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煒邦 華南師范大學
“氣韻生動”在謝赫“六法”論中最先被提出,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闡釋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義及內涵,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法則,其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和拓展方向具有重要價值。本文試著從“氣韻”的角度來分析和探討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意境內涵,希望能讓更多國畫研習者從中受益,并推動工筆畫的革新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起,工筆人物畫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西方現代藝術觀念涌入,其標新立異的藝術理念刷新了中國畫一貫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繪畫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因此,中國工筆人物畫逐漸實現由傳統的古典形態轉向現代形態,呈現出多樣性特點。
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繪畫創作帶來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因而當代工筆人物畫題材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內容也變得更加寬泛和新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批新興青年藝術家對藝術本性的向往油然而生,他們對藝術精神的探求與追索永無止境。當今工筆人物畫壇出現了一批新鮮血液,如周雪、徐樂樂、王冠軍等新興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以當代都市男女的生活狀態為創作題材,畫面探索人物神態、內心、氣質等深層次方面。
當代工筆人物畫擁有史無前例的創作空間與創作活力,正是因為其包容性和綜合性特點,使其能夠開放地采用各種媒介,為繪畫的多元性提供了寬泛的創作空間。例如,當代工筆人物畫從油畫、版畫和壁畫等各類畫種中借鑒了表達方式及手法,逐漸演變成了工筆人物畫的獨特藝術風格,從而為工筆人物畫增添了更活躍的視覺沖擊力和更廣闊性的發揮空間。
“氣韻生動”作為謝赫“六法”中的第一法,在“六法”中貫穿始終,從古至今始終作為我國繪畫創作與評判的重要原則。“氣韻”即“風韻氣度”,“氣韻生動”要求畫者在繪畫中把人物的精神、性格靈動地表現出來。工筆人物之韻味,首先體現在意境上,何為意境?意境在中國藝術傳統美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所謂意境不單是純粹的情和境的融合,還是畫家的藝術觀念、審美境界與客觀對象的交融。意境是情景交融,是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的有機統一,境中生情,情中應境,情境融匯。工筆人物畫的意境是通過對畫中事物的整體布局,包括造型、色彩、筆墨、技法等巧妙設計,營造出一種融情于景、托物抒情的藝術境界。“氣韻”從作者的內心出發,并體現在作品中,它不僅是事物的表象,而且是精神的外化。而“韻”是事物之間的和諧呼應,“氣韻生動”用于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主要從線條、造型、筆墨、色彩、布局的關系進行對比處理,用筆之間的氣勢與韻律協調統一,由物質到精神互為意識轉換,達到畫面追求的獨特韻味。畫面既變化豐富,又有帶有強烈的節奏感,這些都是工筆人物中氣韻的表現。氣韻生動賦予了當代工筆人物以靈魂,在工筆人物中追求畫面的氣度和神韻,這對工筆人物畫的品位和表現具有重要影響。
“氣韻生動”主要指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脈。一種氣質神韻使形象顯得富有生命與活力,即“形神兼備”。它要求現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不僅要描繪物像的外狀,而且還要表現出其內在氣質,要能給人以久品不厭、賞心悅目、象征深遠的藝術感觸與體驗。例如,何家英的《落英》是一幅具有寫實性意境的作品,他在技法及觀念上傳承了古代的工筆畫意境表現手法,同時融入西方寫實的造型手段,用藝術化手段進行加工、處理、襯托氛圍,表達意境。他利用霧與氣形成的虛實氛圍作背景,結合畫中猶如仙女般的少女。少女彎下身子優雅地準備拾起地上的落櫻,雙目深情地凝視著靜躺的花瓣,不經意透露出一絲愛慕和憐憫之情,相當耐人尋味。畫面塑造了一種幽靜、寧遠、樸素意境美。在何家英先生另一幅《秋冥》作品中,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憂郁之情。碧藍的背景襯托著主體人物,背后樹干間相互呼應,鞏固了畫面的穩定性。畫家以巧妙的構想營造出少女充滿迷離氣息和漫無邊際的思緒,使畫面帶有一種散淡的詩意和一種扣人心弦的張力。例如,羅寒蕾的人物畫《早班地鐵》描繪的人物用色淡雅清新而又樸素醇厚,通過地鐵中三個人物各異的姿態與技法表現,將不同的人物情懷和內涵思想微妙且細膩地表露出來,弱化線條的同時又凸顯了色調的魅力,構建出純樸、安寧和虛無之境地。
“氣韻生動”是形神的統一體,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貫穿在一幅工筆人物畫構圖形式、形象刻畫、內容意境等方方面面。在工筆人物畫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在尊重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的同時,也需注重傳統文化的經驗總結,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共同譜寫出中國工筆人物畫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