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金燕
(泰安高新區天寶鎮羊城聚才學校,山東 泰安 271212)
“數學模型”就是用數字符號、數學式子、程序、圖形等對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本質屬性的抽象而又簡潔的刻劃、表述。對小學數學而言,“建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某種帶有“模型”意義的數學結構的過程。通過這樣具有“模型”功能的載體,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抽象,為后續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持。眼界決定境界,一個老師是否具有“模型”眼光和“模型”意識,往往會決定著他教學的深刻性和數學課堂的品質。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好數學建模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建模思想?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中的案例,談談對數學建模的認識與理解。
構建數學模型其實就是“問題情境——建立模型——運用驗證”的探究認知的過程。
首先,創設有效解決問題的情境,觀察分析找準“數學建模”的起點。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目標明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新知識產生的背景,篩選出有用信息,從而抽象成數學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建立數學模型做好準備,這是“數學建模”的起點。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越接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一節中,教師運用模擬表演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一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兩名學生去上學的生活情境,學生上臺模擬表演、師生肢體語言手勢等直觀生動的演示方式描述兩物體的運動過程。二是借助多媒體動畫情景,引導學生初次感知兩個物體的運動,從直觀的角度感知“相遇問題”的特征;并借助學生的觀察和描述,了解學生對“相遇問題”已有經驗和認知基礎,尋找到了新知學習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學生在現實而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的吸引下,在初步理解相遇問題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掌握相遇問題的基本結構特征,進而提煉生成完整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其次是,小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建立模型思想,培養推理能力的過程。數學教學的過程實質是在解決問題這個主線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探究過程,在此過程中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主動整理信息,全面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有效的構建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再運用獲得的知識、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問題的解決從“搜集整理信息”開始,《用“連乘”解決問題》一節,主題情境圖呈現后,老師沒有急著梳理信息與解決問題,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在你面前擺放著3組顏色不同的花卉,每種顏色花都擺了5行,每行6盆……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數學符號或圖形直觀、簡潔表示出這3組花卉嗎?學生自主探索(想一想、畫一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圓圈、畫小木棍、畫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方式),學生用圖形直觀、簡潔的表示出了數學信息,將抽象難懂的文本信息轉化為形象易懂的圖表信息,這種從“原生態”開始,經歷更高層次“數學化”的過程,實現了“形式的”數學知識向現實生活的“復歸”。其核心都是讓學生從“模型”和“建模”的角度來親近數學。幫助學生直觀地理清信息之間的關系,學生試畫直觀圖的同時,對各種解題策略進行分析與比較,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體驗創新!
教師讓學生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在充分體驗數形結合數學思想的同時,提煉出“要求總數量,先求每1份的數量,再用每1份的數量乘份數等于總數量,即: 每1份數量×份數=總數量”的最優策略,完成數學建模,真正在數學和學生之間真正搭起一座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之橋。
最后,在應用數學模型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應用價值。我們從重視學生在數學模型的建構中,理解數學模型的價值與作用,從而對模型能夠進行解釋和應用,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呈現體現應用化,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來觀察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節后,學生已掌握解決按比例分配基本數學模型(先求出總數量與總份數,再求出每一份的數量,最后求出各分量),為鞏固應用數學模型,體驗數學應用價值,我們可設計以下這組變式習題:1、長方形周長是64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9,求長方形的面積?(先求總數量:長+寬=64÷2,總份數:7+9,再按比例分配)2、甲乙兩車分別從相距300千米的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相遇,已知甲乙兩車速度比是3:2,求兩車速度各是多少?(先求出總數量:甲+乙=300÷2,總份數:3+2,再按比例分配)3、甲乙丙三數的平均數是20,已知甲乙丙三數的比是3:2:1,求甲乙丙三數各是多少?(先求出總數量:甲+乙+丙=20×3,總份數:3+2+1,再按比例分配)
總之,數學是在實際應用的需求中產生的,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需建立數學模型,反過來,只有通過對所有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合理的解釋、應用,才能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兩者有機統一,互動交融,才會締造出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