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成都工業學院體育部,四川 成都 610000)
教育局要求學校和教師要關注所有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大學生也在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逐漸走入公眾視野之中還是以幾件影響甚廣的慘痛的事件作為代價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對個人和周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者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例如馬加爵案、藥家鑫案等等,慘痛的教訓背后折射出解決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有文章說明,中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以自閉、抑郁、焦慮為主,這些問題會提高厭學、自殺、犯罪的存在比例。且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每十年10%的速率逐步增長。因此近年來,國家也為此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體育運動走進大學里,讓學生可以通過體育運動調整自己健康的心態,讓自己重回積極向上的心理。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合理正常的表達自己的訴求,對情緒自控能力的高低就可以通過這個方面體現出來。在大學生活中,因為大學生普遍都已成年,都形成了不同的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獨特的三觀,所以在同一個宿舍相處四年,摩擦和問題是避免不了的,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是與室友溝通并最后想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學生處于一個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往往會走向極端化,例如馬加爵事件,事情的起因僅僅是一兩句口角,最后卻產生了如此嚴重的后果。大學生在學校里會產生不同的壓力,不能及時的疏導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長時間后就會累積成嚴重的問題。
體育運動是一個可以調節人體大腦神經中樞,可以及時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負面情緒中快速走出來的方式,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收獲內心的平靜,就可以用正常的心態去處理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排解壓力的方式,所以應該讓體育運動進入大學,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體育鍛煉去平靜自己,保持穩定的樂觀心理,增長幸福感。
疲勞,囊括了身體疲勞和精神疲勞。這兩者都會讓學生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學生塑造自身的心理健康,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身體疲勞可以通過睡眠等休息方式恢復精力,但是精神疲勞就只能通過一些可以影響學生心理的方式進行調解。當學生精神疲勞時,就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慢跑去放空自己,讓自己的精神可以得到緩解和放松,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內啡肽是可以真正促進身體產生愉悅心情的物質,所以通過科學層面可以證明,體育運動的確可以讓學生消除心理疲勞,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往往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人際交往情況來判斷。良好的心理可以讓學生保持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這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是有促進作用的,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是學生走入社會、融入社會的重要能力。而體育運動就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社交關系。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與周圍同學產生聯系,體育運動就可以直接增加學生的社交機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積極的社交平臺。參加集體活動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同學的熱情,并且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體育場上,良性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競爭,保持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對自身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認識更多的朋友,調整自己的心態。
心理健康意味著學生要有正常的智商和情商,要對社會有一個正常的認知。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運動的時候,人體右腦會更加活躍,左右腦是同等重要的,鍛煉右腦可以提升人體思維活躍程度,促進記憶力的提高,并且對智力的提升有著正面的影響。在運動中,競爭是避免不了的。競爭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拼搏奮進,勇于攀登,形成一個良好的陽光向上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突破自我,這就會促使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讓學生脫離負面情緒。
由此可得,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離不了體育運動。學校就可以以體育教育為基礎,通過幾個方面去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一,教師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化水平,讓自己充分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體育運動結合到一起,及時地幫助心理出現不正常狀況的學生。
第二,教師以課程大綱和實際教學情況為基礎,調整課堂教學方式,讓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學習塑造運動習慣。
第三,學校可以定期開展體育比賽,讓學生提高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
最后,培養健康心理的意識要深入到學生內心,不斷地參加體育鍛煉去克服困難,挑戰自己,培養自身堅定不移的意志力,把科學運動與心理健康聯系起來。
體育運動在塑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運用,可以促使學生及時脫離負面情緒,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提升,讓學生在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學習,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在未來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祖國。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共同努力,讓體育運動走進校園,讓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