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榮
語言產業是以語言為內容、材料或是以語言為加工、處理對象,提供語言產品或語言服務的產業形態。目前較為顯著的語言產業業態有語言培訓、語言出版、語言翻譯、語言文字信息處理,語言藝術、語言康復、語言會展、語言創意、語言能力測評等。近年來,語言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大量事實表明語言經濟已經成為了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新刺激因素。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對語言產業進行研究的時候,必將考慮到與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少數民族語言是本民族成員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地區性、區域性、民族性語言資源,其使用的范圍和影響力相對局限,限定在特定區域,隨著經濟、文化交流和相互滲透、融合發展,一些民族語言面臨弱勢瀕危或消亡。但是,它是一種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個綠色、朝陽的產業,屬于保護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開發價值。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巨大,語言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語言產業發展前景也不盡一致。云南是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彝、白、哈尼、傣、苗、傈僳、回等25 個。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德昂、怒、基諾、獨龍15 個少數民族為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是我國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生產生活實踐中,云南各少數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云南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云南考察時,希望云南不斷取得新發展,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是云南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收集和發掘這些獨特的資源,保護傳承好云南各民族共同記憶,為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添磚加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在超星發現中以“少數民族語言產業調查研究”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即可檢索到163 篇文獻對此進行了研究,從2008年開始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2013年和2015年較多,2012年和2016年雖有小幅回落,但是縱觀整體,已較之前有了更深入和透徹的研究分析。研究方向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究民族語言產業化發展的路徑,面臨的瓶頸問題,提出發展對策,保護和開發民族語言文化資源。
如:文獻[1]指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是相對較完整的遺產,語言文化是認識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識別、研究歷史上文化互動的重要線索,經過歷史變遷更替,云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使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成為新時代寶貴的文化資源,具有整合化、現代化、藝術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文獻分析了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發展的背景,總結了語言文化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了產業化發展的措施。認為云南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資源不僅代表著民族的智慧,而且成為自己民族圖騰般的象征,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資源,少數民族語言職業和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的逐漸形成,更加顯示少數民族語言已經成為云南經濟發展重要的特殊的資源,因此提出要團結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最大化的保護和開發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同時積極創新和投資,讓寶貴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創造更多的新的經濟價值。
文獻[2]指出少數民族語言產業是一種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綠色資源,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產業,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瀕危語言保護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目前產業化發展意識薄弱,人才缺乏,研究滯后等是制約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發展的瓶頸。大力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旅游和藝術產業,注重少數民族語言產業人才的培養與扶持,促進政府、企業與研究結構的官產研整合,可以更好的推進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產業化發展。
文獻[3]以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為例,對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對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議,認為文化是更高形態和更高層次的民族問題,從文化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可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可以引導少數民族在自我文化認同的前提下,形成對其他民族的文化認同,進而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獻[4]運用語言經濟學原理,通過分析語言文化因素,在塑造旅游體驗中的表現形式和重要作用,闡述了語言文化的資源屬性決定了其必然具備有價值,可利用能開發出效益的產業特征。提出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與發展的路徑。認為合理利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寶貴資源,構建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業態,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和實施扶貧攻堅將大有裨益。
文獻[5][6]以廣西為例,提出語言是跨文化交際的工具,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化的快速推進也與經濟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廣西語言產業已經起步,必將成為新興產業和經濟增長的亮點,對廣西語言產業進行系統研究,能夠整合廣西各種語言資源,深刻解釋語言的產業屬性和經濟學特點,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民族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理論指導,該文獻對于其他民族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價值。發展廣西語言產業的戰略和措施,是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語言產業發展,加強組織協調和管理,注重搭建平臺,加強語言產業的理論研究和規劃,注重實踐突出特色,多出語言產品,將語言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
文獻[7]以內蒙古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為例,指出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的開發和利用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保留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提出少數民族語言經濟開發的對策是樹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觀念,把語言當作一種資源來解釋和闡述,推動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研究,豐富以少數民族語言資源開發和利用相關的研究理論,開發語言產業,使其產業化和商品化,充分體現語言資源的經濟價值和市場價值。
文獻[8]以迪慶為例,分析了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存在的瓶頸問題及解決建議。認為迪慶因其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分布,擁有眾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沿襲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奇觀,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加之香格里拉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其可持續性發展現狀堪憂,同時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有效的傳承和弘揚迪慶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從政府層面培育民族文化市場主體,加強政策引導,建立健全部門溝通機制,從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方面樹立民族文化品牌意識,針對民族文化產業各主體,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可依托政府建立民族生態保護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項目建設,金融機構方面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完善金融支持配套機制和民族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第二,探索民族語言發展策略,借助新媒體,進行少數民族語言的信息化處理,建立有聲數據庫和數字化出版物,促進民族文化傳承。
如文獻[9]提出新媒體時代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傳播渠道?!拔覈蠖鄶瞪贁得褡逶谑褂米约旱恼Z言,僅有較少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字,沒有文字記錄的少數民族語言,大多依靠口耳相傳。如果新媒體與少數民族語言恰當的融合,通過發展使用新媒體,以受眾傳播為主體,將會促進少數民族對當地民族語言文化自覺的傳承和發展,保護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隨著我國語言學的發展以積累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建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具有可行性。有聲數據庫的建設,較之傳統的筆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因筆錄和人工記錄帶來的誤差。對于僅有少數人會說的,甚至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語言而言,有聲數據庫是很好的實現語言實態記錄的方法。加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信息化處理,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數字化的基礎,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有聲數據庫和數字化,民族語言文獻是保存民族語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p>
文獻[10]認為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使用的民族語言文字資源極度缺乏,同時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采集制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自有特色,資源量明顯不足,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就是要大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數字化文化信息資源。完善政策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培訓制度,健全人才隊伍,健全特色數字化資源庫。實現設施、管理、服務、隊伍、資源、技術方面的共享,努力構建完善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共享平臺。
文獻[11]提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傳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依靠新媒體技術利用,新媒體產品傳播民族文化,將更多的少數民族文化向云南以外地區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了解原生態下的文化必將使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更加繁榮昌盛。
文獻[12]指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手段,除了□□相傳書籍點擊的傳統模式,因大力借助計算機,大眾傳媒和其他新媒體傳播進行不斷的豐富,特別是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美術等傳統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少數民族文字點擊的數字化保護工作,更要積極的采用數字化技術。
第三,對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價值的研究。
如文獻[13]對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的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較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母語,但兼用漢語的比例較低,該書從拉祜族“四個村寨個案的調查”、“使用母語的情況”、“兼用漢語的現狀及成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附有“瀾滄縣拉祜語語音系統”、“拉祜語2000 常用詞”、“專訪及座談會”、“田野調查日志”等。書中提出應該組織力量研究拉祜族的教育發展問題,加大拉祜地區雙語教育的投入。該書是中央民族大學985 工程創新基地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國情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旨在通過對瀾滄拉祜語的個案調查研究,探討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語言國情及使用現狀、語言的特點及演變規律等。
文獻[14]介紹了多種關于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價值的論述,如: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重視不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要不要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僅僅局限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本身,而是事關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穩定發展的大問題,是事關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大問題。又如,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傳承載體,語言記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最為重要的記憶,口頭文學傳承以語言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的維系和發展。
文獻[15]認為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語言方言十分豐富的國家,是語言資源體現民族文化重要的寶庫,很多依靠語言符號來表達的人文藝術形式,都是因語言的豐富性而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有魅力,加強語言資源的保護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是民族文化平等政策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增進民族文化的傳承,提高我國對外交流的水平,激發民族自豪感。
第四,對拉祜族語言和文化傳承的研究。
拉祜族是一個跨國界的民族,人口為485966 人,主要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家中。文獻[16]介紹中國境內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國內拉祜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文獻[17]研究指出拉祜族語言為“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彝語支,分拉祜納,拉祜西,苦聰3 個方言,方言間差別不大,基本上能互相通話,基本詞匯以彝語多屬同源,語音結構與語法特點也頗近似。拉祜族原無文字,20 世紀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創制了一套拉祜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此基礎上重新創制了一套新的拉祜文。
關于拉祜語的研究,國外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學者開展得比較早,他們不僅學者多,專著也很多。中國境內的拉祜語,國內學者研究卻很少。由于有文字的歷史較短,拉祜族至今無一部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書籍,但拉祜族人民憑口耳相傳,把民族發展和奮進的歷程融入傳統型詩歌《說典嚕典》《牡帕密帕》《根古》《科根哈根》等口傳文學作品中。這些文學作品不僅體現了拉祜族人民的淳樸厚道,善良熱情,英勇強悍,更記錄了其祖祖輩輩為謀生求存,克服艱難險阻,求得民族發展的不凡歷程。
拉祜族熱愛生活,尊重自然,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根基,非常多姿多彩。拉祜族語言產業具有三個特征:第一,人口多,但是集中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比較落后。第二,經濟發展落后,但是分布廣,開發潛力大。第三,人口分布跨越我國境內外,對于建設云南成為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文獻[18]指出雖然現在經濟發展,拉祜族村寨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很多拉祜族不能夠充分認識到藝術文化對本民族是一種財富,這就造成了藝術文化資源缺乏生存的空間。同時人才頻繁流動的原因,導致一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出外打工,導致了語言產業的斷代。拉祜族語言文化產業中有不少亮點,但是沒有得到充分的結合和利用,導致拉祜族文化產業開發利用遇到了瓶頸問題。文獻[19]指出目前瀾滄縣政府正在引導拉祜族文化再造,比如說舉辦葫蘆節系列活動,打造民族旅游景點老達保村,通過這些活動讓拉祜族文化得以傳播。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的觀念已經被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并加以研究,不但相關研究成果豐碩,實踐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當前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中華民族正走在文化復興之路上,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發展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正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雖然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研究單一,尚處于淺表階段,廣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對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還亟待解決,比如說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發展落后,語言產業落后于其他工作;少數民族地區聚居地偏遠,文化傳承保護研究有很大的深度和廣度,研究困難;文化保護和傳承模式單一,民族之間對比和借鑒相對較少,這些問題都亟待學者和社會各界加以重視并進行研究。希望社會各界加強對少數民族語言產業的重視,以及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最大限度的彰顯語言資源的社會價值,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解讀傳播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共建美好的中華民族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