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孫葛佳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逐漸普及。計算機開始成為主要通信工具,使多媒體用戶更能夠方便高效地和全世界展開交流。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成為新的媒體傳播中介,具備信息快捷、輿論引導,信息參與和互動等多樣化的功能。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人際交流形式及思想理念意識受此影響開始逐漸發生轉變。“微時代”背景下“微工具”的廣泛應用對大學生教育工作創造了新的條件。學校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教育體系。新的培養體系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微時代”相關技術為支持,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不被時空所限制,向著個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新的培養體系應體現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實用性、知識性相結合的特點,有助于調動師生雙方面的積極性,特別要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在文化培養進程中的主導作用。本次研究主要討論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構建相關培養體系,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在國內教育,特別是在英語教育中,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通常被忽略,文化和語言教育是分開的。這是由于傳統語言學的影響。并且,長期的應試教育對國內教學模式,尤其是英語教育模式產生了負面影響,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的方式成為了教學主角,它的目的是應付各種類型的測試。就算到了大學時期,文化教學和溝通能力的教育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看重語言技能的灌輸,忽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育,導致已經學習英語十多年的學生仍舊無法順利地開展跨文化交際。這一現狀和大學英語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也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
伴隨多媒體技術和“微工具”的廣泛使用,外語教育領域開始將“微工具”跨文化語言教學相結合,成為學生新的學習工具和新環境。和傳統的跨文化教育比較,“微時代”下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四個優點:
第一,“微工具”相關的網絡信息技術讓教學模式多元化,并使語言學習資源更為廣泛和個性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外來文化的興趣。多媒體網絡具有形象性、互動性等特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通信(例如視頻、文本等)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教師能夠利用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和教科書結合創建課件資料、幻燈片等,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第二,可以共享教學資源。由于互聯網上教學資源非常多,將可用資源共享,可以減少老師的備課時間并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促進教師間的交流。
第三,通過“微工具”進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克服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能夠隨時展開跨文化交際,極為方便快捷,還能將語言和文化學習組合起來,減輕上課時的壓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第四,“微工具”提供的網絡環境中的跨文化交流使活動有實用性。教師能設計語言學習場景并給學生創造語言輸出機會,協助學生學習外語,進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其一是培養目標,其二是培養方法,其三是學習環境。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外語不但屬于語言能力,而且承擔著提高人文素質,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務。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已是外語教育的方向目標。因此,“微時代”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依據某些教育提出的“四重目標”,將語言、思維、行為和社會發展技能作為培養目標。
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屬于跨文化交際中所需要具備的交際能力之一。這一能力主要依托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培養。教師需要及時向學習者傳播語用知識,同時以語用學知識滲入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如禮貌原則能夠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誤會。教師還應重視語言策略能力的培養。它屬于重要的語言應用應變知識,是指學生在外語掌握程度較差的情況下,采用特殊的語言或非語言交際方法來實現交際目標,補充詞匯或語法的匱乏,克服溝通障礙的方法。這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應對交流中產生的障礙,成功傳遞信息,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2.思維能力
它指的是求異思維能力和同理心。求異思維即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可通過發散性問題的設置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它還包括批判性思維技能。同理心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技能。從認知角度來看,它指的是學生應站在旁人的角度看問題,并嘗試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同理心也是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或環境的了解。例如承認環境的多樣性和差異,具有跨文化的敏感度,對個人文化價值觀和活動方式的反思,以及對不同文化群體的共情能力。
3.行為能力
它指的是行為規范的了解和對沖突行為的料理,及在跨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的技能。行為規范了解能力即快速了解新環境的行為規范,特別是他人文化中的禁忌,進而采用接受、調整等態度,減少差異。料理行為沖突的能力在不同立場的人的行為規范存在不同時,靈活處理,并順暢應對事務的應變能力。
4.社會性發展能力
這一能力指的是人際溝通、建立關系的技能和不同文化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即在不同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條件中的交流能力,使言語、行為和交流規則可以互相滿足大家的需求;不同文化適應能力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暫時擱置或改變自己原來的文化習慣,學會適應差異性的文化習慣,進而能創新性地應對交際兩方的文化差異。
綜上,“微時代”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育以上述四種類型的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并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
1.建立新的高校英語課程體系
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更新學習觀念,滿足新的學習需求,建立全新的高校英語課程體系。英語教學是大學生學習英語和語言實踐的重要戰場。教師應多利用“微工具”,讓語言與文化教學進行整合,使得語言和文化教學在課堂上同步進行。通過英語語言教學來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展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為了得到好的文化教育效果,“微工具”相關網絡技術和外語課堂教學可使用以下方式進行無縫整合。
通過課堂文化滲透,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利用“微工具”和多媒體網絡,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方式。教師可以選擇微信、微博提供的和教材內容相聯系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將這些內容滲透到日常英語教學進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聲色并茂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把國外的社會習俗,日常生活方式、價值理念,族群心理等滲入到課堂教學中。
2.建立交際情景,打造跨文化交流氛圍
使用“微時代”下的網絡資源庫來創立真實的文化交流環境。語言始終是在特定的社交環境中使用的。設立情景屬于意義建構的基礎,在創造真實情景中尤為重要。“微工具”提供的網絡資源,其信息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教師可結合語言學習內容,創造生動、真實的交際場景,讓教學內容具備文化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通過“微工具”自主學習,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是知識的被動獲取者,這給利用“微工具”自主學習提供了科學根據。
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語義不同;或鼓勵學生通過電影微信公眾號獲取外文原聲電影資源,以此了解地道的外語表達,并了解真正的英美社會文化;還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微工具”閱讀西方英語文學、報紙和其他信息,獲得文化知識,拓寬西方文化的視野并優化自身人文素質。所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工具”的外語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將在課堂上得到的語言和文化技能內化為文化素養,給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我們應該了解到,“微時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與時俱進的教學舉措,因此可依托大學英語教學,構建新的跨文化培養體系。然而,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便能看到成效的,因此在這一問題上,還需要持續地研究探索,以得到更多經驗,提供更多的教學途徑,為跨文化交際提供更多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