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9)
涂子沛在《大數據》中使用大量章節深入淺出的表述了大數據己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強勢態度改變我們的政府。
程學旗、李國杰提出:網絡,信息技術,人、機、物高度融合的三維立體時代的整合,在看似和諧的布局下波濤暗涌,復雜多變、各類數據相互撞擊,相互影響,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3]。
黃欣榮基于思維變革的角度,提出大數據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場復雜的思維變革,因此我們的思考應該在數據平等的基礎上,從整體系統出發,關注數據的相關性、多元性和動態發展性。
無論從市場還是從政府來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早已勢不可擋,首先就體現在人們對于大數據觀念的變化。從遙不可及到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僅要依靠大數據發展市場和經濟,更要應用它來為人民服務,為更多人服務。
劉靖華提出政府行政決策創新分為觀念、制度、技術三方面的創新。在關于政府行政決策理念的創新上,李霖認為,“大數據思維”這一理念的深化有助于推進政府行政決策理念的改變,使政府致力于滿足公眾的需要,更好的服務于公眾;關于政府管理體制創新方面,丁宇提出我國決策體制向法制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有助于提高我國的行政能力。盡管國內對政府行政決策創新的研究較少涉及到利用大數據,但無需置疑的是現有的研究成果為筆者展開“大數據時代政府行政決策分析”貢獻了重要的基礎和啟示。
傳統的政府決策方式都是個人或團體做出的決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學性,但如果爭取應用大數據技術作為行政決策的數據支撐,加大了行政決策當中的實證主義因素,使得決策結果更加有說服力。但有時大數據技術的過于數據化和刻板被人們詬病。如果能將人為決策的靈活和大數據技術的科學化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優化決策選擇,提高決策普惠大眾的概率。
徐繼華和馮啟娜在《智慧政府》一書中首次將大數據與政府管理相結合,主張政府管理者應具備大數據思維。通過對數據的挖掘、整合、分析,管理者可推測出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從而提供更加人性化、回應力、高品質、高效益的管理與服務,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王克照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政府建設中的應用發展方向及趨勢進行了重點闡述,并在智慧政府建設中如何應用這些技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旨在通過創新理論方法指導政府改革實踐,逐步總結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政府建設之路。
智慧政府又是這幾年熱度比較高的公共管理類詞匯,其在電子政務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又向前推進一步,但他們不是兩者單純的結合,而是在點式事務處理結構體系上的變化,由一維到二維,再由二維發展到三維的變化。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我國政府正試圖向智慧政府的方向發展,大數據無疑在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從認知型大數據應用理念中解脫出來,從更廣闊的大數據視野出發,更開放、更創新地看待大數據應用。看到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有利一邊,也要思考它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不利的一面。
仇立平認為以下幾種風險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一是大數據+智能化提供的精準服務和個性化管理將有可能加劇階層固化;二是城鄉信息化發展非均衡將會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差異化程度;三是政府在大數據社會治理下可能出現對治理的技術依賴:懶政或“勤政”(不作為和亂作為);四是缺少法律監管的大數據容易滋生新的腐敗;五是大數據+智能化下的社會治理有可能回到傳統的政府“管制”。胡玨稀認為大數據與行政管理的結合尚在萌芽階段,缺少法律保障和信息權限設置,大數據的信息安全存在隱患;政府在運用大數據作為技術支撐時專業技術人才和各項應對機制的缺失,導致大數據技術的掌握存在問題,輿情爆發危機應對不當。
孫悅新提出大數據作為一種信息資源與治理工具,在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風險與挑戰。大數據技術的內在機理欠缺產生治理風險。
但我認為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不存在優劣之分的,它只是人們可以利用的一種工具。在善治政府的措施里它等于為政府插上了翅膀,推進民主化的發展。但不善于應用其的管理者手中他將會把丑惡放大,加劇貧富分化促使階級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