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庫車縣第七小學,庫車 842000)
英國的科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提出數學思維方法分為兩種,即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在小學數學(中段)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方法:
形象思維的主要手段是實物、圖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體現事物的直觀性,并且在解決問題當中通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要解決數學高度抽象性與學生具體形象思維之間的矛盾,重要的是采取直觀教學,因此,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要只依賴于課本而忽視了一些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教學用具,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實物來演示數學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及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練習十五第8題時,從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教師找出一張長方形紙來折一折,引導學生觀察,很容易就能得出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這種方法可以使數學內容形象化,數量關系具體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形象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原來復雜的知識也被簡單化了。
圖示法便于分析數形關系,不受邏輯推導限制,思路靈活開闊,在課堂教學當中,用圖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只要圖畫出來了,題意學生也就明白了,結果也就出來了,所以畫圖可以幫助分析題意、啟迪思路,是解決問題的輔助手段。如四年級上冊練習十六的第10題:劉叔叔帶70元買化肥。買了16袋同一種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價錢是多少?這道題只要用線段圖表示出數量關系,就能直接地得出結果。平面圖形是最基礎也是最困難的,只有通過對加強平面圖形與數的學習,將這部分的知識徹底把握,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學生自己不理解平面圖形與數的關系時,要按照教師的知道把數量之間用線段畫出來,并標明數值,再進行對比分析就很容易解出問題,使階梯步驟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種解題解題思路對小學生數學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大的推進作用。
運用列出表格來分析思考、尋找思路、求解問題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較、找出規律。如四年級下冊的雞兔同籠問題:通過逐一舉例法、從中間開始列舉的辦法,便于觀察,
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的思維過程,叫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一般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
數學的解決問題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現,所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必定與思考結合。如三年級下冊練習十二第11題:一個人平均每月產生32千克垃圾。小明家3口人,一年產生多少垃圾?題中的“一年”就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與“每月”結合在一起思考,才能正確地解答這道題。
所謂知識遷移法就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啟發學生進行新舊知識對照,由舊知識去思考、領會新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如三年級下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時,例題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呈現,先讓學生鞏固整數加、減法的知識再進行教學,一部分學生能充分根據整數加、減法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能讓學生舉一反三,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得到提升,輕松地學好數學。
運用定律、公式、規則、法則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則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理解,并能準確運用。小學數學中段解決問題學生接觸到的概念較少,但也為今后的學習打基礎,如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等。
結語:小學中段解決問題時方法多樣,但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思考能力,閱讀可以對文本進行了解,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分析可以讓解題思路更清晰,而思考對可以促使學生思維敏捷性的提高,而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靈活應用,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