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王冬艷
芳名、芳齡、芳蹤,香肌、香腮、香鬢……“芳香”是關于女性的重要轉喻,與女性相關的東西,大多可以此二字作為點綴。不過,即使同為“芳香”,在不同的女性身上也會變化出不同的味道:一家網紅烘培店的創業者身上有面包的甜香,一家水產電商的主播身上有螃蟹的鮮香,一戶“全國最美家庭”的女主人身上則有閱讀的書香。
不同的“香味”背后是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是,她們都以積極而堅定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角色中,體會著充實和快樂。有人把創業的經驗分享給眾人,把對家人的愛通過食物傳遞給顧客,助力文化古街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有人在互聯網經濟中找到新方向,為家鄉水產品的銷售找到了新出路,在改善家庭生活的同時帶動更多女性就業;還有人用書香浸潤生活,讓一家三代向知識靠攏,成就獨到家風。
本期“她說”跟著江蘇省融媒體聯盟“強富美高e路行”的腳步來到泰州,通過識別三位女性身上散發的“香味”,走進她們的生活,傾聽她們的故事。
在泰州市海陵城中鐘樓社區鐘樓巷巾幗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街巷婦聯圍繞創業女性,聘請金牌商家,組建“巾幗創業導師團”。肖美華就是導師之一。從創業之初,她就想經營一家有故事的甜品“貓”,不單做產品,也傳遞溫暖。一塊小小的蛋糕,能品嘗出人生百味,也能筑造一方大大的舞臺。

“一份紅絲絨,兩個原味可頌,一個辣松芝士。”一位老大爺最近頻頻光顧位于泰州海陵區鐘樓巷的糖貓甜品屋,每次買完面包后都選擇堂吃,并且要一杯滾燙的開水。店員怕他燙著,總是偷偷地兌一些涼白開。他看見了著急地說:“不要兌啊,我要燙的。”老大爺喜歡吃奶油,店員就給他的紅絲絨蛋糕上多擠了一點淡奶油。“后來才知道老大爺是從上海來泰州探望朋友的,看著老人靠窗口坐著吃面包,就像日劇里孤獨的美食家。”糖貓甜品屋創始人肖美華說,“希望我們的服務讓他覺得暖心一點。”
擁有700 多年歷史的泰州鐘樓巷歷史文化古街區,自古商賈云集,名流聚居。社區依托黨建帶婦建,婦建帶創業,建成以巾幗創客為主體的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基地入駐商家286 家,其中女性業主168 名,就業人數598人。為了扶植巾幗創業,街巷婦聯圍繞創業女性需求,組建了“巾幗創業導師團”。肖美華就是導師團中的一員,她在分享創業經驗的同時,也為想累積創業經驗的女性提供了實踐崗位。
肖美華1982 年出生于江蘇泰州。她個性開朗,善于與人溝通,大學畢業后從事機票銷售工作。不過,別人眼里的穩定工作,對她來說卻略顯枯燥。不久,肖美華辭職到一家影樓擔任店長,學習如何管理一家店面,如何做賬,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在決定創業前,肖美華在一家傳媒公司擔任辦公室主任兼人事主管。期間,她自考了會計證,學到了專業的財會、人事管理等知識。
2013年,肖美華和朋友合伙在海陵區鐘樓巷府南街開了一間烘焙店——糖貓甜品屋。當時這條街并不是很熱鬧,肖美華之所以選址這里,一是因為房租便宜,二是考慮到少年宮能帶來大量的客流。糖貓的店內裝修、產品包裝設計都走文藝小清新路線,而且支持顧客定制蛋糕。“我們與傳統蛋糕店的區別在于和顧客有更多的互動,不是我有什么你買什么,而是你要什么我來提供什么,讓蛋糕店變得更日常也更文藝。”由于定位清晰、產品選料實在、品質有保證,糖貓很快打開了市場。
肖美華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擴大糖貓的知名度,她借新媒體之勢,在微博上記錄、分享糖貓故事,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來打卡。比如那只多次被肖美華分享的花貓:它每到飯點就到糖貓店門口轉悠,如果玻璃門關著,就看向店里,或是用頭蹭門,直到店里有人拿點面包邊角來喂它。花貓吃飽了或是在店門口瞇一會,或者一溜煙跑開,消失在店后的鐘樓巷里……很快,糖貓成為了受泰州年輕人喜愛的網紅烘焙店,首款招牌產品“南瓜芝士”一天銷售兩百多塊,且一塊難求,顧客需要提前預訂才能買到。
成功背后是辛苦的付出。肖美華用心經營著糖貓,她既是老板又是員工,從產品開發、顧客回訪、前臺服務到賬目管理、采購訂購,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開店第一年,肖美華感受到創業的疲憊和充實,每天都很晚到家。同時,她也關注著國內烘焙市場的潮流走向,每年外出學習交流,把芝士產品、軟歐面包、翻糖蛋糕等新鮮、時尚的面包引入泰州。
2015 年,糖貓開了分店。三年后,根據美團數據統計,海陵區每七個人過生日,就有一個人選擇糖貓蛋糕。
隨著糖貓知名度的提升,不少原料提供商主動上門。有人勸肖美華使用一些含有香精或其他添加劑的原材料,都被她拒絕了。“誠實守信是經商的第一原則,糖貓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向客人承諾不使用香精、防腐劑等添加劑。我說到就要做到,不能讓信賴我們的客人失望。”在肖美華看來,優質的產品,良好的口碑,真誠的服務,不斷的創新,這些都是創業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也是她作為創業導師,分享給創業者的第一課。
“今天店里來了位游客,她覺得糖貓很特別,問可不可以拍些照片分享給家人和朋友。開店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掙了多少錢,還在于你的品質和品位是有人喜歡的。在她的旅游記憶里,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城,有這樣一家美麗的小店,這種感覺很美好,不是嗎?”肖美華說。
不論是導購還是主播,在戚銀看來,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想要推銷產品,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產品,還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在興化市,還有很多像戚銀這樣的巾幗創業代表,正在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著力量。

“我剝一個蝦給大家看一下,好的小龍蝦一剝、一拽,蝦肉就全部從殼里出來了,這就證明小龍蝦是鮮活制作的。大家看一下,蝦線特別干凈,蝦頭全部帶黃……”興化市蟹小七水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戚銀邊講解邊演示,跟直播間網友互動的同時還不忘提醒大家購買:“我再吃幾個,你們就看饞了,蝦肉鮮嫩,特別好吃……感謝小雨的關注。新進來的小伙伴點開屏幕右下角的購物袋,8號鏈接,今天是秒殺活動。沒搶到紅包的,等下一波,整點我們還會抽免單……”幾個月的直播經歷,戚銀已經沒有了初次直播的緊張,而是游刃有余地展示、推銷產品。
34歲的戚銀出生于興化市安豐鎮一戶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為了幫家里分擔經濟壓力,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戚銀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服裝專賣店做導購,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忙時連飯都顧不上吃。雖然很辛苦,但戚銀每天都和顧客打交道,學到了很多銷售技巧。
有了一定的積累后,戚銀決定跳出導購這一行,去更廣闊的天地打拼。2010 年,她應聘到一家網絡公司上班。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觸到電子商務,了解到如何在網上賣東西。電商的快速發展讓戚銀嗅到了商機,一年后,她辭職回到家鄉,開始了創業之路。戚銀先是開了一家經營服裝的網店,憑借做服裝導購的經驗,慢慢摸索到了門路,讓網店步入正軌。
安豐是“河蟹之鄉”,戚銀的丈夫是做螃蟹生意的,結婚后,她順理成章地做起了螃蟹電商。不過,由于對生鮮物流不熟悉,戚銀銷售出去的螃蟹在運輸的過程中特別容易死掉,因此虧了不少錢。
一次,戚銀到親戚家做客,嘗到了親戚用小螃蟹做成的香辣蟹。“家里有不少親戚養殖螃蟹,以前這些賣不掉的小蟹大多做成飼料,很少有人做成菜肴。”戚銀第一次品嘗就喜歡上了這道美食。回家后,她嘗試著做了一些香辣蟹,并分袋包裝好,在朋友圈里銷售。不曾想,香辣蟹異常受歡迎,訂單應接不暇。當時,收購一斤小螃蟹3 元,而戚銀制成香辣蟹后一斤可以賣到12元,一天就能銷售出去一二百斤。
2014年,戚銀建好了廠房,注冊了興化市瀚龍電子商務公司,招聘組建了團隊,拿到了相應的營業執照,并給生產的香辣蟹取名“蟹小七”。在公司化運作下,“蟹小七”香辣蟹逐漸成了“網紅”。2016 年以來,“蟹小七”香辣蟹在淘寶同類產品中排名居前,全國各地代銷“蟹小七”香辣蟹的電商超過2000人。戚銀也因“蟹小七”而揚名。2017 年1月,央視《經濟半小時》專題報道了戚銀的創業故事。同年,她被表彰為“泰州市十佳創業女性”。
2018 年2 月,蟹小七水產品有限公司成立。由于螃蟹上市有季節性限制,香辣蟹生產周期也受其影響。為此,戚銀開發出龍蝦尾新品。“企業創辦之初,我們的定位就是不能只做賣蟹賣蝦的販子。”戚銀投入200 萬元購買了一套液氮速凍設備,剛出鍋的小龍蝦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速凍、包裝等,最大程度保持了小龍蝦鮮美的口感。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商平臺通過推薦流量的方式鼓勵商戶直播。“我宅在家里沒事可做,就想著試一試,沒想到第一次直播就有3萬人觀看。”隨著直播次數的增多,戚銀直播間的粉絲一路上漲,從3萬到5 萬、10 萬、50 萬……經過幾個月的積累,她已有100 萬粉絲。直播成效顯著,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購買。與往年相比,“蟹小七”的線上銷售額翻了一番。
嘗到了直播帶貨的甜頭,戚銀開始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做這件事。為此,她還帶出了一支六人的團隊。“因為疫情的關系,很多地方農產品滯銷了,我們到湖北帶過貨,也參與了政府組織的援鄂直播。”戚銀說,直播是電商的一個趨勢,通過直播,消費者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產品是什么樣子的,就更愿意購買。不過,在她看來,實體店銷售和直播間賣貨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不論是導購還是主播,都要了解自己的產品,清楚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產品推銷出去。
“全國最美家庭”祁鴻家庭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卻有獨到的家風。在女主人王玉芬的帶動下,一家三代人被書香滋養。他們的“最美”是用善意與溫情傳遞來自家庭的美德。在靖江市靖城街道江山路社區,家教家風逐步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深厚力量。

祁鴻家庭是2019 年度“全國最美家庭”稱號獲得者,他家的小院就位于靖江市靖城街道江山路南側。小池、碧竹、滴荷……小院主人祁鴻醉心園藝,庭院里每一處景致都有他的心思:春天,蝴蝶蘭繽紛斗艷;夏天,紫葉酢漿草在風中搖曳;秋天,火紅的石榴掛滿枝頭;冬天,掉落的香櫞似一地碎金。
院中四季花草蔥蘢,女主人王玉芬總是端坐廊下,手捧書卷認真閱讀。年過八旬的王玉芬,是一名退休教師。兒子祁驥程就職于供電公司,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設計專業的學習,家里庭院的設計就出自他手。
祁驥程讀中學時成績不好,對學習產生了厭倦的情緒。母親王玉芬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備完課就陪著兒子寫作業。“成績不好不完全是你的問題,家里沒有條件讓你去做你喜歡的事情,你的天賦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發光。”聽了母親的話,祁驥程不禁失聲痛哭。
每到周末,王玉芬就帶著祁驥程兄妹倆回到鄉下,幫丈夫打理自留地。為了拓展兩個孩子的知識面,王玉芬當時即使每月只有三十幾元的工資,也給孩子訂閱了各類期刊。“我想讓孩子親身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現世界、感知萬物。”放學回家的途中,偶見夕陽西下,十圩港邊波光粼粼,幾葉小帆靠在岸邊,景色十分宜人,王玉芬便引導他們仔細觀察、邊走邊討論,回家后便將所見美景描述于筆端。祁鴻下班回到家,便幫著妻子做晚飯。飯后,一家人來到庭前屋后、竹園下、菜園里,走一走,聊一聊。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母親的影響下,祁驥程不再執著于學習成績,而是愛上了閱讀,在書本的陪伴下度過了精神豐盈的少年時光。
擔任班主任的三十幾年中,王玉芬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著學生們。一次,她發現一位個子瘦小的女生總是遲到。王玉芬經過打聽了解到,女孩的母親已故,父親身體不好,家中還有兩個妹妹。她放學后要拾柴,早起要生火做飯,往往點了半天,沾著露水的柴還是點不著,眼睛也被煙熏得紅紅的。她還要照顧兩個妹妹吃飽再送到學校,自己只好空著肚子急急忙忙趕到學校,因此才頻頻遲到。得知情況后,王玉芬號召全班學生來幫助這位同學,哪怕每人捐出一只煤球來解燃眉之急也好。在她的感召下,全班師生共為這名女生募集了80 多元錢、100 斤糧票、120 多個煤球。“她畢業后我們失去了聯系,但我一直記掛著她。40多年后,在上海工作的她輾轉找到了我,那次相聚讓我們淚眼婆娑,這段師生緣分對我來說也彌足珍貴。”
退休后,王玉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場和書店。她平均每天閱讀五六個小時,堅持摘抄和寫作。“每當她讀到精彩處,一定要將書拿到我的書房,讓我當著她的面讀完,還常常推薦新書給我。”祁驥程說。
閱讀之外,祁驥程愛好攝影,為了拍攝到原生態的中國風情,他多次自駕到云南、安徽、內蒙古等地區,與當地人同吃同住,用鏡頭記錄下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他用十年時間,把對美的理解、對生命的熱愛傾注于攝影作品的創作中。
幾年前,祁驥程在靖江市天水公園舉辦個人影展,每天匆匆忙忙早出晚歸。影展的最后一天,欲言又止的王玉芬對兒子說:“等你有空了帶我去看看你的影展。”祁驥程這才發現,自己向親朋好友遍發邀請,卻單單漏掉了母親。“記得那天,母親非常專注地看我的每一幅作品,并不時輕聲點評。她的青絲已成白發,不再是記憶中揮扇驅蚊的母親。”
有年中秋節前,老年大學布置了作業,要求以桂花為主題拍一組照片。祁驥程拍完照片回家,思考著該拍一張什么樣的照片作為最后一張,從而完成一組情感遞進的作品。不經意間,他透過落地窗看到母親正在讀書,便輕輕走過去,將一支桂花插在她的發間。“母親沒有理會我,仍專注讀著,我趕緊回到院中,將這個畫面拍了下來。”祁驥程說,定格的瞬間,他難掩激動,仿佛聞到了母親身上的書香,輕輕地飄入了他的生命中。
2019 年,祁驥程出版了個人鳥類攝影專輯《羽之境》、散文集《生命本質的香》。女兒祁妙設計的《如是清涼》曾獲評“中國最美的書”。書香的滋養在這個家庭不斷延續。
如今,祁驥程成為靖江市“鄉村公開課”的主講人之一。他走進農家書屋,舉辦公益講座,讓更多人參與閱讀,愛上閱讀,從閱讀中獲益。而王玉芬則繼續用書香感染著身邊的人,為這個美好時代增添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