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祥玲 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是中國9所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之一,也是中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最初的專業設置有:理論作曲、鋼琴管弦樂器、民族樂器、聲樂(民族、美聲)。
中國的通俗唱法大約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的上海,然而它真正為廣大民眾喜愛并開始繁榮,則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港臺歌曲大量涌入內地,其中最有代表的歌手是鄧麗君。其演唱特點是聲音自然,近似說話,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很少使用共鳴,故音量較小。演唱時必須借助電聲擴音器,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摯。
為適應市場和民眾的需求及聲樂藝術形式的多樣化,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從1988年開始設置了通俗演唱專業作為試點和嘗試,學制為二年專科。學生代表有雷湘、黃鶴翔、李文君、劉罡、姚貝娜等,專業授課老師由當時還承擔美聲唱法教學工作的姚峰教授擔任。他與當時我院作曲系另外兩位電子音樂的開拓者劉健教授和吳粵北教授,共同奠定了我院通俗音樂教育的基礎,開創了通俗音樂進入我國音樂專業院校的先河。
2003年武漢音樂學院成立了“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堅持以特色辦學為宗旨,重點開辦實用型專業及課程,通俗唱法和音樂劇表演正式成為音樂表演的演唱專業。
20世紀80年代由于通俗唱法剛剛在我國興起,傳統音樂和通俗音樂之間基本沒有交集甚至互相抵觸,國內對通俗音樂教學的探索和研究鳳毛麟角,教學理論一片空白,教學器材以及與通俗音樂有關的專業書籍極其缺乏,我院通俗唱法這一時期的教學完全處于摸索階段。從找場地、設立專門的琴房到購買音響、話筒等基本教學設備,到找尋理論書籍、音樂作品、音響資料,到編寫教材、制定教學大綱,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保留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全部專業基礎課,包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藝術概論、中西方音樂史、音樂欣賞、形體等。通俗演唱專業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的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掌握深厚的音樂基礎知識;能較好地演繹本專業領域內的主要代表曲目; 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能力[1]。
2003年武漢音樂學院成立演藝學院,通俗唱法正式成為音樂表演專業的主要學科,學制為四年本科。在學院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教學場地和教學器材不斷拓寬完善,專業設置趨于合理,組建了一支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團隊,通俗唱法教學框架得以基本形成。
專業教師團隊大部分由學院的民族和美聲專業教師組成,一部分聘請專業的通俗歌手擔任。
為了適應市場和與社會接軌,專業培養方向除了包含通俗流行歌曲演唱外,也保留了一部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專業。
(1)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掌握深厚的音樂基礎知識;(2)能較好地演繹本專業領域內的主要代表曲目;(3)具備較高水平的音樂表現能力;(4)具有一定的節目組織、編排能力。
1.課程的性質和價值
通俗演唱為演藝學院1-4年級聲樂專業學生的專業主干課,旨在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不同難度、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并從共通的科學發聲規律中,尋找聲音的個性,讓學生能在掌握專業演唱技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性特點,更好地理解和演繹作品。
2.課程的基本理念
參照學生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秉持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選擇符合學生自身條件和當前水平程度相當的教學曲目。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前提下,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音樂修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討的教學方式。
3.課程設計思路
學生應掌握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演唱技能,并熟悉一定數量的演唱曲目,具備較好的藝術修養和舞臺表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舞臺演出經驗。四、武漢音樂學院通俗唱法教學框架的發展方向
社會在不斷發展,通俗流行音樂也在不斷發展。雖然武漢音樂學院通俗唱法教學框架已經初步形成和完善,但新的歷史時期,必然有新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
(1)愛護教學場地,愛惜教學設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和增添新的教學設備,進行必要的日常維護。對教學設備實行個人負責和統籌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范管理,保證教學、考試、音樂會及演出實踐的需求。
(2)引進通俗唱法高水平專業人才,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給專業教師的社會實踐、觀摩交流、業務培訓提供政策性的便利,以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3)把握和遵從通俗唱法的藝術特征,緊貼生活,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潮流甚至引領潮流。在教學計劃、教材選擇、學生的培養目標等方面,放寬視野、拓展思路、不拘一格;既具有大眾性的傳播特點,又注重個性時尚的表演風格;既要掌握多元化的音樂元素和風格,又要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韻味。
(4)關于發聲,應了解和熟悉科學發聲方法的共通規律,努力改變錯誤的用嗓習慣,將自己習慣地用嗓方式納入科學發聲的軌道;從共通的科學發聲規律中,努力尋找到通俗唱法聲音個性的依據;從發音、共鳴部位到氣息的流動等諸方面,為通俗歌曲的演唱尋找到合理性;改變純模仿或盲目用嗓的習慣,從感性的用嗓方式轉變為理性的用嗓方式。
(5)關于風格,可以借鑒學習港臺、日韓、歐美的流行通俗音樂風格以及中國通俗音樂多年來形成的本土風格,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形成有別于人、獨具一格的演唱和表演風格,主要有三個方向:(1)純正的通俗唱法,包括流行、R&B、民謠、搖滾、爵士、嘻哈、電子、音樂劇;(2)民通和美通,以民族和美聲唱法作為參照和借鑒,曲目的內容及表演形式和民族美聲相結合的通俗唱法;(3)能自己改編和創作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通俗唱法。
21世紀,歐美國家通俗流行音樂唱法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而我國的通俗唱法在多年的演唱實踐中,也從最初的模仿逐漸走向成熟,但是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必須更深入地了解、研究通俗唱法的藝術特征,不斷調整培養目標和方向、改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通俗唱法教學框架,與時俱進,使我院通俗唱法專業更快、更好地發展,與國家接軌、與國際接軌。通俗唱法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與美聲、民族共同促進我國聲樂藝術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