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之

孫紅梅1976 年10 月出生于山東沂蒙山,從小聽爺爺奶奶講抗日故事,從軍報國成了她一生的志向。高中畢業后,孫紅梅想參軍,但因為眼睛近視被淘汰。“參不了軍雖有遺憾,但我報國的夢想并沒有熄滅。”當得知材料專業畢業后可以到軍工企業上班,孫紅梅便毫不猶豫地報考了。1999 年,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后,孫紅梅了解到解放軍某廠是專門維修航空飛機發動機時,便懷著對航修事業的憧憬,來到了湖北襄陽。
工作后,孫紅梅發現,修理工廠遠離城市,交通不便,而且每天跟發動機零件打交道,壓根看不到戰斗機。相比在大城市里落腳的同學,孫紅梅心里有了失落感。同學和朋友勸她離開,說:“焊工專業不適合女性,還是干點別的好。”困頓于深山中的孫紅梅一片迷茫,甚至想退縮。細心的車間主任察覺到孫紅梅不對勁,就給她打氣:“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耐得住寂寞,才成得了氣候。”想到選擇航修事業時的初心,孫紅梅輾轉反側。幾經思考,她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飛機發動機維修需要學焊接。在一般人看來,焊接不過是用焊槍把兩種金屬材料連接起來罷了。但是,要做到不虛焊、漏焊、連焊,焊接速度及焊接熱量的控制至關重要。想要做到無縫焊接,更要有一手絕活。上大學時,孫紅梅選擇了金屬材料與科學專業。進工廠后便與焊接結下了不解之緣。白天,她在維修現場熟悉產品性能,練焊接技術,掌握各部件的維修技巧,向前輩學經驗。晚上,她捧起書本“啃”知識,鉆研產品原理。很快,孫紅梅從學徒成長為技術骨干。航空產品精度要求高,不允許存在任何縫隙。為了練就精準焊接零件上每一道裂縫的絕活,孫紅梅可沒少下功夫,手上常常被燙出水泡,握焊槍的手臂也是酸痛難忍,甚至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穩……
2002年,作為焊接專業骨干,孫紅梅被調到當時的襄樊航空發動機修理公司,開始了修理新技術的研究。剛到新崗位,孫紅梅就趕上了某型發動機試修,如果焊接失敗,不僅造成每枚葉片3000多元的損失,還可能耽誤生產進度。正當專業總師搖頭嘆息、一籌莫展時,孫紅梅鼓起勇氣說:“師父,我來試試吧。”
孫紅梅不慌不忙,重新審視該葉片的技術狀態,查閱相關資料,請教專家,再動手試驗不同材料的十幾個焊接參數對焊接過程的影響。整個夏天,她都悶在蒸籠似的廠房里,面對焊接產生的高溫,每焊完一道焊縫都大汗淋漓。為避免手抖燒損鎢極,造成溶池夾鎢缺陷,孫紅梅握焊槍的食指因長時間用力都變形了,不小心裸露的皮膚經常被弧光炙烤得蛻皮,眼睛常常被弧光打得淚流不止。經過上百次反復試驗,孫紅梅最終找到了合適的焊接方式,首件渦輪葉片終于焊接成功。“哇,孫紅梅,你太棒了!”車間內一片歡呼,一群人把她抬起來拋向空中……專業總師緊緊握著她的手,激動地說:“紅梅,你了不起!”
進廠后的第八年,孫紅梅再次毛遂自薦承接了某新型號教練機復雜薄壁零件的焊接任務。當時機上有一個復雜薄壁零件損壞,在這樣的零件上焊接特別容易引起變形。她沒有退縮,仔細研判焊接零件的結構、性能后,果斷決定創新引進激光焊接技術。可該技術在國內尚處于空白,焊接部位“對中性”要求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零件報廢。那段日子,孫紅梅將“家”搬進了工作室,帶領技術骨干對幾十個方案逐一展開驗證、進行激光焊接試驗和掌控好焊接填絲的速度。對每次試驗的脈沖寬度、頻率和填絲速度都小心把控。憑著一股韌勁,連續奮戰二十多天后,孫紅梅終于完成了焊接任務,經測試完全達標。在嘗試激光焊接成功后,她又進行了一系列焊接的創新,所編寫的《激光焊接工藝標準與質量檢驗標準》獲得了全軍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孫紅梅主持的某型發動機燃燒室機匣裂紋“零熱量、零變形”快速修復技術,達到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把‘戰鷹’的心臟維護好,讓它們能夠強勁有力地跳動。”這是孫紅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3 年,一批軍用飛機發動機機匣損壞,國內沒有成功修復這種機匣的案例。如果無法修復,將意味著三十多架飛機變為廢鐵。“決不能讓這批飛機報廢!”孫紅梅主動提出維修這批機匣,接下這個棘手的任務。機匣內部構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又一層,故障點多發生在腔內,查找困難。孫紅梅在機匣外殼上切割出半個手掌大小的窗口,通過仿真建模和封閉檢測搞清內部結構,查找故障點,而這個窗口不能開大,否則就會引發機匣變形,只能報廢。有些故障點在切口的視線盲區,微型焊槍也無法準確完成焊接。看不到,就焊不著,“感覺好像維修不了了,當時我很焦慮。”那兩個月,孫紅梅苦苦思索著解決方案,體重一下子減了十多斤,一次甚至累得暈倒在車間里。
一天早上洗臉時,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孫紅梅想:為什么我們不把鏡子放在底下去找合適的位置,通過鏡面的反射操作?通過鏡子反射找尋死角焊點,實現精準仰焊。這一道工序后來被命名為“鏡面反光仰焊法”,孫紅梅終于成功解決了這款機匣死角故障的修復難題。最后的關鍵,就是把打開的窗口復原。通過精確的工藝參數,孫紅梅把修復的變形誤差控制在0.003 毫米。“產品修理精度得到提升,再一次實現了技術的跨越。”修復后的機匣,從性能到使用壽命,與原配件沒有任何差別。國內幾位頂尖專家嘖嘖稱奇:“孫紅梅,你很不簡單吶!”
2017年廠里成立了以孫紅梅名字命名的“紅梅工作室”,重點開展焊接專業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應用。工作室還發揮著“孵化器”的作用,加速了青年技術人才成長,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團隊成員逐步成長為技術能手和工廠一級、二級技術專家。工作室成立以來,每年能為國家節省1000 萬元的維修成本。
二十多年來,孫紅梅先后維修了六百多臺航空發動機,不僅保障了飛行安全,有些改進還讓航空發動機性能超過了原有的設計。她研發了十余項核心修理技術,奪下五十多項技術難題攻關,獲得五項專利,成為中國空軍航空修理系統焊接專業首席專家,被同行譽為給飛機“心臟”做手術的“主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