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鈺 高長山 張文萱 梁妤妍 符玉文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書法對有著悠久文化積淀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體現了漢字在古代中國的一種傳承與發展。無論在歷史的哪一天,它始終都可以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的代表之一,時間的長河、文人的風骨,更迭的朝代與變遷的人文地理風情,都奠定了它的與眾不同。即使是在跨越了幾百幾千年之后,書法始終代表著一種文字美的典型而閃耀著光輝,豐富高雅逍遙自在,它蘊含著無比的藝術性與浪漫性,所以不媚不俗不同凡響。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卻發現過度重視文化課強調有個好成績才能求得好出路的觀念是社會共識,所倡導的教育觀尚未得到完全的認可度。我們走訪了幾家中小學以及在路上咨詢了部分學生家長了解和調查書法教育情況,基本得出規律性的總結,老師們的觀點是將書法課列為陶冶身心的一種方式,作用在于這樣可以讓孩子‘靜心’“坐的住板凳”,在低年級階段就能掌握用筆的方式,練得一手好字是很有益處的。實際的效用雖高于美術課,或者益智手工課,但作為一種必要的課程教學,卻存在著切實的需求問題。
因書法教學并不屬于教師的專業范疇,本身缺乏培訓,教育同學的前提必須是飛速的提高自己。有些學校在安排課時也會存在問題,一周一節的書法課喚不起低年級同學認真寫字的意識。本身課業負擔重,弱化了漢字使用。
家長認為如果孩子早一些,比如在小學的階段就可以培養好這個興趣愛好,練一手好字,等到初中學習壓力大或中考降至時,為補課讓路以提高成績,也可以因為字面的第一印象獲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推行中小學書法教育中到底有哪些的不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形成一系列根治或得到完善的策略。書法教育雖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還顯得較為滯后和薄弱。書法教育與學校推行的課程標準中,存在著一定的失衡現象,學科的獨立性還不強,學科的歸屬和認可度還不是十分清晰,在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漢字書寫訓練雖然有明確要求,但是許多只是做一做表面文章。但書法作為一種教育課程的推行而言,存在著許多困境與難攻之處。2018年年底曾有提出將中高考中加入書法作為參考成績的聲音出現,可這項建議并沒有被采納,考官對于書法評判的好惡占了部分,我們并不能等同于標準答案去評判,關于討論如何建立統一完備的標準也需要提上日程。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倡導,增加中高考中語文的分數比例,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分值,那么書法的重要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它并不是單純的偏執的寫字教學,它將人類創造的文字歷史或科學知識結合起來,超過了其他學科的教育范圍。從這一點上說書法教育堪稱一定程度的完全教育,以知識傳授藝術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2]在書法教育時可以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激情。作為中國文化極具東方特色的藝術形式,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一個國家文化的精神,對傳統書法的全面了解和學習,更易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立起具體的概念和深厚的感情。潛移默化的在學習與欣賞的同時與書法藝術產生一種靈魂上的交流,也就達到了陶冶個人情操的初衷。
書法教育是幫助青年學生掌握書寫基本技能,獲取書法基本知識的手段,又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探求發展書法教育的可行之路志在必行,領悟書法的氣韻,把握運筆的靈動。心摹手追,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在倡導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同時不斷地提高與發展,體悟到傳承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