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 偉 安慶師范大學
□錢小鳳 霍山古佛堂小學
美術作為藝術種類的重要類別之一,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美術必然會受到特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并具有反作用。王宏健在《藝術概論》中提道:“ 成教化,助人倫’‘明勸誡,著升沉’‘文以載道”這些觀點與學說無一不是講政治對藝術的影響[1]。
在西方藝術作品中,如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的代表作品——《格爾尼卡》,該畫是表現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屠殺無辜居民的一幅歷史作品。在西方,這種繪畫題材往往稱為“歷史畫”,而我國習慣把這一類型稱為“紅色美術作品”,可謂“異曲同工”。當然,紅色美術不是政治、社會的被動反應,甚至具有反作用。徐悲鴻的代表作品之一——《愚公移山》對當時革命信仰產生了較大的積極影響,使中國人進一步堅信戰勝日本法西斯成為必然。由此可見,紅色美術能彰顯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
“紅色美術”,論其溯源,是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產生的,這里特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后開始算起。當時的中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救亡圖存的道路,而藝術家們或通過繪畫,或通過版畫,或通過泥塑等其他形式來謳歌這種大愛精神。當然也包括后來藝術家和當下藝術家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予以頌揚,由此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藝術作品。
“紅色美術”這四個字關鍵在這個“紅”字上。紅是一種顏色,代表喜慶;其實在革命戰爭時期,“紅”更代表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紅集中表現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自強不息、舍小家為大家的民族精神[2]。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筆者能深深感受到“紅色美術”最重要的特點突出表現在選材作品上,它能夠體現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魄。
“紅色美術”不同于傳統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或表現山水,或表現畫家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自然景象,較少關注民族大義。當然,中國畫也有關注這方面藝術的題材,如《采薇圖》。這幅作品是宋代李唐創作的一幅歷史題材繪畫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他的另一幅作品《晉文公復國圖》也具有箴規作用,激發南宋君臣不怕艱苦、不計榮辱,為復國而努力。
筆者以三幅典型代表作品來具體闡述紅色美術展現的藝術魅力。第一幅作品是《虎門銷煙》浮雕,它表現了民族英雄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贊揚林則徐作為民族英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氣魄。
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也先后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由此產生和保存了一大批經典作品,如詹建俊的油畫作品《狼牙山五壯士》,該畫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在寡不敵眾的形式下,據險抵抗,誓不投降的精神。作者采用三角構圖,使他們與狼牙山峰融為一體,猶如矗立在天地間的一座英雄紀念碑。
相對于《虎門銷煙》《狼牙山五壯士》這兩幅藝術作品,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相信更被人所熟知。其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畫家在進行嚴謹寫實描繪的同時,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
其他作品還有艾中信的《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靳尚誼的《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董希文的《百萬雄師下江南》、胡一川的《前夜》、羅工柳的《前赴后繼》等。
“紅色美術”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一部分以回憶錄的形式出現,它們多運用敘述性的語言描寫延安藝術的基本情況,如《延安文藝回憶錄》《魯藝史話》《胡一川日記選》《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藝》等[3]。這些回憶錄為我們研究“紅色美術”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資料。
改革開放初期,《父親》這幅油畫作品誕生了,它是在革命戰爭時期結束和改革開放初期產生的歷史大作。羅中立的這幅作品堪稱中國畫壇里程碑式的繪畫作品。
書法與國畫藝術極具民族特色,而其他類型的美術作品想要“走出去”,也必須具有深刻的民族印記,要能夠體現“中國特點”,展現“中國符號”,彰顯“中國精神”。
“紅色美術”承擔并完成時代賦予的艱巨任務,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下社會,研究“紅色美術”有利于加深對“紅色美術”本身的認識,把握內涵精髓,堅定傳承信念。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提道:“希望學院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發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努力把學院辦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p>
筆者認為,弘揚紅色美術,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形成了較好的范例。近兩年,中小學研學旅行越來越被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重視。在《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提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參觀紅色美術教育基地,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我們可以借此機遇,把一些紅色基地作為參觀考察的重點單位,培養中小學的愛國情懷。
當下,我們倡導美術作品要展現“大國形象”的精品佳作。雖然革命年代離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作為藝術工作者卻可以通過手中的畫筆、雕刻刀來表現改革開放四十年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化,鼓勵藝術家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藝術作品,展現“美術作品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