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一是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能夠有機會和有途徑學習當代優秀文化。同時,基于當代文化的影響,可以對學生思想、道德以及認知和價值觀等產生積極帶動,進而保障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二是能夠實際創新語文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做好課程規劃與內容設計,并且需要學校和教師在合理篩選相關資源的同時,體現當代文化參與的重要影響。
調查文化生活是實現當代文化參與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明確當前文化現象和文化表現,才能夠為課堂實踐提供資源。因此,教師可以主動尋找或者帶領學生一起探索當代文化生活現象,諸如一些熱點網絡文化現象,當地民風民俗,以及當地民眾生活娛樂現象等,都可以作為調查材料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此作為當代文化參與教學實踐的基礎材料。
文化現象是民眾聚集的衍生品,只有在公民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文化現象。諸如廣場舞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研究文化現象如何形成、如何普及以及如何發展,對于當代文化參與的教學實踐應用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和其他有效途徑等收集和了解文化現象的形成以及發展和普及的過程,進而為教學實踐提供支持和幫助。
當代文化參與是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2017版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到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具體內容。例如在“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核心素養中提道:“文化傳承與理解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際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當代文化的一部分。
在當代文化參與的教學實踐方面,教師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到當代文化活動當中,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當代文化氛圍以及當代文化的表現,進而學生可以參與親身體驗了解文化價值。例如,可以讓學生搜集整理一些公共場所的宣傳標語,研究這些標語的語言特征和文化意義;還可以關注各大媒體評選出的年度流行詞語和網絡用語,分析它們流行的原因,以及內在含義,比較與類似傳統詞語的區別,了解過往流行詞語的當下處境,預測并判斷當下流行詞語在今后的生命力等。
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當代文化參與作為一個獨立的任務群存在,“當下性”是前提;“參與”強調的是實踐,即要身處其中,用心體驗,并有所行動;能夠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且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事件、活動等,都應該成為“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關注、研究、參與的對象。因此,對于語文的當代文化參與教學實踐,實際需要建立語文學習共同體,以此實現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諸如一些讀書社團、文化活動等的建立,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下,學生能夠感受當代文化價值以及影響,并且基于當代文化所造就的環境下學習當代文化的優秀內容。通過社會調查、觀看演出、參與文化公益活動等方式,豐富語文學習的方式,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比如“改革開放”的主題活動,可以先參觀有關主題展覽和觀看主題影片,再舉辦主題征文活動和攝影活動,還可以舉辦“與改革同行”主題經典誦讀活動,訪問學校或所在社區在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人物,通過他們的講述提煉方方面面的輝煌成就。
當代文化參與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至關重要,實際能夠保障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更是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鍛煉其思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