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更 申乙君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關注當代畫家癲狂狀態時期創作的繪畫作品,是對當代藝術演變發展趨勢的關注。從當代畫家的癲狂中來解讀繪畫語言的動態化、差異化,是對當代畫家的人性關懷與理性解讀。只有在當代畫家的癲狂狀態中把握細節,才能從具現化的藝術創作里感知藝術家繪畫語言中獨特的魅力。因此,想要對當代畫家的癲狂狀態中解析藝術家的繪畫語言,就需要先了解當代畫家癲狂狀態的具現化內容。
在癲狂狀態下,藝術家進行的藝術創作是對生命理解與感悟的一種重要展現方式。在癲狂狀態下的藝術家處于一種非理性、脫離現實的狀態。癲狂狀態讓藝術家藝術作品呈現出更加瘋狂、抽象、概念化的表現效果。一方面,它讓畫家精神亢奮、緊張,對色彩、構圖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它讓畫家的反叛心理更加強烈,創作出更加與眾不同、具有現代性的藝術作品。當代畫家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中所有人的額頭上都留著血跡和類似創可貼的東西,而且所有人手上、脖子上都沾著血跡,西瓜和紅領巾上鮮艷的紅誘人聯想到鮮血,畫面中被切開西瓜的鮮紅的瓜瓤給人血與肉的印象,向人們訴說著一種無言的恐懼和暴力。
同一位畫家的不同時期內,畫家的繪畫風格、繪畫語言的演變都會有不同的具體表現。癲狂促進了藝術家藝術創作的獨特性、敏感性和創新性,而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期的具體行為、繪畫風格的具體演變以及繪畫語言的具體展現會加重或減輕藝術家對自身癲狂狀態的承受能力。當代畫家瓊斯的早期作品以簡單物件為落腳點進行直接描繪,如啤酒、國旗、模型、字母和數字。在長期創作的刺激下,瓊斯逐漸將物件重新構造并給予自己的油畫一些特殊的含義,將精細表面作為一個表層存在,而并非簡單的物件。
藝術家癲狂狀態是繪畫語言的情感肌理。藝術家癲狂的狀態,代表著藝術家鮮活的生命力、創作激情以及過人的機敏靈活。隨著世界經濟的繁榮、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藝術創作層面,許多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逐漸失去了一種具體的聚焦點。藝術家的癲狂狀態刺激著藝術家繪畫語言的豐富化、多樣化。處于癲狂狀態下的藝術家,更趨向于表達內心的自我感觸和感性化的藝術成果,相比理性時創作的藝術作品,癲狂狀態下的藝術作品往往呈現出淳樸性,非技巧性。
按傳統念來判斷,一種繪畫語言的形成是一個藝術家藝術風格逐漸趨于成熟的標志之一。藝術家的個人性格與個人心理作為影響藝術語言的重要因素。處于癲狂狀態下被創作出的繪畫作品會讓理性與生命力并存,有時其繪畫語言也會展現出一種狂野性、迷人性。
受心理癲狂狀態的影響,現代藝術創作者更具變革心理,現代藝術作品繪畫語言越來越呈現動態化的發展趨勢。處于癲狂狀態的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語言有著獨特的文化性格與內在的精神品質。與傳統藝術家相比,當代藝術家沒有單一的風格體系和繪畫語言體系,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多融匯了中西方藝術的特殊性與地域性,每位畫家的繪畫語言都從世界文化的土壤中積累與汲取能量。著名現代畫家草間彌生從小精神狀態就極其不穩定,深受幻覺影響。草間彌生早期為母親描繪的作品中就已充滿了圓點,此后,圓點成為她畫作的象征性標識。草間彌生在《花(D.S.P.S)》中曾有下列表達:“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草間彌生的繪畫作品深受她癲狂狀態的影響,呈現出漸變而和諧的繪畫風格。
人的思維會因為生理性條件的限制而具有差異性,因此,對于繪畫領域而言,繪畫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會受藝術家創作思維的影響具有個體性的表現特征。癲狂狀態對藝術家思維邏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讓藝術家更趨于非理性,不合常理,脫離實際,關注內在情感變化。讓藝術家選擇更加非典型的繪畫素材,更特殊的藝術技巧,非線形的意境,綜合組成更抽象更具表現力的繪畫語言。
當代藝術家突破了對現代繪畫的常理性和普遍性認知,把握癲狂狀態的精神亢奮時期進行積極創作,反省并突破反美思潮。在現代繪畫作品的創作與改良中,癲狂狀態促使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在秉承傳統與反對傳統二者中選擇一個平衡點,讓繪畫語言不再是定義美,而是在探索過程中感知美,表現美,傳達美,用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蘊含了現代的審美思維,審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