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視頻網站發布的題為《后浪》的演講在社交網絡刷屏,引發了關于“前浪”“后浪”的熱烈討論。看完視頻以后,有人感慨萬千,也有人表示無感,很多人還爭論這段演講所面向的聽眾,究竟是“前浪”還是“后浪”。
說到底,這是一次效果顯著的企業營銷,但它所引發的話題討論,顯然又在企業營銷的意義之上。作為不同代際群體的形象寓意,“前浪”與“后浪”如何協同,讓“前浪”理解“后浪”,也讓“后浪”自由自在地奔涌,成為值得深思的議題。
有一句話流傳甚廣,說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種將“前浪”與“后浪”截然對立的價值判斷,在網絡輿論中一度頗有市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同代際群體之間從來不是誰取代誰的關系。耄耋之年的老科學家依然能活躍在科研創新的前沿陣地,而部分初出茅廬的“后浪”也可能暮氣沉沉,缺乏應有的銳氣和闖勁。
后浪奔涌,離不開“好風借力”。真正關心青年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就要創造有利于他們的成長環境。憑借時代東風,匯聚改革之力,才能有力地促成每一朵后浪的形成。
允許后浪盡情奔涌,要提供開放的創新氛圍。不以年齡論英雄,不以資歷論功績。很多改變人類歷史的發明,都是在創造者的青年時代誕生的。觀念保守、創新意識薄弱,對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接受程度不高,是很多組織機構存在的問題,哪怕是一些發展成熟的互聯網公司也逐漸暴露了積弊。對此,不光要把年輕人引進來,還要真正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才干,實現“能者上庸者下”,讓開放創新成為主流社會的自覺。
允許后浪盡情奔涌,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由于地域差距、階層固化等原因,不少年輕的后浪不得不付出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是真實發生的場景。應當認清的事實是,《后浪》演講視頻中一些生活多姿多彩的年輕人,已經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天之驕子”了。盡管在短時間內抹平所有的出身差距并不現實,但創造公平環境,拓寬階層上升渠道,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允許后浪盡情奔涌,要提供寬松的生存空間。盡管城市是年輕人奮斗的樂土,但高企的房價和租金,漫長的通勤時間,有待改善的生態環境,同樣是后浪關注的幸福度指標。對后浪生活上的關心,要真切地體現在行動上。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限價房、廉租房,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加強城市生態建設,這些不僅是對后浪一代的關切,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題中應有之義。
生活不是雞湯,后浪奔涌離不開好風的助力,也離不開前浪的引導。在爭取開放的發展空間,擠開創新之門的歷史進程中,許許多多的前浪不怕犧牲,積極探索,留下了驚心動魄的改革詩篇。他們,也是歷史上的后浪。總有一天,今天的后浪也會變成前浪。銘記大江大河的奔流歲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一切,每一波后浪都應有敬畏之心。
巨浪滔滔,浪花朵朵,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制造同等的聲浪,但我們期待,后浪不會耽于前浪的探索而安于現狀,前浪也不以后浪的翻涌而故步自封。一浪高過一浪,才是歷史進程的理想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