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李陽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
韋伯于1948年出生在英國南肯辛頓的音樂世家,家庭從祖輩到同輩皆從事音樂。自小在音樂熏陶中成長的他7歲便開始嘗試作曲,在姨媽帶他走進劇院的那一天,舞臺的魅力讓他下定決心要在音樂劇的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華。韋伯參與制作的多部優秀作品登上百老匯舞臺,其中音樂劇《貓》、《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和《歌劇魅影》廣受業內外好評,被譽為“四大經典音樂劇”。然而作為“20世紀最成功劇目”,《歌劇魅影》的演出場數甚至超過了四大音樂劇之首的《貓》,毫無無疑是韋伯最成功的音樂劇作品。
在韋伯的創作生涯中,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借用圣經題材的《耶穌基督巨星》曾獲多項百老匯托尼獎;1985年為去世的父親創作的安魂曲登上當時專輯銷量榜首等。
《歌劇魅影》改編自著名偵探懸疑小說家加斯東·路易·阿爾弗雷德·勒魯同名小說的作品,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神秘而凄美的愛情悲劇。19世紀70年代,法國巴黎古老的歌劇院發生了一系列離奇事件:物品失竊,員工死亡,經理遭到勒索......而這一切來源于主人公——一個天生畸形,被父母和社會唾棄的音樂天才。由于駭人的面容,劇院善良的吉里夫人將他藏匿在劇院的地下室,神出鬼沒的蹤跡使他被人稱為“魅影”。由于無法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歌唱自己的樂章,魅影暗中幫助女主人公克里斯蒂成為劇院最炙手可熱的女主角,與此同時深深愛上了她。然而,當發現克里斯蒂與英俊多金的劇院投資人拉烏爾相戀時,魅影因愛生恨,做出一系列瘋狂的舉動,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由此拉開序幕,演繹了一段人與“鬼”的愛情悲劇。
在《歌劇魅影》中,包含許多經典唱段,演員以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演繹推動著劇情不斷發展,且不同角色呈現了不同的音樂風格。由于故事的人物是歌劇演員,作者采用了大量古典音樂為背景,如歌劇中的宣敘調,詠嘆調等,以此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了契合,并實現了音樂、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的高度統一。下面將對劇中四首經典唱段展開詳細分析。
這是全劇最為經典的一首抒情詠嘆調,由四個樂段組成,每個樂段相互獨立。整首歌包含了不同力度和速度的變化,樂譜中雖然速度的標識為小快板,但其中由4/4拍和12/8拍相互并置。唱段的開始部分為4/4拍,D大調,節奏平緩,旋律流暢恬靜略帶傷感之情。第二段,歌曲的調性由D調轉向降E,場景也轉換為正式演出的華麗舞臺。主題音樂后,歌曲的結束處嫁接了一小段歌劇的華彩樂章,全曲在花腔的高潮中結束。這首曲目的配器采用了古典的和聲手法,低音加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渲染了歌曲氛圍,調性的變化使音樂更具有感染力,音樂旋律跨度較大,結尾的華彩部分跨度達兩個八度,最高音達小字二組降B,最后結束在主音降E上。由于音域較寬,旋律跨度較大,要求演繹者情緒要在轉調、節奏變化中不斷變化,這首歌對演唱者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在唱段開始部分,中低音的旋律需要演唱者結合氣聲和胸腔共鳴來渲染克里斯汀的情感。由于歌詞帶有一定敘述性,演唱者需要將旋律線條娓娓道來且不能太生硬。整個中聲區部分旋律比較平穩,僅有一處純八度的大跳(從d1到d2)需要注意保持喉頭位置穩定,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才且高音切忌唱得太用力而破壞了歌曲的抒情性。在第二段主題曲調再次呈現時,演唱者需要隨著轉調將情緒加強,與之前的敘述性開頭做出對比。最后,結尾的華彩樂章是整首歌的高潮部分。花腔要求演唱者聲音具有顆粒感且靈動,且樂句的音域跨度較大,要求演唱者有專業的美聲功底。演唱者在做好換氣準備的同時,在氣息上保持下沉和穩定。做到最大限度打開口腔以及適當運用頭腔共鳴,以表達情感為目的,用明亮而華麗的音色結束全曲的演唱。
作為《歌劇魅影》的同名主題曲,這首二重唱的旋律始終貫穿全劇,由克里斯汀與魅影共同演繹。唱段的前奏部分,低聲部密集的八分音符加上管風琴氣勢恢宏的特效營造了緊張壓抑的氣氛,全曲流行和搖滾元素十分明顯,充滿律動感,伴奏織體無明顯變化。第一段是活潑的快板節奏,4/4拍,調性為d小調,旋律在八度內上下轉換。第二段采用了模進和重復的手法,由d小調自然轉入g小調,而后又轉到e小調,力度不斷加強。輪唱部分,男聲的音高比女生高純四度,但旋律相同,在合唱部分再次轉調到f小調,采用和聲的方式,包含純四度、大小三度以及連續下行的自然音階,其后以二度模進的方式轉回g小調,最后以a小調收尾,女主角進入“炫技”音域,達到全曲最高音high E。由此可見,全曲出現了多次轉調,且音域跨度極大。
不同于一般音樂劇的美聲唱法,這首歌結合了流行唱法且更趨向于后者。全曲的前半部分旋律平穩偏低,起伏較小。在中低聲區,需要演唱者氣息下沉,在運用胸腔共鳴的同時結合流行唱法,使用較為質樸親切的音色來表現。其后進入高音區后,音域跨度開始增大,對演唱者的專業素質要求也開始增加,其中男女重唱部分旋律相同,男聲比女聲的旋律高純四度,體現的是魅影渴望掌控克里斯汀的強烈欲望。隨著音樂情緒的高漲,魅影向克里斯汀喊出“Sing for me!”全曲進入高潮部分,女聲的高音從持續的high C到high E,要求演繹者自如運用美聲唱法,始終保持喉頭穩定,使口腔完全打開,用足夠的氣息支撐聲音平穩經過咽腔壁貼后腦勺從頭腔發出,演繹魅影與克里斯汀的瘋狂與默契。
《歌劇魅影》講述的是一個凄楚的愛情悲劇,然而這首歌是整部作品難得的溫情之作,也是我個人在這部音樂劇中最喜愛的作品。歌曲為兩段體結構,全曲為降D調,前段的優美舒緩與后段的情緒激昂形成了強烈對比。前奏悠揚舒緩的弦樂和渲染了抒情感人的氛圍,4/4拍的節奏和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使旋律更加扣人心弦。值得注意的是當第一段敘述性的旋律結束時,第二段的音域明顯拓寬,歌曲開始出現大幅度的跳音,音樂情緒更加跌宕起伏。
歌曲第一段的旋律仍然在在中聲區徘徊,拉烏爾用獨唱深情地安慰無助的克里斯汀,克里斯汀憂郁地傾述自己心中的渴望,唱段的樂句平緩樸實。演唱者僅需要用交談般的氣息來表現,不需要用太多技巧,帶動情緒,做到吐字清晰自然即可。當音樂推進到第二段,角色的情緒開始高漲,原本惶恐不安的克里斯汀因拉烏爾的表白而對其產生了愛慕之情,兩人的愛意更加濃烈,由于出現了大幅度的跳音,演唱者需要在穩住氣息的同時,注意喉頭的穩定以及音區轉換時的自然過渡。經過前兩段一系列的交叉對唱,拉烏爾和克里斯汀的情感共鳴已經烘托到極致,管弦樂的恢弘氣勢將音樂的情緒到最頂峰,兩人一句高亢的“Anywhere you go let me go to”(天涯海角,請讓我跟隨)將唱段推向高潮,演唱時需要突出音色的明亮,運用頭腔共鳴帶動情緒將聲音送出。最后一句點題“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you”(愛我,我別無所求),應該以情帶聲,讓歌曲在溫馨浪漫的氛圍中結束。
這首歌的原型為《Married Man》,是韋伯在八十年代初為未婚妻莎拉布萊曼譜寫的情歌,在劇中是魅影向克里斯汀訴說心中情愫的經典唱段。這首歌的風格類似于小夜曲,節奏為4/4拍,速度為行板,輕柔緩慢如搖籃曲。曲式結構為再現式二段體結構,A樂段由兩個多次重復的樂段組成,調性為降D調;B樂段的曲式為一個帶有尾聲的單樂段結構,調性由E大調轉回降D調,幾次調性變化增強了音樂的流動感。伴奏織體為分解型和弦,作者以上下音階的方式將全曲推向高潮,進一步渲染了魅影浪漫真摯的感情。
唱段的開頭,伴奏由弦樂和豎琴柔美的烘托出含蓄浪漫的氣氛。首段主題音樂開門見山,“Night time sharpens,heightens each sensation;darkness stirs and wakes imagination.”這段為魅影在中低聲區敞開心扉的訴說,需要演繹者保持較深的聲音位置,用氣聲與滑音相結合的方式表現,且聲音音量不宜太高,應該貼近低沉沙啞并稍帶情感的起伏。當音樂進入第二段,降D調轉入E調,音樂的情緒開始強烈起來,流動感也隨之增強,演繹時要符合情緒變化的需要,適當加大聲音音量,在不同情緒上自由延長,情緒處理激動高亢時略帶哭腔。在演唱技巧上適當減少氣聲增加真聲。需要注意的是唱段的兩處高音“soar”和“be”,音高相同但處理方式不同:第一處為Close your eyes let your spirit start to soar,是魅影對克里斯汀的催眠,應表現出空靈飄渺,用假聲將高音娓娓道出;第二處為Let your soul take you where you long to be.從唱詞來看明顯應該用高亢明亮的音色來詮釋,此時需要用強大的氣息支撐,適當增加咽腔壁的力量讓聲音從頭腔發出,并在最后保持氣息平穩作漸弱處理,讓唱段在舒緩柔美的氛圍中結束。
從以上對《歌劇魅影》的演唱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音樂劇是融入了多種元素的表演形式,在演唱風格上也是變化多端。扎實的聲樂演唱功底和舞臺表現力是音樂劇表演的基礎,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通過分析和研究以上劇中的經典唱段,希望能更好地把握聲樂演唱的一些方法和途徑,將其融入到自身的學習和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