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嶸
(遼寧科技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0)
根據世界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的現實情況,我國在2015年5月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對于中國的制造業的發展起到綱領性的作用,是中國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不僅契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國家的現有的機械制造業及自動化的水平,因此,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發展趨勢,對于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意義重大。
目前來看,我國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的發展,在國家的發展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們的機械制造業,由于是在我們國家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具有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科學創新能力不強等先天弱勢,因此我們要克服這種先天缺陷,必須首先解決人才的問題。
“人才是發展第一要素”。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就需要有人才支撐,只有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現實結合在一起,才能進行科學生產和技術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才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無論是機械制造業還是機械自動化,產業的發展都是跟科學技術進步相聯系的,每一個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會帶動著產業的進步和升級,我們要想把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產業發展起來,首先必須要解決人才的問題,尤其目前在我們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人才短缺等問題相對來講比較,我們更應該認識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現今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取決于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隨著智能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或者是綜合型人才參與到各種產業的生產環節當中,一個產業是否能夠創新,是否能夠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和產業的高速發展,最主要是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著重從我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人才培養的困境與新需求兩方面進行分析:
由于我國的機械制造業是在原有的粗放、簡單的機械制造業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大部分從事機械制造業的人都是以簡單的勞動輸出為主,不僅人數龐大,年齡偏大,知識更新慢,職業轉型困難。而未來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的產業是和智能化、科技化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們要客觀看待原有的人才基礎,根據產業現狀,找到既能滿足廣大從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的基礎就業者的就業需求,同時也要給高精尖人才一定的平臺和就業環境,才能滿足未來的產業的發展需求。
由于在機械化和智能生產的結合當中,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精尖的人才,才能有效地促進生產力,使得產業進行升級換代。但是從目前來看,由于產業的相關特點和其他的相關因素,尤其是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生活的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從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相關生產,紛紛轉行到其他產業,例如互聯網等行業,這種思維會導致人才流失嚴重,沒有職業歸屬感,會給產業帶來隱患。在“中國制造2025”的新時代,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不僅需要高精尖的人才,更需要有職業歸屬感的人才,更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把中國制造打造成真正的民族的產業基石。
由于我們國家高考的擴招以及教育制度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員或者是在校學生進入到大學的培養模式,而在這個群體中只有部分或者是很少量的學生會選擇從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的行業,理論程度比較高,實操能力不強。而在高職教育當中,培養的學生往往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強,但是缺乏對于理論創新包括實踐創新的能力,因此,就產生學與用二者之間平衡的問題,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創新培養模式,既能保證人才的延續性,又能保證我們的教育制度選出優秀的人才,適應“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人才的新需求是我們未來的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