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清
(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北京 102206)
高校育人文化主要是指基于學校自身辦學宗旨與人才培養任務,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而形成的文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也包含學校育人體系、辦學特色、校園制度、校園風氣等多項內容。近年來,隨著高校二級學院的逐漸組建,原有的文化體系常常與不同院系的辦學模式不甚匹配,故而為了配合二級學院的實際育人需求,彰顯其個性特色,對高校育人文化進行改革創新勢在必行[1]。從另一角度上說,二級學院組建后會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但同時也承擔著更為繁重的教學任務,育人工作更是首當其沖[2]。建設相應的二級學院育人文化,從而突出文化育人職能,對于促進二級學院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二級學院的創立和完善,都有著最基本的辦學宗旨,那就是人道主義文化,簡言之堅持以人為本。育人文化的建設也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以及服務育人等說到底都是以人為主體開展文化育人工作。育人文化的主要包括教職人員、學生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其中,教職人員作為辦學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首要的就是應當建立其新型的師生關系。
高校本身屬于為社會服務的一種文化機構,是社會的一部分,決不可脫離現實實際而發展。一方面,高校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與濃厚的學術性,是高校以文化引領社會前進,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前提;而從另一方面上說,高校教學教育工作也深受社會風向的影響,因此,在其育人文化建設進程中,高校也好、二級學院也好,都不能夠置身事外,而是在堅守中不斷創新,為高校學生鋪設一條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道路。二級學院育人文化建設工作一定不能夠脫離“人”本身去考慮,必須要堅持、落實、滲透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3-4]。
高校制度文化通常是高校學生、教職員工、相關管理人員學習、工作、運行的規則體系,在二級學院建設育人文化的同時則需要以制度文化為基本定位。高校要不斷健全文化育人體制機制,確保大學生順利參加文化育人活動,調動大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積極性。高校文化育人體制機制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貫徹黨和國家的發展要求,不斷健全和完善文化育人體制機制。
首先,二級學院制度應當體現相應的激勵作用,將原本管理制度中強制性的實施要求轉變為學生自覺遵守與執行,如此一來,制度文化就真正做到了尊重人才、激勵與凝聚人才。
其次,在制度文化的設計上需要彰顯人性化與民主化。隨著當前高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制度文化常常體現高效自身的辦學理念內容,同樣的,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現代獨立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了學校的價值取向、人文管理精神、文化品位等內容[5]。
最后,在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其制度文化、規則意識需要符合科學發展觀。例如,在學生考評方面,不能僅僅看重他們的書面成績,而是應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潛力、綜合素質情況,尊重知識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環境文化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高校環境建設不僅能夠滿足教學、科研、技術創新等學術功能,更可以直接展示出校園文化的底蘊。例如,清華大學的近春園、水木清華館;北京大學的博雅塔;復旦大學的相輝堂,都散發著濃濃的校園文化氛圍,成為了廣大師生的精神家園。
第一,高校二級學院在建設育人文化時,應當善于營造、創設優良的校園環境,從而發揮環境文化的隱形教育功能,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都能夠受到環境文化潛移默化的滋養與熏陶。
第二,環境文化也包含一定的名師文化。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是學生的榜樣,德才兼備的教師對校園文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清華大學的朱自清、梁啟超、華羅庚,北京大學的蔡元培、季羨林等人,人們在一提起他們的名字時都會直接聯想到優良的校風與濃厚的育人文化底蘊。
第三, 要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最生動的載體。高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推動文化育人。校園文化活動要有目的、有計劃、有一定質量,要組織各種層次、不同內容的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活動要有制度來予以保證。
高校二級學院育人文化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了創新其建設路徑,本人認為可以從加強人文精神、制度文化以及環境文化這三個方面開展相關措施與對策,高校要想開展好文化育人活動,還需要其他人育人方式綜合參與。發揮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和其他育人方式的特點和優勢,結合高校文化育人的內容和要求,通過文化特有的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隱性育人特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