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店品牌方所在河南焦作大南坡開了一家鄉村書店。這是一個讓人感動的消息,但是,多少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大南坡小學已經只有50名學生了。
校長在介紹這所學校的時候說,大南坡小學是一個“完小”,語氣還有點驕傲。這意味著有很多鄉村小學已經不是“完小”了,湊不夠所有年級。我父親教了幾十年的小學就是這樣,我小時候校園里總是人聲鼎沸,現在已經破敗不堪。
毫無疑問,中國廣大農村正在迎來最好的時光,村村通公路,人居環境也大為改善。我上次回河南老家,隔壁鄰居家的房子寬敞明亮,洗澡間和城市里的公寓沒什么區別。但是,那個讓人傷感的事實也確實存在:鄉村子弟正在大量“流失”。他們奔向遠方和高處,購房、落戶,故鄉也就慢慢變成他鄉。
過去的三十年中,有整整三代農家子弟重復著同樣的故事,離開鄉村,來到城市。通過高考或者務工、經商,具體路徑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人們離開父母,離開從小生活的地方,離開“家”,離開農村的房子。
在上世紀80年代,宅基地是農村最搶手的東西,但是到了現在,除了靠近城市的“城鄉接合部”,大多數村莊人口都在急劇減少,宅基地不再吃香。我小時候就分到一處宅基地,始終沒有修建房屋,今年聽說村里要把空置的宅基地收回,父親根本沒有意見,“你們不回來住,那個宅基地又不值錢。”
最近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農村宅基地可以由戶口遷到城市的子女繼承。這是一個相當具體的政策,它針對的就是那些離開農村到城市買房的人。等到父母一代去世,在城市的子女可以繼承家里的祖屋。
這一政策的積極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有利于增強那些移居城市的人和鄉村的聯系。現實可能是,一個在大城市居住的人,即便繼承了在鄉村的老屋,也不可能回去居住。但是,他們繼承的既是財產,也是責任,出于一種戀舊的情感,也會繼續修葺和維護房屋,延緩老家衰敗的跡象。
大自然的力量實在巨大,一處鄉村的院子,幾個月沒有人居住,就會雜草叢生。任何一個村莊,都呈現出這樣的悖論。一方面,是鋼筋水泥開始普及,樓房不再新鮮,另一方面,村莊里似乎缺乏一種人氣。走進一處大宅,或許只能遇到一個顫巍巍的老人。如果連老人都不在了,鋼筋水泥也阻擋不了那些雜草冒出來。
當然,幻想鄉村回到過去是不現實的。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之前,人們都待在家里,人丁興旺,卻是普遍貧困。中國鄉村不可能重現那種人氣了,這也并不意味著人們就只能看著鄉村子弟全部走掉,看著鄉村小學淪為廢墟。城市化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一種進步,鄉村振興就是要在新的城鄉關系中,重新回訪鄉村。
最重要的,可能是新的“活力”。鄉村不會再有那么多人,也不要指望離開的子弟重新到老家居住,但是,人們卻可以實現城鄉之間新的互動。如今,大城市都流行一種“農家樂”的旅行方式,開車一小時左右,就近感受田園生活。這就是一種新旅行,在這種新關系中,城市和鄉村的地位,形成了某種“顛倒”:城市是原點,而鄉村則變成“景觀”。
人們不斷地從城市出發,抵達鄉村,鄉村振興,其實也是城市化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到城市定居的“鄉村之子”能夠繼承宅基地,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這為他們留下一條回家的路,也讓“未來”和“過去”之間保持一種情感聯系。過去一百年,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或許會出現某種根本性的轉機。人們呼吁新的“鄉賢文化”,這種新文化,只有在這種新的城鄉互動中才能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