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大科學和前沿技術取得了不少突破,這說明我國的基礎研究已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但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出發,從整個科技創新的鏈條上看,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我們的投入比例結構是有問題的。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 葉玉江
對于基礎科學,最需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從無到有”的方法論,要讓他們學會做前人未做過的事,這跟培養工程師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基礎科學承擔的任務基本處在“無人區”,都是需要思考別人沒解決的問題。有了更多掌握“從無到有”方法論的人,我們社會的整體創新性才能提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王貽芳
美國在科學上的投資和基礎,已經比不上從前,但還是遠超中國,中國的科技暫時落后美國,還談不上競爭,我們還在學習。但是現在中國正在走正確的方向,找到大量一流的人才,不單單是中國海外留學生,還有非華裔的學者都開始到中國來工作,我相信中國在短期內會有大改變。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數學家 丘成桐
中國正主導著一些最重要的科技領域的發展。例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超級計算機有40%在中國,中國在5G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在AI(人工智能)、大數據競賽的某些維度以及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也處于領先地位。目前美國還是保持著技術優勢的,雖然這個優勢在快速減小。
——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 瑞?達利歐
科學知識屬于全人類,它是照亮世界的燈塔。科學容易共享,一經傳播可以使很多人從中受惠。發展科學文化、為社會傳播科學、幫助公眾提供專業判斷、啟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學夢想,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交流科學推動國際合作,是人類共同進步的道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
從科學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基礎科研成果是為構建科學知識體系而生,并非為了立竿見影的實用,但經過較長的時間跨度后,會被發現應用空間并造福人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周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