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斌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石。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等學識修養、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綜合指標。那么,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果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就不以為苦,并能從中獲得樂趣。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并主動地學習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任何一個人,只要對某事感興趣,就會主動地、快樂地接受它,甚至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做。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求知的動力。
小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這是他們的天性,也是它們的優勢。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
這就給激發興趣創造了天然的內在條件。教師的知識素養、教學藝術,多媒體教學設備就是激發興趣的外在條件。教師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習興趣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關鍵。
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清晰準確,生動形象,風趣幽默,激情洋溢的語言藝術,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教育教學是一門聲樂藝術,帶有磁性的聲音、具有較高的語言藝術會讓孩子陶醉其中,尤其一節課開始直接把學生能帶入課堂情景之中。
要有豐富的表情,多樣的肢體語言準確表情達意。去激發學生興趣,求知欲望。表情與肢體語言雖是輔助手段,但是是一個有效的補充,在師生互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贊許的眼神,可能會激活一個學生近乎沉積的心,使這個學生一節課處于極度的興奮之中;一個大拇指可能使這個學生激動不已……
重視教學導入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萬事開頭難”足見開頭的重要性。要上好一節課,開課導課尤為重要。比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我的設計是:同學們,一個全身癱瘓的人,一個生活在輪椅上的人,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但是他卻被尊稱為“宇宙之父”,他是誰?他是怎樣一個人?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馬上進入課堂。這樣水到渠成,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情境、走進課堂。
課堂教學巧設疑問,注意引導。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注重啟發,巧設疑問,激發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達到“知識與能力和情感體驗”并重的目標。但也要注意,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以后,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層出不窮,有許多問題可能與教學內容相距千里,背道而馳。這時,老師切忌一味否定,嚴厲批評,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要旁敲側擊,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善于啟發,放飛思維。首先要“放”,課堂要放得開。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馳騁,收獲快樂的體驗和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必須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就像魚兒只有在大海之中才能自由游弋、鳥兒只有在天空之中才能自由翱翔一樣,學生也只有在一種相對自由的課堂中才能真正地學習到無窮無盡的語文知識,豐富學生的見識和精神世界。其次要“散”,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引導。一個問題,不故步自封于一個正確答案。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思考。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得到全方位鍛煉。
運用好現代教育視聽技術,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感官系統,激發學習興趣。利用PPT以激發學生注意力的凝聚。播放名人誦讀,去感受理解文本。傳統教學手段固然很好,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是教育教學的一次重大革新,使教育教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它直觀、形象、圖文并茂或聲情并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半功倍。
調動學生與文本互動參與意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比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現搞一些小游戲,讓學生直接進入角色。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興趣主導學生學習情緒。那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