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踩了剎車,卻給數字化踩下了油門,人們越來越習慣在家辦公、在線學習、“云端”娛樂,盡情享受互聯網的紅利和數字化的便捷。然而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在不斷信息化、數字化的過程中,新的不公平正在出現,一道深深的數字鴻溝正在悄然形成。
疫情期間,“河南鄧州一貧困戶的女兒疑因沒有手機上網課服藥自殺”“老人因無法出示健康碼被趕下公交車”等事件,暴露了隱藏在生活中的數字鴻溝。
平時我們都以為,一部千把塊錢的智能手機誰沒有啊,但卻不知道,對于貧困家庭來說,這就是高額的負擔。我們也都以為,連幼兒園小朋友玩智能手機都很溜了,但卻不知,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智能手機就是一個無法掌控的復雜儀器。我們還認為,把很多民生服務搬到網上就方便了所有人,甚至因此把線下通道都取消了,但卻忘了那些無法上網的貧困家庭和老年人,他們就這樣被社會忽視乃至遺忘了。
最近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但另外一個維度的數據,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國非網民規(guī)模為4.96億,其中農村地區(qū)的非網民占比為59.8%。也就是說,還有這么龐大的群體生活在網絡之外。我們應如何讓他們盡快跟上數字化進程,不讓他們被時代所拋棄?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其根源。相關調查顯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齡因素是存在大量非網民的主要原因。其中不懂網絡技能的非網民占比為51.6%,受不懂拼音等文化因素限制的非網民占比為19.5%,年齡太大或太小的非網民占比為14.0%,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的非網民占比為13.4%。
細細拆解數字鴻溝,可以分為三個層級來討論:一級為“接入溝”,主要取決于硬件條件,如“沒有手機上網課”;二級為“使用溝”,主要取決于能否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如有智能機的老人不會使用微信等軟件,就屬此種情況;三級為“思維溝”,不同素養(yǎng)的人獲取的信息種類和內容不同,對其理解和把握也大不相同,例如有人用抖音消磨時間,也有人用它做電商營銷,這就是“思維溝”的差異。
最重要的是對癥下藥,針對不同層級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對策:沒有智能設備的,先給設備;有設備不會使用的,加強培訓;會使用的,則要引導其更有效地利用技術。因此結合上面數據,13.4%沒有設備的非網民,應該盡可能滿足他們在硬件上的缺失;51.6%不懂網絡技能的非網民,需要通過相關培訓指導,加快他們在技能上的提升。
值得關注的還有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齡太大或太小兩項原因,其合計比例高達33.5%。也就是說,我國三分之一的非網民是由這兩項原因導致,而這顯然很難通過提供智能設備和加強培訓指導來解決,這個時候就應該有更多思考,尤其是各種數字化措施出臺之前,要充分考慮到這些人會面臨的問題。
以前的公共建筑一直忽視了殘疾人的需要,沒有無障礙設置,現在,這些情況正在得到有效改善。數字化政策的推行,也要借鑒這種經驗,每一項決策都應該照顧到每一個人,尤其是容易被忽視的少數群體。比如,面對老年人,就不能一刀切地將電子健康碼作為唯一憑證,而要有線下的便捷憑證作為補充,以保障他們的行動自由。
每一項公共政策出臺之前,都要充分考量其是否有更多包容性。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做到全面普適,是打破數字溝通,彌合社會群體信息隔離最根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