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蘭
小學音樂教學是一門人文類藝術科目,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感情,并激發學生的人文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表現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悟。音樂教師要充分研究掌握多媒體應用技術。
小學生年齡小,對一切充滿好奇心,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而大多數小學生對于新媒體技術接觸較早,頗為熟悉,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藝術世界進行觀察探索。在開課之前教師應合理準備課件,運用網絡技術找尋各種信息資源與資料,同時要確切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保證音樂課件的藝術性、趣味性,將單調的教學內容化為豐富的動態視頻、美麗的圖片等,構建現代化教學情景。例如,在學習到《傳統是條河》這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繼承傳統民族文化,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土家鑼鼓樂表演視頻,通過多媒體播放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營造出一種少數民族的音樂氛圍。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鐘、古琴、骨笛等音樂器具,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樂器。
與過去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直觀、明確,能夠將一些抽象的音樂樂理知識化繁為簡,從微觀層面過渡到宏觀層面,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音樂相關的知識,增強自身的音樂水平,夯實樂理知識等。大多數小學生認為音樂僅是聽歌曲、唱歌曲,殊不知音樂中有極深的奧妙。傳統課堂中的音樂教學只是利用音樂教材,由教師配備相關的樂器,一字一句教學生演唱相關歌曲,并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理解進行跳舞游戲,并沒有將學生真正吸引到課堂當中。多媒體課堂的應用可以使課本動態化,將一些文本、音頻、視頻等化為一體,使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改被動式灌輸教學為主動吸取學習,完成了質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可以使音樂課堂更具有生機活力,并構建一個和諧歡樂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學習《身邊的音樂》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搖籃曲》《國歌》《運動員進行曲》等小學生熟悉的來自身邊的歌曲,激發學生的敏感性。同時,教師可以將音樂分組,逐一播放,如可以選擇《最炫民族風》《迎賓進行曲》等提問學生該音樂播放時出現的場景是什么,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小學是啟迪學生音樂智慧的重要基礎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引導學生聽音樂、欣賞音樂來掌握樂理知識,并在不斷的滲透中鞏固形成音樂記憶。在學生對音樂學習記憶過程中,也鍛煉了視覺能力,記憶能力,聽覺能力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安排學生進行游戲式教學,賦予音樂課堂更多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與本節課相關的音樂資源,并通過游戲方式開啟課堂。如在學習《四小天鵝舞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控制在6—8人左右,并進行編號,然后教師利用耳機播放天鵝舞曲相關音樂給第一位同學聽,然后由學生用肢體語言傳遞音樂信息,最后由傳遞最快、最準確的小組獲勝。通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敏感性,鍛煉學生的聽覺記憶。音樂與語言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語言才能延伸出更多的音樂形式,所以學生應該對音樂語言多加記憶,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增強對音樂的審美。
信息化教學課堂的建立使音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魅力,解決了傳統音樂教學中單調無聊的狀態。故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深入挖掘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內在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教學資源,促進小學生音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