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黃洪輝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從1999年始,國家助學貸款的全面推行,讓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得以順利進入大學課堂。但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也存在著信用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國家助學貸款的拖欠現象,居高不下的違約率,讓貸款發放機構(銀行)的風險變大,同時巨大的風險和損失,也是地方高校所要面臨的。隨著國家助學貸款新模式的運行,學生違約所造成的風險金賠償也是地方高校索需要承擔的,同時,還要面臨著隱性擔保風險、社會聲譽、未來生源、管理等方面的風險和損失。有研究者從金融學的角度分析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性質,并從銀行的角度詳細列舉了國家助學貸款操作中給銀行帶來的種種風險與機遇[1]。有研究者從經濟學角度把導致償還拖欠的風險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畢業后收入狀況不確定性;二是信息不完全性;三是制度供給不足性[2]。關于助學貸款的風險及其防控,學者各有說法,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徑進行分析。從現有研究來看,研究者越來越關注助學貸款工作中參與主體的角色和責任,開始集中關注助學貸款中的風險問題并為規避風險而提出種種策略。但現有研究基礎上,仍有諸多領域需要深入研究,特別是助學貸款在尋求如何規避風險時,除了積極提倡建立誠信體系外,還有就是思考如何從法律制度建設方面予以規范和保障。
(一)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凸顯。在我國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中,沒有過多強調政府的責任,承擔貸款風險主要還是來自銀行和學校,特別是學校所承擔的風險更大。其實,借鑒國外開展助學貸款取得比較成功的案例來看,一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施行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政府。美國的助學貸款制度之所以比較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承擔貸款風險的是政府,而不是銀行。
(二)國家助學貸款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目前我國尚未出臺有專門針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法律法規。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沒有專門針對助學貸款的,因此對于助學貸款中出現的行為不能完全適用,并造成一定的風險。而目前,對不能按時償還貸款的學生,往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扣押畢業證,并且對見證人予以曝光。但是這種行為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教育法》規定如果完成規定的學業就可獲得相應的畢業證書,扣押畢業證則違反了這方面的規定。因此,對于出現的違約行為的懲罰就沒找不到法律依據,如果出現違約行為,法律上的制裁,往往不能進行。
(一)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針對國家助學貸款,國家應該參考其它國家有關學生貸款的立法,借鑒他們先進的經驗。從現有的經驗來看,美國在防范助學貸款風險的法律制度建設上還是很健全的。因此,可以通過借鑒美國的防范風險的好的措施,來建立適合我國的良好的法律環境來規范行為。對于貸款,要充分考慮貸前、貸中和貸后,因為每個環節都是僅僅相扣的。既然考慮針對貸前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也要考慮貸中和貸后,更重要的,還須制定應有的懲罰措施來杜絕欠貸行為,實現對違約者處罰的法律化。
(二)進一步調動政府的主導作用。如前面所談到的,其實對于高校助學貸款的發展方向和性質,往往取決于政府的介入程度與角色定位。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利于提高商業銀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高校辦理助學貸款機制的良好循環。因此,國家在開展助學貸款的同時,應該制定相應的配套且完善的體制,健全良好的金融環境,要從根本上解決經辦銀行風險的負擔問題,使運營成本進一步降低,合理資源配置、管理風險、提供信息,使銀行和學校的積極性不斷得以調動,并且沒有后顧之憂地執行政策。
(三)進一步發揮個人資信系統的防范作用。
目前,國家也建立了全國聯網的個人資信系統,這都是防范助學貸款風險有效的新的保障。借鑒目前美國和一些個人資信系統健全的國家經驗看,防范風險貸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好個人資信系統。目前信用卡實行的也是個人資信系統,如果有拖欠,不良記錄會被記錄下來,如果已經形成不良記錄的,對以后的生活帶來諸多不利,限制貸款,貸款購房、置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為有不良記錄,銀行也會自動拒絕給信用記錄不佳的人借款。美國實行助學貸款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完善的立法和個人信用體系。我國也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如果貸款學生惡意拖欠貸款,不良信用記錄就被形成。失信行為的發生幾率也將被這種嚴厲的處罰機制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