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MPA全日制,四川 南充 637000)
引言:我國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是為機關事業單位培養高素質、全能型人才的搖籃,它主要以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管理學等等學科的綜合研究為主,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背景下,人才素質的要求隨之而提升,要想使研究生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要加大對其社會適應性的研究,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去進行改革與創新。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中,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而高校公共管理類研究生不同于其它專業,它不僅需要掌握扎實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從社會發展的需求去對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社會醫學等等方面去進行創新與完善,這樣才能實現社會適應性的需要。但是從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教學理念來看,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最終導致人才素質培養的目標與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出現某種程序上的結構性失調,致使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在畢業就業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缺乏社會認同感,缺乏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不能為社會的發展發揮自身的價值。
在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大多數人在思想意識里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偏差,覺得公共管理類研究生走上社會之后都是從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所以在人才培養上將其目標設定為創新教育為主,在課程的開設中以理論為基礎進行管理方法及創新理念的融入,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雖然可以使研究生的思維理念與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同步,但是卻因為重理論、輕實踐,重講授、輕參與,而使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缺乏實踐性能力,缺乏綜合性素質,對問題的看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達不到實際培養結果的要求,研究生的內在潛力也得不到挖掘,導致人才的浪費。
大多數高校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就業方向都是政府部門、機關事業單位,但是從近年來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就業現狀來看,只有少數一部分研究生經過后期的公務員考試而順利的進入了公共部門,其余的大量的畢業生只能流入生產型企業,致使他們的就業值與預期值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偏差,缺乏社會適應性。同時,學生的就業預期與社會需求主體吸納意愿的偏差也說明了政府部門的人才需求量并不是特別大,尤其是對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研究生,更沒有大的缺口。
要想提高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就業預期值,就必須要從社會適應性出發,去進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建立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改變教學理念,加大創新與實踐能力的結合,提升社會適應性。
雖然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傳統的思維理念依然存在,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能夠從社會需求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課堂講授式教學轉變為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情景再現為主,這樣研究生們就可以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針對相關實踐進行交流與互動,在大家的相互分享中得到思想意識的創新與提升。
只有深入挖掘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內在潛力,才能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因為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就業方向是政府部門或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所以要在語言表達、寫作能力、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及協調應變性能力等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和提升,使他們的行政職業能力得到開發和應用,為將來的順利就業做好鋪墊。所以作為研究生導師,除了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專題性的訓練之外,還要進行案例的講解,讓大家能夠融入到案例當中,以當事人或主角的身份去進行演示,從中領悟到社會管理的現實性意義,進一步激發起研究生們的行政職業傾向,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社會適應性人才培養的目的。另外,高校要為研究生創造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真正的深入到社會中,參與到實踐里,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為更好的發揮自身價值而積攢力量。
總而言之,當今的時代是移動互聯網的時候,更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作為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要想獲得社會適應性能力,就必須要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力,為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