判定疑偽經的依據

一部佛經的真偽,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判斷。縱觀歷代疑偽經目錄,大概可知古代目錄學家甄別佛經真偽時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經義進行判斷是佛教目錄學家判別真偽的主要手段

僧祐對真偽經做了如下概述:“真經體趣融然深遠,假托之文辭意淺雜。”從經文的旨趣和文義進行了區分,具體做法就是“校閱群經,廣集同異,約以經律”,以此審視佛經之真偽。《法經錄》“眾經偽妄錄”對所收81部經文如是說:“并號乖真,或首掠金言。此未申謠讖,或初論世術,而后托法詞,或引陰陽吉兇,或明神鬼禍福。諸如此比,偽妄灼然。”法經點評偽經的特點也完全都是從偽經內容進行的。彥琮評價自己集錄的209部偽經如是說:“名雖似正,義涉人造”。智昇在評判疑偽經時,多有“親見其本全非圣言”“尋閱宗徒,理多乖舛。論量義句,頗涉凡情。且附疑科,難從正錄。”“乃以凡俗鄙語雜于圣言”等語,無一不是從經文內容進行著手批判的。其中最為突出的事例是,智昇從玄奘譯經用語的特征、印度的地理常識、佛教宗教常識、佛教基本教義等方面對所謂玄奘譯的《要行舍身經》的批判,若無淵博學識,恐難從義理和內容對此經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2.是否翻譯而來成為鑒別真偽的重要參考標準

在中土僧人觀念中,依據梵本胡語翻譯而來的經文便是真經,否則即偽,這實際上也成為判定一部佛經是否為佛說的標準,即西來的經文均為佛說即為真經,中土人士所撰經文則是非佛說,即是偽經。如前揭齊末太學博士江泌九歲女(僧法尼)閉目誦出24部佛經。對于這件奇異的事件,僧祐言:“昔漢建安末,濟陰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語,又求紙筆,自為胡書。復有西域胡人見其此書,云是經莂,推尋往古,不無此事。”因此對于法尼因宿業口出經文的事件深信不疑。但是對其所出經文,僧祐言:“但義非金口,又無師譯,取舍兼懷,故附之疑例。”(44)[梁]僧祐撰,蘇晉仁、蕭錬子點校《出三藏記集》,第231頁。從中可知僧祐判定疑經的標準:一是非釋迦所說,二非翻譯而來。

又如《隨愿往生經》,法經將其列入偽經行列,但是智昇認為此經出自《大灌頂仁王經》,并翻譯有源,“編為疑偽,將為未可”,故將其編入正錄。又如《寶如來三昧經》,道安以為此經是中土南海胡作,列入疑偽目,但智昇同樣以此經“翻譯有源,編入正錄”。智昇將這些偽經反案的依據就是這些經文是翻譯而來的。

但是隨著佛教的發展,中土人士似乎開始認識到,西域或者印度來的佛經未必全部為佛說。如宋淳化五年(994),于闐僧人吉祥獻《大乘秘藏經》二卷,朝廷詔法賢等定其真偽。法賢等言:“吉祥所獻經是于闐體,經題《大乘方便門三摩題經》,且非《大乘秘藏經》也。其經中文義無,請問人及聽法徒眾非法印次第,前后六十五處,文義不正,互相乖戾,非是梵文正本。”法賢等人判定于闐僧所獻經文真偽時,主要是從經文內容進行判定的,即“文義不正,互相乖戾”。宋太宗又集兩街義學沙門對吉祥所獻全部經本進行搜檢,“對眾焚之”,使邪偽之經不得流行。(45)[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622-623頁。

但無論如何,目錄學家認為只要是中土所撰佛經即是偽經無疑。如僧祐所列的44部偽經中,其中32部是因為編撰者或者誦出者是中土人士而收入“疑經偽撰雜錄”。智昇也將蕭齊釋道備所出5部5卷、蕭齊僧法尼誦出的21部35卷、元魏孫敬德夢的1部1卷、梁沙門妙光所出的1部1卷、隋信行所出35部44卷列為疑偽經。其他目錄學家也基本上將可以確定是中土所出的經文歸為偽經。(46)但也有例外,如費長房對法尼所出經文如是說:“房驗經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此外,還舉釋曇諦宿習經典事跡,來證法尼所出佛經是真經而非偽經。基于此種認識,日本學者將中土所出疑偽經稱為“中國撰述經典”。(47)相關成果見[日]落合俊典編《中國撰述經典》(1-6卷),東京:大東出版社,1994-1998年。

3.古舊經目是判定佛經真偽時的重要參考

參考古舊經目有兩種情況。一是對于散佚經文的真偽進行評判時因無本可尋,故而只能依靠前世目錄學家的結論進行判斷。

二是對偽托名人所造的經文進行真偽鑒別時,只需檢視被偽托者所譯經目即可水落石出。如《要行舍身經》題云三藏法師玄奘譯、《比丘應供法行經》歸入羅什名下、《居士請僧福田經》前題曇無讖出等等,事實上這些譯主名下并無是經,“偽謬之情昭然可見”。

4.直接訪問譯主

《瑜伽法鏡經》2卷,該經序言稱此經由菩提流志和寶思惟等于崇福寺同譯。智昇以此事親問流志三藏,“三藏□云:吾邊元無梵夾,不曾翻譯此經”(48)《大正藏》,第55冊,第672頁。。

5.官方的態度

官方的態度直接決定著經文的真偽身份。如《占察經》的真偽因官方態度不同而不同。開皇十三年,《占察經》因佛經目錄無載且無譯處,“下敕云:諸如此者不須流行”(49)《大正藏》,第55冊,第279頁。,而武周天冊萬歲元年(695)又“奉敕編行”(50)《大正藏》,第55冊,第379頁。。又如三階教廣略《七階佛名》,從經義而言智昇以為二經“依經集出”且“無異義”,但考慮到二經“即是信行集錄之數”且“明制除廢”,因此“不敢輒存,故載斯錄(偽錄)”(51)《大正藏》,第55冊,第679頁。。由此而視,官府態度左右著目錄學家的判定結果。正如王招國先生所言:“歷史上對于‘什么是疑偽經’的問題,除了佛教內部的判定標準外,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一現象對于我們理解疑偽經的產生與消亡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52)王招國(定源)《論〈大周錄〉的疑偽經觀——日本古寫經本發現的意義》,方廣锠主編《佛教文獻研究》第2輯,第43頁。

三、余論

實際上,佛說與非佛說之爭,并不是佛教傳入中土后產生的。

原始佛教之初,人們對佛法有一種“明智合理”的看法,即“佛說不只是說的,也不限于佛的”,《大智度論》載:“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但在“‘九分教’成立了,‘四部阿含’末期——《增支部》成立的時代,還在‘第二結集’以前”,一切佛法是佛說的觀念確立起來了。(53)印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上冊,第8-9頁。進而言之,佛法可由多人說至佛法為佛所說之法的這種轉變,將佛法由一種開放的模式轉變成一個封閉的狀態,這種轉變成為“佛說”與“非佛說”爭論的導火線。此外,佛法傳播主要通過口耳相傳,圣典的形成是很晚的事情。在此過程中,由于徒眾領悟力的差別、記憶力的強弱、文化地域的不同等各種因素。久而久之,佛法在不同地域和僧團中出現了分歧,各以各自所秉持的佛法為是,因此出現不同哲學團體或者教派,最終導致佛教教團的根本分裂,同時各教派內部也因為對佛法理解不同出現了枝末分裂。每一個教派以各自所秉持的佛法為根本并不斷地對佛法進行闡釋和演繹,佛法的體量隨之越來越龐大,各教派分歧也愈發明顯,之間的攻訐愈發激烈,各自以己為是以人為非。可以說,正是徒眾對佛法是佛說之法的認定,以及佛法在傳播中不斷演繹,在佛教的故鄉就出現了“佛說”與“非佛說”的爭論。

但是中土佛經真偽問題還不完全等同于古代印度“佛說”“非佛說”之爭。印度的“佛說”“非佛說”之爭,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部派或者學派為維護各自的正統性和權威性而引起的,不同部派或者學派聲明其宣說的法、遵守的律、誦出的經文或秉持的文本是“佛說”,以此來否定其他部派的地位,建立自己的權威。可以說印度的“佛說”“非佛說”爭論是不同教派站在生死存亡的立場進行的討論。而中土佛教目錄學家對佛經真偽的討論,是為了維護佛法的純潔性而展開的,這一點從目錄學家對偽經的判定即可知曉,如認為偽經“違反圣教,蕪亂真典”“陵遲圣說,動壞信心”等等。

如果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疑偽經,小野玄妙先生的觀點富有啟發性:“總之,梵本經典并非原有藏本,而是后來逐代分時完成之新著,此為真正之史實。以此史實為基準,勘考今所謂之疑惑經與偽妄經,則可以得與向來之佛學家所主張者完全不同之立場,而由各種角度,做與往昔觀點迥異之特別觀察。若持公正立場,以附歷史之說明,很令人遺憾,真確筆錄佛陀言說之典籍未傳一部。佛陀本人原即無著作,吾人唯透過后世佛徒之述作,始得知佛陀之教說。而后世佛徒之述作,即個人之著作。此類著作,由數百佛徒隨時隨處寫作,一部接一部產生,因此,其內容各有不同。其所以有大小乘之別,要之,乃因各佛徒抱不同之意見,而有迥異之著作行世,事情不過如此而已。”(54)[日]小野玄妙《佛教經典總論》,第413頁。

可以說,中土佛教目錄學家站在護持佛法的立場,開啟了佛經真偽之大討論,在他們心目中,古代的印度和西域就是佛教和佛學的圣地,由此地傳來的經文必定是真經,所傳之法必定也是佛陀所說之法。然而如小野氏所論如果放眼于佛經成立的歷史過程,中土佛教目錄學家討論的佛經真偽問題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與疑偽經相對的,是真經,但如果把問題放大到更大的一個范圍內討論,佛家的經典中,有絕對的‘真經’嗎?”(55)王邦維《疑偽經研究:從真問題到假問題再到真問題》,方廣锠主編《佛教文獻研究》,第172頁。但是史學家卻以疑偽經為窗口窺探到了佛教中土化的歷程、民眾的佛教信仰形態以及三教合流的史實等諸多事項,從學術的角度給予疑偽經極高的價值,以至于日本學者鐮田茂雄把“疑經的成立”視為“中國佛教的萌芽”。(56)[日]鐮田茂雄著,佛光出版社譯《中國佛教的萌芽——疑經的成立》,氏著《中國佛教通史》,臺北:佛光出版社,第4冊,第171-27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日韩|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a毛片免费看| 成人精品亚洲|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天射|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亚洲天堂免费| 日韩欧美色综合|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欧美|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色亚洲| 亚洲最黄视频|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99久视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视频|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婷婷色中文|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av在线人妻熟妇| 久久超级碰| 久久免费视频6|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91在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yw|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