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黑龍江空管分局,黑龍江哈爾濱 150079)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南北跨10 個緯度、14 個經度,冬季漫長且寒冷干燥,大雪、暴雪是冬半年的主要氣象災害,往往給交通行業造成不便[1]。對于航空,冬末春初的降雪是威脅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的主要天氣現象之一,持續性降雪過程不但造成跑道積雪和積冰,還常常導致能見度低于飛行標準,造成航班返航、備降、延誤等[2]。
國世友[3]對比黑龍江省兩次強降雪過程,高空槽配合地面蒙古氣旋,低渦切變和輻合區的持續存在為降雪提供動力條件,低空西南急流帶來了充沛的水汽輸送。回流天氣是冬季黑龍江省一種特殊的產生暴雪的天氣形勢,楊艷敏和趙燃[4]指出動力鋒生機制在回流暴雪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強降雪產生在暖區,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地形強迫對降雪起明顯的增幅作用。秦銅[5]等對哈爾濱市一次暴雪天氣過程進行分析,指出此次降雪暖鋒區持續時間以及位置是產生強降雪的關鍵,急流提供了大范圍強降雪產生的必要動力條件和水汽條件。近期,王波等[6]統計分析了黑龍江降雪的氣候變化特征,指出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雪量增加趨勢明顯,中雪和大雪日數增多趨勢明顯,但小雪日數減少趨勢明顯。上述工作對防災減災及天氣、氣候預測提供重要參考。
本文使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觀測實況記錄,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最新一代的再分析資料ERA5(doi:10.24381/cds.6860a573)的逐小時資料,空間分辨率為0.25°×0.25°,該套資料采用四維變分同化法,相較于之前的ERA-interim,ERA5 更準確并且具有更高的時空分辨率,適合分析局地天氣過程。本文使用的物理量包括:位勢高度、緯向風速、經向風速、垂直速度、比濕和相對濕度,垂直層為1000-100 hPa,共19 層。
根據民航氣象的雪強與能見度的關系,小雪能見度≥1000 m、中雪能見度500-1000 m、大雪能見度<500 m,短臨的中雪和持續性小雪天氣均會影響正常的飛機飛行,以此為準,本文挑選2019 年12 月28 日-30 日的一次持續降雪過程作為研究對象。
觀測實況記錄如下:28 日23 時53 分小雪-24時,29 日00 時小雪-10 時53 分轉中雪-11 時47 分轉小雪-11 時59 分轉中雪-15 時47 分轉小雪-19 時55 分停,21 時31 分小雪-24 時,30 日00 時小雪-05時49 分停,07 時17 分小雪-09 時47 分停。此次降雪過程時間長達34 h,過程降水量為6.9 mm,且連日來降雪未融化,積雪深度較厚,最大積雪深度為19.0 cm,新增積雪深度為10.0 cm。其中主要降雪時段集中在29 日08-14 時,該時段內的短時降雪強度一度達到中雪量級,14 時后降雪強度逐漸轉為小雪,直至30 日降雪停止。另外,根據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的地理位置,將此次分析的關鍵區確定在45°N-46°N,126°E-127°E。
大尺度大氣環流背景場對短臨天氣過程的發生與維持具有重要影響。在對流層中層500 hPa(圖1),中高緯地區整體呈現兩脊一槽型,12 月28 日20 時-30 日08 時,位于貝加爾湖地區的東北-西南傾向的槽逐漸向東移動至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北部地區12 月29 日建立起閉合的氣旋性環流,哈爾濱附近地區存在西南風,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暖濕氣流匯合有利于產生降水,槽前的氣旋性渦度有利于上升運動,上升運動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條件之一,隨著低壓槽的進一步向東移動,黑龍江地區槽前的西南風逐漸撤出。

圖1 500 hPa 位勢高度場(等值線,單位:gpdm)和風場(箭頭,單位:m/s)。2019 年12 月(a)28 日20 時;(b)29 日08 時;(c)29 日20 時;(d)30 日08 時。

圖2 2019 年12 月(a)28 日20 時;(b)29 日08 時;(c)29 日20 時;(d)30 日08 時850 hPa 位勢高度場(等值線,單位:gpdm)和風場(箭頭,單位:m/s)。
在對流層低層850 hPa(圖2),僅關注中國東部地區,12 月28 日20 時-29 日20 時,西北太平洋地區存在一個閉合的反氣旋性環流,反氣旋西側的偏南風向北輸送較暖濕的空氣,而12 月29 日后,該反氣旋性環流向東移動,不再影響中國大陸地區,阻斷了水汽的輸送,不利于降雪的維持。另一方面,12 月28 日內蒙古高原北部(對流層中層槽前)存在閉合的氣旋性環流,環流東側的偏南風同樣有利于暖濕水汽的向北輸送,哈爾濱地區偏南風維持至12 月29日晚,之后偏北風控制黑龍江地區,不利于降雪。
有利的水汽作用是強降雪過程發生和維持的充分條件之一,一般來說,持續性降雪過程一定要有充沛的水汽和持續的水汽輸送至關鍵區[7],以下將從相對濕度和水汽通量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圖3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時-30 日08 時,哈爾濱(45°N-46°N,126°E-127°E)區域平均的相對濕度(單位:%)的時間演變-高度圖。
圖3 給出關鍵區相對濕度的時間演變-高度圖,12 月28 日08 時-29 日14 時,對流層中低層的相對濕度逐漸增加,且中層的相對濕度增加領先于低層,隨著低層相對濕度的增加,小雪逐漸發展為中雪。12月29 日2-14 時是降雪過程最集中的時段,對流層中低層的相對濕度達90%以上,說明該時段內關鍵區水汽處于較為飽和的狀態,有利于降雪的發生發展。12 月29 日14 時之后,對流層中低層相對濕度驟減,數小時內從90%降低至降雪過程發生前的水平,這與觀測實況對應的很好,也與高空槽的東移、低層南風變為北風互相匹配,此時不利于降雪的維持。

圖4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時-30 日08 時,哈爾濱(45°N-46°N,126°E-127°E) 區域平均的水汽通量 (陰影,單位:m s-1)與水汽通量散度(等值線,單位:10-7 s-1)的時間演變-高度圖。
從水汽通量的時間演變上看 (圖4 陰影),12 月28 日08 時-12 月29 日14 時,關鍵區上空對流層中低層的水汽通量隨時間逐漸增加,而500 hPa 以上水汽通量分布比較均勻,表明此次持續降雪過程主要受對流層中低層的機制影響。12 月29 日08-14 時,凈的水汽通量流入在對流層低層800 hPa 左右達到極大值(深色陰影),伴隨著小雪轉為中雪的天氣過程。12 月29 日14 時后,水汽通量數值快速減小,降雪強度也隨之減弱。
另一方面,與水汽通量配合的是水汽通量散度(圖4 等值線),虛線對應的是水汽通量散度的輻合,實線對應輻散。可以發現12 月28 日20 時-29 日8時,對流層低層1000-800 hPa 的水汽通量輻合增強,上層的輻合并不明顯,甚至在12 月29 日8 時前后的800 hPa 左右還存在水汽通量輻散區,此時的天氣過程為小雪。而12 月29 日8-14 時,對流層900-700 hPa 水汽通量輻合急劇加強,配合著大量的水汽通量凈流入,小雪加強為中雪,之后水汽通量散度轉為輻散,降雪隨之減弱停止。
除了大氣環流以及水汽的作用,垂直運動、散度和渦度等動力作用對持續性降雪過程的發生和維持也十分重要。

圖5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時-12 月30 日08 時,哈爾濱(45°N-46°N,126°E-127°E)區域平均的垂直運動(單位:10-1 Pa s-1)的時間演變-高度圖。
短臨對流天氣事件往往伴隨著強烈的上升運動,圖5 給出關鍵區垂直速度的時間演變-高度圖,實線正值代表下沉運動,虛線負值代表上升運動。12月28 日14 時-29 日08 時,關鍵區對流層中低層產生垂直上升運動,且逐漸加強,位于800 hPa 左右的最強值達到-0.4 Pa/s。12 月29 日08-14 時,對流層800-400 hPa 的垂直上升運動迅速增強,位于600 hPa 左右的最強值達到-0.8 Pa/s,對流層中層強烈的上升運動對應著觀測實況中的中雪。12 月29 日14時后,垂直上升運動減弱,當日20 時后轉為以下沉運動為主。

圖6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時到12 月30 日08 時,哈爾濱(45°N-46°N,126°E-127°E)區域平均的散度場(單位:10-5 s-1)的時間演變-高度圖。
散度場有利于了解降雪過程發生發展前后的動力配置。圖6 給出此次持續降雪過程中關鍵區對流層大氣散度的時間演變-高度圖,實線正值代表輻散,虛線負值代表輻合。12 月28 日14 時-29 日08時,對流層低層出現輻合,并逐漸加強,對流層中高層以輻散為主,這階段低層的輻合強度相對較弱,對應觀測實況的小雪天氣。12 月29 日08-14 時,對流層低層的輻合迅速增強,并在850 hPa 左右出現大值中心,對流層中高層仍為輻散,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散度場配置有利于形成上升運動,有利于小雪進一步增強發展為中雪。12 月29 日20 時后,低層輻合轉為輻散,不利于降雪的維持。
渦度場同樣有利于了解降雪過程發生發展前后的動力配置。圖7 給出此次持續降雪過程中關鍵區對流層大氣渦度的時間演變-高度圖,實線正值代表正渦度,虛線負值代表負渦度。12 月28 日14 時起,對流層中低層出現正渦度并逐漸增強,對應于圖1中槽前黑龍江地區的正渦度平流,正渦度有利于產生上升運動。12 月29 日8 時,對流層950 hPa 附近的正渦度達到最強,維持至當日14 時,對應于實況觀測中小雪轉中雪的過程,再之后正渦度逐漸減弱。

圖7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時-12 月30 日08 時,哈爾濱(45°N-46°N,126°E-127°E)區域平均的渦度場(單位:10-5 s-1)的時間演變-高度圖。
本文利用ERA5 再分析資料,結合觀測實況資料,對一次影響民航航空的持續性降雪事件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的結論:
(1)此次持續降雪過程受大尺度大氣環流影響。對流層中層位于貝加爾湖地區槽向東移動至中國東北地區,槽前的氣旋性渦度有利于形成上升運動,低槽的進一步東移使得降雪停止;對流層低層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反氣旋性環流以及內蒙古高原北部 (對流層中層槽前)的氣旋性環流,共同向黑龍江地區輸送較為暖濕的水汽,有利于對流的發生發展;
(2)降雪發生數小時前,對流層相對濕度梯度大,大氣快速變濕,這是由于對流層低層偏南風水汽凈匯入,水汽通量凈流入達到極值時,水汽通量輻合強度也達到最強,導致強烈的降雪過程;
(3)此次持續降水過程發生發展期間,哈爾濱上空存在明顯的上升運動,并與槽前的正渦度平流相配合,對流層低層輻合、中層輻散的散度配置導致的抽吸作用也有利于上升運動與降雪,為此次持續性天氣過程的發生和維持提供有利的動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