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讓國人的家庭生活產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好消息是到年底可能會迎來更多的寶寶,壞消息是“疫情閃離”的數量也在激增。雖然是疫情引發的社會現象,離婚的原因卻很“純正”——以傳統的家庭矛盾為主。其中,婆媳關系惡化占了不低的比例。
一種情況是本來兩代同住,還能過得去,但疫情期間“封閉式運作”,摩擦加劇導致破裂。另一種情況是,本來分開居住,可是疫情期間家務社會化服務停了,外賣不好使了,鐘點工不上門了,婆婆經常來照顧小夫妻,甚至改成兩代合住,結果成了家庭矛盾激化的大型車禍現場。問題的根本在于婆媳關系很特殊——緊密的關系建立在陌生人之間。
很多小夫妻結婚時,婆婆都會對媳婦說“從今往后,我就把你當親閨女了”。這是一個危險的開局。婆媳之間如果以母女關系為參照,那么后面大概率是雞飛狗跳。母女關系是天然的血脈相連,相處多年培養了默契與包容,就像盤出了“包漿”的老核桃,不露崢嶸、一派圓融。婆媳關系可不是這樣,沒有兒子與丈夫的聯系,兩位女性本是陌生人。一張結婚證就能讓兩個陌生人升級為情同母女?顯然不可能嘛。
婆媳相處的理想狀態當然是情同母女,然而這是家庭關系建設的目標,而非起點。起點要定得足夠低,彼此的期望才不會過高,交往中才能有意識地保持節制。所以婆媳關系的起點應該是:婆婆要把媳婦當客人,媳婦要把婆婆當領導。
婆婆是長輩,有家庭地位上的優勢,對待媳婦時不妨姿態低一些,相處中多一點謙抑。好比在家里招待客人,即便來的是小輩,有禮貌的主人也會更寬容——自家女兒打碎東西可能責怪幾句,但是女兒同學來家做客時有些閃失,是不會計較的。做婆婆就要有這種心態。
而媳婦要把婆婆當領導。畢竟人家是長輩,經營家庭生活有多年的經驗。既然接受了人家的兒子,就是認可了人家的“業績”,尊重一些、謙虛一些也是應該的。觀念不一致時先退一步,溝通時注意表達的分寸,也會避免很多矛盾。
這種相處之道的關鍵在于,各自都要保持清醒的定位。要是婆婆拿自己當領導,媳婦把自己當客人,情況就會很糟糕。
把自己當領導的惡婆婆典型,就是《孔雀東南飛》里的那位。中國第一首敘事長詩用的就是這個題材,可見我們自古就對婆媳關系高度重視。詩中的媳婦多才多藝,足夠勤快,夫妻感情也好,可是,婆婆卻挑刺“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圖什么呢?權欲、控制欲,這是婆媳相處的大忌。
古代大家庭生活都不能這樣相處,現代小家庭生活更沒理由婆婆說了算。家庭生活的紛擾是孩子自家的事,婆婆不能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兒子的幸福,每個人的幸福都是主觀的維度,別人不能代為做主。
同樣的道理,媳婦也不能把自己當客人。你得到丈夫的認同,并不等于得到了婆婆的認同。婆婆的認同是要自己去爭取和維持的,這就需要積極地回應婆婆的善意,還要表現出自己的尊敬。
至于為人子、為人夫的他,真要發揮好調節作用。成熟一點、多一點擔當,保護兩個愛你的女人不受到傷害,首先要保證她們不互相傷害,這份責任無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