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巖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第二幼兒園,河北 廊坊 0650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階段是音樂感受能力,特別是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應通過各種綜合藝術活動開發幼兒的音樂潛能。打擊樂活動充分的結合了聽覺,視覺,肢體運動使幼兒獲得藝術體驗,更是發展幼兒音樂潛能的一個重要途徑。
幼兒園教育作為教育的最基礎階段,主要教育任務就是對幼兒進行預備教育,讓幼兒在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深對自然以及社會的認識。幼兒年齡小,對待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同時幼兒天性活潑、喜歡活動,可以對各種行為進行模仿與探索。在幼兒園教育中音樂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游戲化教學法成為音樂教學的主要類型。但是,現階段一些幼兒教師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仍采用比較陳舊的教學觀念與形式,創設的音樂活動呆板,無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在音樂活動中添加游戲環節也僅僅停留在表面,活動缺乏趣味性,無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導致音樂教學效果不理想。
幼兒音樂教育有多種教育形式,包括音樂欣賞活動、音樂游戲活動、舞蹈、打擊樂、唱歌教學等,這些教學形式都能夠引導幼兒欣賞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使幼兒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幼師教學展開幼兒教育前要選擇大量音樂作品,選定作品后,需根據作品音樂特征設計教學流程。如《獅子王》配樂作品,幼師要配合《獅子王》動畫片段展開教學,通過動畫片段建構教學情境,可以讓幼兒感受到音樂建構的情境,從而體會到音樂樂趣,實現音樂興趣的培養;如《貓鼠之夜》音樂作品,幼師可以結合作品獨特的故事性特征,利用童話故事進行音樂教學,讓幼兒可以扮演貓和老鼠,跟隨音樂進行貓捉老鼠的游戲。結合音樂童趣、活潑的特征,建構自由、有趣的音樂課堂,幼兒可以發揮想象力,感受音樂節奏的律動,跟隨節奏舞動身體。結合音樂作品特征展開教學,可以讓幼師音樂教育事半功倍,有效激發幼兒音樂興趣,著重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讓幼兒主動投入音樂欣賞,建立良好的音樂審美情趣。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發展幼兒聽覺能力成為重點教學內容,在音樂游戲的引導下,可以將游戲與聽覺進行完美的結合。幼兒參與到游戲活動中,相繼完成對音樂的聽、唱以及表現的學習任務,提高音樂學習效果。
在音樂活動開始之前,幼兒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幼兒的特點,進而選擇適合幼兒的游戲內容,堅持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主要任務,在音樂活動中巧妙地引入游戲項目。另外,幼兒教師可以按照即將教授的音樂內容展開設計,按照歌曲內容引入游戲形式,在幼兒游戲中滲透音樂教學,最終實現對幼兒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扮家家》這首兒歌時,教師為了加深幼兒印象及激發幼兒興趣,可以讓幼兒進行“扮家家”的游戲活動。在上課之前教師需要準備必要的工具,使幼兒按照歌詞中的內容進行分角色扮演,進而形成與我們生活相近的場景,做出相對應的肢體動作。
圖譜是打擊樂活動中的重要輔助手段。幼兒圖譜一般是以具體形象的趣味圖片有規律排列組成的節奏樂譜。比如借助小青蛙跳荷葉圖例,看到荷葉上的小青蛙拍一下,兩只拍兩下,只看見荷葉則空拍,不拍手。用這種圖片形式幫助幼兒進行節拍練習,趣味多多,幼兒也能很好的接受。
1.讓幼兒在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節奏的美好體驗。從一定程度上看,幼兒的天性就是喜歡游戲,“游戲”是幼兒在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形式。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音樂教育活動。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游戲提升學生的快樂感與滿足感。在幼兒情感發展的幾次換行強調幼兒的主體性,以游戲的形式,重視游戲生活的獨特性與價值性。讓幼兒感受游戲活動的節奏,學會掌握歌曲與舞蹈。2.在律動中,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強弱變化。這個時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聲勢律動,將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看作不一樣的樂器。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展現樂曲的強弱變化。感知體驗音樂之間的過渡與變遷。
從一定程度上看,幼兒教師是幼兒成長的傳授者,也是幼兒素養養成的關鍵。這個時候,幼兒教師肩負著啟發智慧、修養品格與習慣重要使命,在保證幼兒安全性與健康性的同時,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方式進行引導幼兒不斷成長。樹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觀,豐富多彩、生動有趣音樂教育活動。在相互的交融與相互的交流中,充分體驗音樂帶來的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