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華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劉么管區孟家務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用途就是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教師應創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找出問題,思考問題,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發現知識并總結歸納知識,最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再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一課,新教材(人教版)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現實情境:一個小男孩手持10元錢站在一家商店的貨柜旁準備買東西,貨柜上擺放著分別標有8元、15元、6元、40元、45元和20元的各種玩具和體育用品。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這個小朋友,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想到些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來來進行結題,教師對學生的有思考、有個性、有創意的想法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進一步提出:你們剛才的這些想法和問題與數學有聯系嗎?為什么?在教室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發現所有這些其實就是數學中的“比大小”“估計”和“加減法”知識。接下來教師說:希望同學們能從數學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并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對于教材中10-6=4(元)等人民幣的計算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在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刺激學生不斷的追求答案,獲得新的知識。首先教師要巧妙設疑。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知沖突,進而激發其學習的欲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激“疑”。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懸念。這種疑制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今天的課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給學生設“疑”。小學生年齡小,認識的事物有限,對他們來說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圍的生活。利用生活設疑,學生不但便于理解,更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些學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又有一些學生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
數學新課程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數學課堂中良好的情景創設,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情境的創設途徑有很多種,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但在一些教學中出現了一些為了情景而創設情景,設計牽強附會,而不能將學生置于參與的情境中,根本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導致課堂低效。如:給中、低年級上數學課時,總想將課的內容融于故事情節中,但由于欠缺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所以情景與內容總是不夠融合,不但不能激發情趣,還浪費許多的準備時間。又如:一些數學問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無邊際的猜想,意義不大且養成學生不負責任的毛病。讓情景創設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這是我們進行情景創設的目標。
適應學生思維發展的年齡特點,重視思維過程。小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生有其不同的思維特點,教學時要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思維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具體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抽象思維能力還很弱,往往不能分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解答應用題時往往不能說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述解題思路。教學時就要多結合操作、直觀,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較,找出規律性知識或解題的方法。學生有時不會正確地表述,教師要適當給以幫助,解答應用題時要教給學生分析解題的思路。課堂上要多給學生敘述自己思考過程的機會。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說,通過互相說給同學聽,便于培養學生檢查和調節自己思維的能力,從而使思維和言語表達能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評價,發表不同意見,活躍思路,并且注意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維。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對教學方法有所改革、有所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優化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