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遙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美聲唱法源于意大利語BelCanto,后者是美的意思,因此直譯為美妙的歌唱,在傳入中國后,廣泛翻譯為美聲唱法。實際上美聲唱法不只是一種發音、演唱的方式,還是一種演唱的風格、流派等,在17世紀歌劇發展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美聲唱法,在后人的不斷探索和發展下形成了今天非常有表現力且自成一體的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于苦苦探索出路的重要時期。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一大批海外游子歸國,這一批歌唱家中有周淑安、應尚能、周小燕等人。他們回國后在舞臺與課堂上傳播美聲唱法,在他們的推動下美聲唱法在中國艱難地發展。在1927年我國第一所比較健全的獨立教育機構——國立音院在上海成立,當時這所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仿照歐洲音樂學校的辦學體制,在校教師多是歐美留學回國的音樂人士。這一階段,趙元任、黃自等以歐美音樂創作手法創作出很多優秀的歌曲,如《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思鄉》等,為美聲唱法在國內的發展鋪設堅實的道路。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第一部歌劇《秋子》上映,主演張權和莫桂新用美聲唱法演繹的歌曲轟動了當時的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美聲唱法注入了新的生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為工農服務”方針讓文藝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在這一階段音樂教育、創作、表演和理論研究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進步。在音樂事業的發展上,出現了一批以民間音樂為立足點、融合西洋歌劇發展的音樂種類,如《王貴和李香香》《小二黑結婚》《江姐》等。但是好景不長,從“文革”開始,中國音樂進入寒冬期,中國音樂事業元氣大傷,發展舉步維艱。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美聲唱法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從音樂學院的開辦上來看,很多學院紛紛開辦音樂學校和藝術學院,美聲唱法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專業人員和音樂藝術家活躍在美聲唱法的舞臺上,將西方最先進的美聲唱法理論傳入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音樂人。隨著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音樂對外交流的可能性提高,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世界頂級聲樂表演藝術家來華演出,如多明戈、阿美玲、吉諾貝基等,他們在國內紛紛舉辦演唱會和聲樂講座,促進美聲唱法在國內的繁榮發展。中國的美聲唱法逐漸被西方國家所認可,逐漸在國際上有了更高的聲望。在發展過程中,很多優秀的歌唱家已經扎根國際舞臺,并將屬于中國的美聲唱法推向藝術界的高峰。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肯定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肯定美聲唱法豐富了中國的聲樂界,但也應正視美聲唱法在新時代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對美聲唱法相關的調查中顯示,美聲唱法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非常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接受程度分別為65%和30%,美聲唱法僅占據5%,接受美聲唱法的人群多是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及從事美聲教育的教育人士,同時還包括一些知識水平高、修養水平高的藝術文化工作人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受到欣賞習慣的影響。美聲唱法一直以來被公認為是有學派和科學的唱法,但在很多國人看來,美聲唱法并不符合一貫的審美和欣賞標準。美聲渾厚、圓潤、雄偉高亢,而國內民間的傳統歌曲藝術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國人在欣賞上更傾向于細膩、柔美、明亮且委婉的唱腔。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歌曲藝術已經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通俗唱法和時尚前衛的演唱風格更適合當前人們的生活狀態,所以普及程度很高。其二,媒體對美聲唱法的宣傳方面存在一定的誤解。很多電視臺和電臺播放的音樂以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為主,最主要的還是流行音樂,對美聲唱法演唱的歌曲播放的非常少,以插播、偶爾播放的形式存在于大眾平臺中。這說明媒體認為美聲唱法是通俗化程度不高的高雅藝術,不能被大眾所欣賞。媒體的選擇對大眾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觀眾的收聽方向也被引導。
在演唱上,人們對美聲唱法的認識傾向于技術,忽視了美聲唱法的藝術性。歌唱屬于藝術范疇,因此在傳播和演唱上需要認識到美聲唱法屬于藝術領域。但當前,人們對歌曲的藝術性與技巧性認識嚴重不足,并沒有認識到演唱技巧只是工具和手段。很多美聲唱法演唱人員更傾向于掌握演唱技巧,為技巧而進行唱歌、為唱歌而唱歌。還有一些美聲演唱人員在演唱中國風格原創歌曲時,缺乏對語言、風格韻味的深刻把握,把一首完整的歌曲演繹得支離破碎。這些人員在演唱時沒有認識到美聲唱法系統的聲樂技巧只是表現音樂和表現情感的一種手段和方式。若演唱者脫離作品,盲目追求風格和技巧,將會對演唱的作品形成阻礙。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作品的創造力、創新力和延伸力。
針對國內的發展形勢,國內音樂事業的發展較好,但美聲唱法不顧自身規格,對美聲唱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娛樂方式呈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美聲歌手與民族歌手等都需要加強對市場的認識。美聲唱法缺乏一定的市場,如果沒有美聲唱法的文化消費群體,美聲唱法在國內的生產和發展將受到嚴重的打擊。在當前的音樂市場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更受到市場歡迎,具有很廣泛的聽眾。很多美聲歌手不愿意做出努力,難以忍受艱辛,從而迎合市場消費,刻意為市場發展而發展。這些現象給觀眾造成美聲唱法不嚴肅和不專業的印象,對美聲唱法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仍舊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如今美聲唱法普遍運用在民歌和藝術歌曲、歌劇中。相關工作者應認識到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特殊性,美聲唱法起源于歐洲且深受市民階層喜愛。歐洲的歌劇與民歌一直都是其傳統,而國內的傳統戲曲等與美聲藝術之間存在極大的鴻溝。要解決這些問題,音樂人士需要不斷努力,在認識到兩者區別的基礎上,加快融合的步伐,打開美聲唱法在國內的市場。
縱觀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雖然經歷了一波三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為一門傳入國內并不斷發展的藝術,美聲唱法只有做好民族性與世界的結合才能夠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