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平

從一個人背著背簍收山貨,到今天數輛收貨卡車在山間穿行;從只有一家肯合作的農戶,到今天積極合作的四千多家;從“海伶山珍”淘寶店,到今天的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第24 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趙海伶在幫助村民脫貧的路上不斷前行。
趙海伶1988年出生在四川盆地北緣四面環山的青川縣,良好的自然生態是當地的優勢。2006 年,趙海伶考入四川外國語學院,她夢想有一天走出大山,去見識大城市的精彩。然而,2008 年汶川大地震讓她的想法產生了變化。
地震發生時,趙海伶焦急地給家里打電話,“爸爸媽媽可不能有事啊,我不能失去他們。”她一邊默默祈禱,一邊暗自垂淚。然而,七天過去了,她一直聯系不到家人。這七天的煎熬讓她真正體會到: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親情更重要。直到震后第八天,她才得知家人平安,幾夜無法安睡的她終于松了一口氣。那一刻,她下定決心,畢業后回到父母身邊。
2009年,趙海伶大學畢業,當她和父母商量要回家鄉創業時,父母堅決反對。“你這書不是白讀了嗎?在外面發展多好啊!”母親感覺女兒回來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咱們這里剛剛經歷了地震災害,發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父親更不希望女兒冒風險。趙海伶耐心地和父母解釋:“我想留在家鄉,正是由于這里落后,鄉親們更需要幫助。”
原來趙海伶看好了家鄉的土特產。在外求學時,常常有朋友托她帶些山里的土特產。家鄉的蜂蜜、蘑菇等長在深山里的寶貝,絲毫沒有工業污染,都是大城市里的稀罕物。雖然這些新鮮的山貨品質好,但村民們不知道如何出售。由于地形偏遠、交通不便,連收購的人都鮮少出現。趙海伶想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為鄉親們銷售農產品。為了讓父母放心,她把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見女兒對未來有很好的規劃,父母還拿出2000 元支持她創業。
彼時的青川縣仍處于災后重建階段,想要創業困難重重。沒有房子,趙海伶就在5 平方米的地震板房里辦公。當時開網店在別人看來幾乎是天方夜譚,而趙海伶憑著一股子倔勁兒開起了“青川海伶山珍”淘寶店。“我就是想把一件事做好,讓顧客滿意,讓自己心里踏實。”她從來沒想過賺多少錢,別人問起利潤多少,她都說不清,她只想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山貨雖好,但都在青川的大山里。為此,趙海伶只能背著大大的竹簍,去山里挨家挨戶收貨。第一年,她幾乎走遍了青川所有的大山。
趙海伶和農戶們一起爬山,一起采蘑菇,一起挖天麻……她一心為農戶著想,當得知蒿溪回族鄉上游村有一家養蜂的農戶很困難,蜂蜜賣不出去后,便帶著團隊坐了一小時的車,再徒步五小時的山路來到農戶家中。“我的夢想就是買一張新床,可蜂蜜賣不出去……”農戶難過地說。趙海伶心里酸酸的:“買床這么簡單的一件事,農戶卻負擔不起。”她當即買下了所有的蜂蜜,把幾千元錢交到農戶手中。農戶接過錢的手有些顫抖,嘴里不停地說著謝謝。然而,把這么多蜂蜜運出大山可不太容易。趙海伶帶著十幾個人,用推車推了七個多小時才走出大山。她幫農戶實現了買床夢,還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收入,生活得到改善。
趙海伶一邊收貨,一邊了解消費群體對生活質量和食品質量的要求,她發現人們對“野性”“自然”“綠色”這些詞非常敏感。了解消費者的特點后,她專程到成都設計“海伶山珍”的包裝。除了包裝,她還對網站頁面進行改進,把原生產品和生產環境的照片放在頁面上,讓消費者感受到現場的真實性。
一年內,趙海伶的土特產銷售額就達到了百萬元。2010 年9 月,她榮獲“2010 年全球十佳網商”稱號。


隨著山貨銷售的火爆,2010 年11月,趙海伶注冊成立了青川海伶山珍貿易有限公司。漸漸地,她擁有了自己的廠房、基地,還在成都設立了辦事處,開了實體店。
趙海伶不但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加入她的團隊。有一個小姑娘家里非常貧困,讀大學的錢都是借的。畢業后,她加入趙海伶的團隊,工作幾年后不僅還清全部債務,還翻新了家里的房子。
在趙海伶的帶領下,農戶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鄉親原來養蜂、種木耳的年收入只有一兩萬元,如今他們的收入翻了一兩倍。
2017 年,“海伶山珍”年利潤已超2000 萬元。趙海伶幫助千戶老鄉銷售了上億元的農產品,帶領他們創業致富。從創業時只有一個5平方米的辦公室,到擁有超過6000 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趙海伶十年如一日地幫扶,讓鄉親們感覺無比親切,對她充滿感激。
趙海伶一直致力于讓青川的山珍土貨走出大山變為香餑餑。她自建400 畝示范基地,把標準講給農戶,把嚴謹規范透明的制度講給工廠,讓農戶們都能在廣闊的鄉村產業里找到自己的角色。
到2020 年,趙海伶帶動青川4000 余家食用菌農戶致富,為1000余名農村留守婦女老人提供就業崗位,成功幫助5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均增收7000余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鄉加入,趙海伶收購的農產品從單一的青川菌子,擴展到了昭化綠殼土雞蛋、旺蒼板栗等其他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同時帶動小農戶實現產品標準化。
“趙海伶不忘初心、與時俱進,帶動青川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家鄉百姓脫貧增收貢獻了力量,是我們學習的青年榜樣。”青川縣農業農村局領導這樣評價趙海伶。趙海伶卻謙虛地說:“作為返鄉創業青年,我們有激情有擔當,更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新農人的夢想,希望未來在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化方面,探索出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