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香花
(山東省茌平區實驗中學,山東 茌平 252100)
積極心理學屬于心理學領域研究范疇,從交際的角度對人類心理發展進行研究,又稱其為“正向心理學”。在該視閾下,主要包括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關注人們主觀幸福感、探索人類美德和人格特質、將品質與社會環境相聯系,提高社會責任感,倡導人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在教育領域,此種心態是一種正向學習態度,也是當下青少年在學習中缺乏的心理。相關實踐證明,積極心理學能夠激發人們內心積極向上的力量,用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對學校教育有非凡的意義。為此,以下重點分析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主動性是現階段學生在學習中比較匱乏的心理因素,也是新課標改革重點強調的內容。積極心理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望與熱情,促進歷史思維的發展。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單一化、程式化弊端,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相比之下積極心理學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刺激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培養積極情緒。
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來看,與學生性格品質發展息息相關。學生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彼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正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表現。在初中歷史學習中,積極學習態度能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勇于回答問題,敢于發言,及時表達自己所思所想,彰顯不同個性,促進創新思維發展,養成從不同角度或層次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歷史是對過去真實發生事件或現象的概述,具有不可逆性和事實性,內容涉及比較豐富,承載著批判性功能,經常會用到辯證思維。積極心理學關注心理的積極方面,強調人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正面因素,用積極的態度分析不足和局限方面,避免將學生帶入過去消極的困境中,影響學習態度和激情,造成錯誤的歷史觀念。以“洋務運動”一課教學為例,為了避免向學生傳達消極的情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影響對學生積極情緒和心理的激發,教師可以重點挖掘洋務運動中在教育、軍事和科技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現當朝官員在逆境中求發展的決心和勇氣,散發積極的層面,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事件,學生心理更加樂觀向上。再比如為“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而自請前往的王昭君;歷經數載“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張騫;雖“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卻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好河山,開創我國游記文學的酈道元……讓這些古人的行為與學生的心連接起來,感悟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積極品質,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堅強不屈,在重重困難面前永不低頭、奮勇前進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及為國為民的毅力和決心。
問題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一個問題就是一場探索。問題的設計與提出方式和學生答題情緒密切相關,也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途徑。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涉及多個方面,其中興趣是重點強調因子,一方面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關,另一方面是學生今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是促進積極性心理滲透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要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注重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過于簡單無法引起學生重視,不利于思維發展;過于復雜會適得其反,挫傷學生回答與探究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有效的問題設計需要遵循層層遞進原則,由淺入深,培養學生歷史思維,逐漸調動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從平靜過渡到積極。問題內容盡量避免消極因子的出現,體現積極性語言藝術,充當積極情緒的種子,引導學生用正向心理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情感態度的檢驗。要想獲得積極力量的發展,在評價中要使學生能夠進行積極情緒體驗。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要適當合理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發揮激勵作用,增加積極體驗。首先,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技巧實施評價,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路回答,肯定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其次,評價要因人而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分析其付出的努力,不主張批評性教育,強調鼓勵性、欣賞性教育,使學生能夠進行積極情緒體驗。最后,注重整體性評價,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強化成就感,培養集體榮譽感,促進積極學心理的滲透。
結語: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強調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也叫做正向心理,對學生學習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促進積極心理學更好地滲透,教師要采取針對性教學措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