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寧 甘肅省慶陽市隴劇研究所
目前不少地區在戲曲創作方面人員匱乏,就讓大量的外地編劇、外地導演和外地舞美來進行戲曲創作。戲曲創作本身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一個成熟的戲曲編劇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文史知識,還要精通各戲曲劇種的表演規律,因此培養的周期較長,成本投入比較大,這時候聘請外地的創作人員仿佛成為一種“捷徑”。這種方法雖然能夠讓經濟欠發達地區分享更多優質的人才資源,但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本土創作力量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潮”,戲曲的創作題材也朝著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和國家倡導的理念結合得比較緊密,如有關“一帶一路”相關主題的創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革命歷史、先進人物的宣傳和謳歌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且作品內容浮于表面,缺乏對戲曲現代戲作品現實意義的探討,導致作品呈現出人物形象生硬、藝術水平較低的問題。怎樣從常規的創作主題中挖掘現代戲發展的新思路,提煉出更有現實意義的主旨,是當務之急。
中國傳統戲曲的故事情節一般都比較簡單,強調情緒渲染和寫意,由一個中心事件引出其他的故事,這對戲曲創作者的要求就是在鋪陳情節的過程中,分清故事主次,將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中心事件提取出來,讓觀眾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要想做好戲曲現代戲劇本的創作,要充分考慮造型和表演如何更好地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相結合。現代戲的創作要領在于表演是否能夠一方面在傳統風格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保留完整的美學性。雖然一些新編的作品在不斷進行嘗試,如在越劇《江南好人》中融入踢踏舞和爵士舞等元素,但仍然有進步的空間。
部分戲曲現代戲劇本雖然內容豐富,但缺乏一些生活情趣,沒有充分關注人的多面性,因此對于觀眾來說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戲曲劇本創作者一定要注重情趣,否則作品就像是無本之木,沒有趣味的作品,會給人以味同嚼蠟之感。需要注意的是,情趣并不意味著過度迎合觀眾,不是泛娛樂化,而是要拿捏一種“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覺。
不管哪種藝術形式,要想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都必須深入大眾的生活,才能永遠保持作品的生命力。當前國家缺乏對戲曲創作人制度和資金的支持,導致很多劇本創作者根本沒有條件深入基層,所以出臺相關的政策和規劃是十分必要的,相關單位和主管部門應該保障他們的基本經費,讓他們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去尋找素材,還可以與高校或者文藝團體進行合作,創建戲曲創作基地,讓戲曲創作更“接地氣”。
戲曲的現代劇劇本提倡多反映現實主義題材,提倡表達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多樣性,但并不是做樣板戲,而是要結合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創作出符合地域特色的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固然不可缺少,但是也應多鼓勵戲曲劇本創作者著眼當地的文化,多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或許他們就是最好的素材,因地制宜,以更加多樣的形式和內容將各個地區的故事講好、演好。
要想進一步提升戲曲現代戲劇本創作的質量,創作需要拓寬思路,擴大選材的范圍,在講述真實故事的同時,要敢于直面社會現實,將重點對準新時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尋找一些真正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共鳴的故事,這樣的戲曲創作才更具實際意義。還要注意將具有現代氣息的題材與傳統戲曲的要素結合起來,如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就是運用了戲曲中以虛代實的手法,結合多種表演形式,實現生活化與戲劇化的完美統一。
政府要對戲曲發展提供無條件地支持,保證創作資金充足,在順應藝術創作規律的條件下,適當采用經濟手段,激發文藝團體的創作熱情,同時還要對戲曲的形式、內容進行規范和引導。政府還要充分發揮宣傳作用,加強對現代戲劇的推廣,讓那些高質量的現代劇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才更能彰顯其生命力,新時期戲曲現代劇要不斷創新,給大眾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雖然目前我國的戲曲現代戲劇本創作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相信只要采取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就能夠有效改善戲曲發展的尷尬局面,讓中國戲曲在新時期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