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小鎮青年之后,“小鎮做題家”這個新詞也火了。他們出身小城,擅長應試,進而通過高考躋身知名大學。可是在此之后,不少人卻發現人生的走向越來越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與出身大城市的同學相比,他們不擅交際,缺少社會資源和人脈視野。當“小鎮做題家”們的光環一點點褪去,他們也只得自嘲是“985廢物”。
新詞甫一出現,就持續引發了輿論熱議。有人對此感同身受,直言其背后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有人則不以為意:你沒有成功,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這兩方觀點并無對錯之分,而是分別揭示了事實的兩個側面。但僅僅強調一點失之于偏頗,對此還需擺脫絕對論與歸罪說,讓個人的歸個人,社會的歸社會,共同幫助“小鎮做題家”真正走出這一困境。
不得不承認,“小鎮做題家”產生的失衡感,是大學前后的強烈對比造成的。此前,學習能力與學業成果有著正向而顯著的關系,只要投身題海之中,往往能取得不俗的戰績。可是大學之后,他們卻感到越來越“失控”:有限的生活經歷和視野讓他們交際起來捉襟見肘,在大城市缺乏人脈資源又使他們的機遇受限……
這其中,當然關乎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社會和教育資源不平等。身處不同的原生家庭,從育兒方式到社會教育再到經歷視野,往往對孩子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主人公萊農可謂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
她出身貧寒,執著地要通過學習改變命運,最終走出小城,功成名就。不過這一路她也經歷了大城市青年不曾有過的痛苦、妥協和掙扎,見證了不同成長環境所塑造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回歸當下中國,類似情況也并不鮮見。前段時間,冒名頂替上大學和西南交大保研改分事件,就反映了“隱形權力”所帶來的差異。一些家長深諳升學、就業等游戲規則,擅長通過鉆空子的方式打造孩子的“精英”形象。因此,我們不應一味指責“小鎮做題家”們不夠努力,還應看到其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如果說抹平社會差異太過理想化,那么至少能夠以當下爆出的事件為線索,及時彌補教育體系的相關漏洞,保障基本的社會公平。同時,需要通過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加強對小城市和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做好師資力量的平衡。
與此同時,正如不少“小鎮做題家”們所反思的,客觀局限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將之視為放棄努力的借口。他們畢業后本身就擁有較高起點,只要積極努力,大多可以做出一定的業績來。馬云、劉強東等“出身平平”的知名企業家,他們的學歷背景,可是依然能夠通過努力達到個人成功。
而比起高中時期目標明確的情況,步入社會后個人選擇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凸顯。有時候,把握時代脈搏,找準努力方向,審慎地根據個人特長、興趣、行業前景等做出判斷,比一味盲目奮斗要更重要。在這些方面,其實是要求比單純“做題”更復雜的、多方位的個人能力。
總之,社會加強公平正義的制度化建設,個人也提升自我能力、不懈拼搏,才是“小鎮做題家”困境的理想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