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偉 邱淑鳳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335)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職教育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職教20 條》于2019 年1 月24 號,由中央人民政府對外發布,《職教20 條》中明確表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教20 條》指出,與發達國家和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當前我們還面臨著完善體系建設、健全制度、激活企業辦學動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諸多挑戰,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抓住機遇不斷發展的時候。同時,在《職教20 條》中,也明確指出職業教育下一步改革和創新的方向。
《職教20 條》提出要借鑒“雙元制”育人模式,將試點學徒制經驗進行總結,由校企雙方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進程中把新技術、新規范等及時融入,不斷強化學生實訓實習。要遴選認定精品在線課程和“雙元”規劃教材,并提倡使用活頁式等新型教材。必須指出,任何事情都要辯證的看,“雙元制”也不例外,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挑戰也是并存的。
另外,我國經濟當前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標準化建設已成為高職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因此必須在“雙元”育人模式的驅動下,大力推進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標準化建設,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路徑。
歐美發達國家高職教育起步較早,不僅積累豐富的經驗,還形成了一批值得借鑒的成熟體系,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BTEC 體系(英國)、TAFE體系(澳大利亞)、CBE 體系(北美)、雙元制體系(德國)等。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將進去“黃金時代”,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也相對成型,其中主要有產學研結合、學徒制、訂單式、雙證書制等幾種典型的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專業設置、教學設計,以及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發展的課程模式和以“雙師型”為發展方向的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
地區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突出,如何更好的達到與地區經濟的同頻共振,是擺在高職教育面前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在國家政策和地方具體實踐的推動下,高職教育與企業、地區經濟的關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一些高職院校也充分調研,在開設專業上,開始真正考慮企業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職院校或受過去僵化思維;或受領導成員陳舊管理理念;或受領導成員能力不足、本領恐慌等的影響,在與地區經濟和企業合作時,往往放不下架子、抹不開面子、張不開嘴皮子,無法真正的與地區經濟和企業發展相融合。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專業建設難以適應社會需求側的變動,迫使矛盾長期擺在人才培養體系標準化建設面前。由于院校專業不能很好的和地區經濟、企業需求融合,趕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使得一些院校只能不斷去調整和設立新的所謂“熱門專業”,陷入了永遠“被動追”社會發展的惡性循環。
在教學內容方面,高職教育只是把本科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添加或壓縮,忽視人文素質構建與教學內容的良好結合,更沒有把教育主線放到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上來。這種“重理論學習,輕實踐教學”生搬硬套本科教育的模式,無法將實際需要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是眼下高職教育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當前部分老師反映:實踐和教學環境融合不緊密;教學內容安排欠合理,相對輕視實踐環節在育人中的作用;教學方法不靈活,缺乏最新信息技術的支撐等問題,仍然缺少建設性的意見以及本質上的認識。高職院校過多的把關注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上,忽略了一些技術和智力之外的因素,如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由此導致所培養的人才存在后勁不足、品位不高、功力不厚、視野不廣等方面的問題,這種狀況將難以培養出“入世”及知識經濟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長期以來,三年培養期的高職教育與四年培養期的本科教育,在時間上差別不算太大,加之所開設的課程具有一定的重復性,使高職教育從未徹底擺脫本科固有教學模式的羈絆和影響,以致淪為本科教育的“濃縮版”,沒有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在傳統課程安排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許多與實踐脫節的理論知識,而且實踐操作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造成高職畢業生實踐能力低,與企業的需求也不相符,最終導致真正就業率偏低。目前,一些院校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仍占據主導地位,理論知識、創新能力、思政教育等各部分的比例、結構欠合理,而教學改革仍然停留在口頭上或形式上,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運用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過于重視課堂、課本教學,過分強調教師講授的主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師講,學生被動學”的“灌輸式”應試教育方法沒有徹底改變。
多種因素影響質量評價體系。由于受固有考試制度的影響,高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好學性和獨立思考性方面相對較差,與本科層次學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社會上缺乏對高職畢業生重視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這一政策還沒有完全著地,其教學質量也沒有被很多人關心。
高職院校對評價體系不重視,也是體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評價中對理論知識的評價偏多,而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過多的涉及,大部分高職院校僅僅把評價體系當成對教學業績的補充和監督。而對于評價體系的領導、測評方式和測評重點以及評價反饋等缺乏相應的制度進行規范和指導。沒有根據社會進步、時代發展、企業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和實踐之間沒有達到“無縫對接”,與實際工作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所學知識與價值之間的轉化需要一段時間來實現。當評價體系不能和教育教學很好結合,也不能很好的起指導、促進作用時,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難題無從下手,也就不足為奇了。很顯然,這是與人才培養目標相悖的。
隨著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發展與改革,對其衡量標準也逐步形成了統一的規范。這種標準主要包括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雙重服務的宗旨、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辦學特色、畢業生受歡迎度等。應該以市場和職業定向為導向重新定位培養目標,體現出高職教育特有的特點:不斷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逐步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開設復合型專業;快速處理好淘汰過氣專業和搞“大呼隆”熱門專業的關系。專業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現在,更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通過對專業進行整合、滲透、交叉等,優化傳統專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障,讓它更加符合企業之需求和社會之進步。
把學生培養成擁有一定職業能力和相應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高職教育應該基于以上兩點進行教學設計,以完成培養目標。
教學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從社會對人才需求、崗位匹配度以及能力要求上進行分析,逐步梳理出與所從事的崗位相匹配的綜合能力或專項能力。從理論到技能,從內部到外部,從教學軟件到教學硬件,對專業教學進行全面系統的籌劃,以促進職業能力的形成。
教學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課程思政等貫穿教學設計始終,從人文素養、專業素養、創新素養三個方面培養高職人才的綜合素養。其中,人文素養包括政治思想素養、道德品質素養,政治思想素養教育學生做到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聽黨話,跟黨走;道德品質素養是對學生的認知、情緒、意志、傾向等的形成與優化的教育。專業素養是高職學生的立身之本,是必備的素質,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貢獻的直接本領。創新素養是當前高職教育比較明顯的一個短板,也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關鍵一環。
改革質量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教學的過程和學生學習的過程多加關注,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是為了形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逐步推行以職業能力評價為核心,“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程評價與技能評價相結合,適當突出過程性、技能評價”的科學質量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不是體現在評價結果的某個等級或評語上,而是關注整個“過程”,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引導,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端正學生學習動機。終結性評價是在某個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的全面性評價,并結合學生表現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評價一般包括出勤情況、課堂紀律、作業情況、項目成績和終結考核等。課程評價綜合評價學生的進修行為、過程和成就,從而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提供數據支撐和選擇依據,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行為,也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實踐素材。技能評價的關鍵是依據不同崗位的培養目標,實行差別化的技能評價,在評價中盡可能增加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滿足學生日后從事崗位的復雜工作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雙元”育人模式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重要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應用型人才作用愈發凸顯,給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短缺的制約,很多高職院校存在課程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陳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當前國際國內嚴峻的形勢下,企業和社會對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新經濟形勢下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究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