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征兆地,“打工人”一詞在互聯網火了起來。
什么是“打工人”?首先要注意斷句,是“打工”人,而不是打“工人”。所謂“打工人”,就是以往人們所說的“打工仔”,后來又戲稱為“社畜”。他們起早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做著辛苦的工作,在平凡中追求進步,在屈辱中堅守倔強,雖然沒錢,但有著不卑不亢的禮節。此之謂“打工人”。
與“打工人”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的“打工人宣言”。比如,人們上班見面第一句問候,已經不是簡短的“早安”,而是“早安,打工人”;他們調侃自己,“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累嗎,累,但我不能哭,因為騎電動車的時候擦眼淚不安全”;“生活里80%的痛苦來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于沒錢,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這些段子,誠可謂“打工人”的夫子自道,其中包含六分調笑,三分自嘲,還有一分荒謬,總之是百般況味,盡在梗中。
年輕人玩梗,大都是為了調笑取樂,所以在“打工人”心目中,這場狂歡,雖然帶著一絲無奈與苦澀,但也未必填充著多么苦大仇深的人生經驗。就像任何一場網絡造梗運動,它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龍卷風,再過一段時間,可能也就在網絡世界煙消云散了。
但無論如何,“打工人”背后所反映的社會情緒與勞動者的生存現狀,是無法被忽視的。它雖然有著較強的娛樂屬性,但終歸反映了社會嚴肅的一面。年輕人借“打工人”自嘲或自黑,但雇用單位跟相關部門,卻不能一笑視之。
“打工人”的苦來自哪里?一是沒錢,二是權益得不到保障。薪水高低,跟個人能力有關,但“打工人”的合法權益被侵犯,就是雇主與勞動部門的責任了。
有段子就說了,“別人過節我打工,別人睡覺我打工,別人上課我打工!打工人,辛苦了。××節上班也是三倍工資嗎?”節假日上班是否拿三倍工資,是觀察“打工人”權益生態的一個窗口。但遺憾的是,相關調查顯示,在此方面全國的落實率僅有50%。
換言之,有一半的“打工人”在法定節假日加班,卻并未拿到勞動法規定的三倍工資。由此也可以想見,許多“打工人”在帶薪休假、五險一金方面,處于一種怎樣的境況。
除了待遇上的不公,他們的人身尊嚴,在沒有底線的雇主那里,也是“薄如蟬翼”。光是最近幾個月,就有幾起羞辱員工權益的事件被熱議。比如,昆山某電子廠將員工證件扔在地上,讓員工彎腰屈膝去撿;還有東莞一家公司在培訓過程中,讓員工跪地脫衣自扇耳光。“打工人”的尊嚴,就在這種赤裸裸的人格羞辱中,碎了一地。誰來拯救“打工人”的尊嚴?
更糟糕的是,兢兢業業的“打工人”,非但尊嚴不能得到保障,就連身體也倒在“垮”的邊緣。僅以處于“打工人”頂端的都市白領來說,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0%,處于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群比例不足5%。換句話說,100個白領里面有95個人都有各種身體毛病,只有5個人是比較健康的。
“打工人”的“難”是全方位的,我們要看到“打工人”一詞風行背后的真問題。在“打工人”的“大合唱”面前,勞動監管部門是不是也要出來走兩步?他們不妨睜大眼睛看一看,“打工人”的五險一金交全了嗎?節假日加班三倍工資兌現了嗎?他們又是否面臨日常性的職場羞辱?全方位觀照“打工人”權益,才能讓他們更有尊嚴,社會也才能充滿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