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傳統音樂是我國文化思想匯集之下的結晶,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音樂在我國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對現代專業音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文化之間所產生的溝通和連接也呈現出日新月異的姿態,但是這很大程度地沖擊著我國傳統音樂,并在現代音樂發展的大背景下呈現沒落的現象。可是,傳統音樂不僅僅是我國文化思想的結晶,更是時代發展之下遺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物,由此可見,對于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現代專業音樂的結合勢在必行,采取有效的措施,體現出傳統音樂在現代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和地位,從而完成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是多層面上的概念,包含著諸多內容。簡單而言,就是繼承傳統音樂風格,帶有中國特色,體現出中國獨特文化的一種匯集音樂。這種音樂是中華華夏音樂文化的固有形式,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中國傳統音樂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猶如滿天星城,遙不可及卻又熠熠生輝。就目前我國傳承下來的傳統音樂主要包含有五個,分別是歌曲、說唱、戲曲、歌舞和器樂,這些作品是古人對于美的理解,是對于音樂發展背后華夏的精神食糧,是我國音樂上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音樂具有的特性是現代音樂鮮有的,具體來講,主要包含以下四點:第一,濃厚鮮明的民族氣息。中國傳統文化穿越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而不見其衰退,最為主要的是在歷史發展變遷過程中融合了民族氣息、蘊含著華夏的內在精神。第二,獨特的器樂演奏。器樂在我國的音樂史中的價值極其重要,追溯到7000年前,在我國境內就出現了“骨笛”。隨著時間的推移,器樂在我國傳統音樂中體現的形式也是越來越多,如二胡、古箏、古琴、嗩吶等,這些器樂是我國獨有的,是我國文化思想的產物,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第三,繼承性作用突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不僅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繼承,更是對中華精神、先人智慧、民族脊梁的繼承。我們熟知的近代核試驗研究過程中,當時蘇聯人打著核試驗研究的旗號打算在我國敦煌附近進行核試驗研究,但是在鄧稼先的建議下,將核試驗基地搬到了如今的“馬蘭”,在完成核試驗的前提下也保留了敦煌文化。第四,是時代性和社會性的體現,音樂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可以從側面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時代發展進程。
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及思想內涵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騷客、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智慧結晶。中國傳統音樂被賦予了強大的思想內涵,不僅僅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崇尚自然”;也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仁愛”思想。
傳統的繼承在當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僅被視為中國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受歲月、時代發展的滄桑,從而“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現代專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育中心和教育思想,將中華文化互補性地融合在現代音教育中,從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針對性地加大傳統音樂教學力度,致力于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在現代專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設計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大幅度提升,具體可以結合中國樂器,讓學生對樂器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去探知學習中國傳統音樂,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
在時代的發展下,各種音樂形式涌入,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不可掩蓋中國傳統音樂的光芒,如我們熟知的京劇、越劇等。傳統音樂的優勢在時代發展中具體呈現的是以下兩點:第一,經久不衰的思想文化底蘊,中國傳統音樂穿越千年而越發有力;第二,獨特的音樂特色,融合幾千年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在滄桑中蘊含著別致的美。在現代音樂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以上兩點特色,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審美素養的提升,是中國傳統音樂繼承的重要先決條件。中國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特有美和紛雜多變的現代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審美素養的提升可以讓學生更加專注和沉浸在中國傳統音樂之中,從而發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真、善、美,從而面臨當今紛雜多變的世界保持中華文化下的真、善、美。
綜上所述,當今的現代專業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的傳承是雙向的,在現代音樂教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也要繼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優良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