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人們普遍要求“教學”中的“教”占主要位置,先進行“教”,后實施“學”,教師教多少內容或用什么樣的解題思路,學生會依葫蘆畫瓢,有樣學樣,致使“學”被“教”支配和控制著,本該是共同體的“教學”改成了單一體,這種固定化的教學思想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的主角依舊是教師,而學生也還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自主性及獨創性得不到施展,從而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無法提高。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采取單一化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教,學生坐在座位上聽,從而出現閱讀教學的效果不盡人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教學內容為依據,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使閱讀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再塑生命的人》這篇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我”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如何學習的,教師可準備一塊黑布,邀請一位同學上來做演示,把他的眼睛蒙起來,然后要求該學生從教室門口走到教室后邊,學生跌跌撞撞地完成任務后,讓其發表自己的感受。如學生甲:“光明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學生乙:“沒有了光明,我感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困難。”通過這個小游戲,學生對作者那種渴望光明的感受理解更加深刻,不僅為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及思想感情提供便利條件,還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就文章中的某一精彩場景進行實際表演,通過搜集并整理文章的相關內容,體會所演繹的人物真實內心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借助合適的教學模式,能使閱讀課堂富有一定的趣味性。
應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采用個性化閱讀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同時也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策略之一。個性化閱讀不僅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有效拓展,還放寬了學生的眼界,使其積累較多的閱讀經驗,在學生享受閱讀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洗滌。為避免學生盲目的閱讀,初中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問題帶到文章中去,通過探究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學生首先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濟南的地形及氣候,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讓學生觀察和聯想感知作者不同的觀察角度,為學生之后自主思考提供便利條件。如第三段的俯視角度,展示陽光照耀下的濟南,第四段的仰視角度,展示濟南雪后周圍的小山景色;第五段作者將視線放在了城內城外上,為讀者展示了濟南的全貌及形象,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濟南冬天的溫暖。
據調查所示: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為學生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環境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能夠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學要求、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通過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就完成任務一樣”的想法,要以設計的問題導向為基礎,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語文閱讀的價值,歸根結底,就是設計的課堂活動要新穎、有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語文閱讀的能力,以此發展自身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從頭到尾把全文閱讀一遍,隨后提出了探究問題:“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大自然的語言和人類語言有什么區別?”“研究大自然的語言對農業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然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各小組推薦代表上臺將討論的結果一一表達出來,其他同學可指出其中需要補充或出現差錯的地方;最后,各小組之間評比,挑選出最佳答案的那組,給予適當獎勵。在這樣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下,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學習的重難點,與此同時,借助小組討論的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將良好的閱讀習慣落實到了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