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峰
(河北省鹽山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鹽山 061300)
探究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思考,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對實際問題的探討,提高學生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水平的教學方法。數學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邏輯能力不斷提升的載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展開探究式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開展探究式教學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大有裨益。其次,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展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進而改善教學的效果。最后,探究式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全面思考和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
改善數學教學效果、開展探究式教學,首先應該正確定位師生間的關系,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要將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傳授者、主宰者身份向引導者、促進者轉變,角色的轉變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良好的學習局面。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往往是老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處于學習的被動狀態,教師的積極性也很難提高,在這種狀況下師生都無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被推崇的只有知識,而知識作為師生間交流的載體很難實現高效的傳授。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在實際教學中只要找對了方法實際上是容易實施的,因為對于學生來講,他們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征決定了其對未知的問題具有探索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這一點。角色正確定位便是改變學生原有知識接受者的角色為知識的創造者、利用者。對于數學而言,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一定的,但通往答案的途徑卻是不唯一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并鼓勵學生善于表達、善于利用。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過程中,如果是單純的教學的話很簡單,甚至是只教給學生最后的求解公式就可以了,但是數學是一個思維創造的過程,是思考的結果,不是只讓學生記住結果就可以的。而如果讓學生先自行預習,在課程展開的時候由學生來講解,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容易受教師的束縛,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會發現很多的問題,這時再向教師討教,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式學習若想真正發揮作用,教師不能等著解答就行了,這一過程對提高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水平,改善學習效果具有長久的作用。
探究式學習是基于知識中的問題展開的,因此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對于課程的展開以及學生的接受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數學以其自然屬性來說是為生活服務的,但長久以來的書本教學使得數學與現實的距離逐漸拉遠,情境教學就是要還原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改善數學教學的效果。通常與學生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場景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數學文字、符號轉化為實際中常見的一些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求解商場打折的問題,將應用題的文字表述轉化為實際的問題解決,讓學生理解所列方程和關系式在實際問題中所蘊含的真實含義,怎樣購買才能更合算,廠家怎樣能夠賺最多的錢。情境教學不僅僅是轉化而已,還要將數學的元素正確添加到實際情境(如商場打折、銀行存錢、室內裝修求解面積等)中,使學生發現數學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符號、方程式的理解,沒有數學元素和內涵的情境假設對于數學教學是沒有意義的。
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的一個過程,在探究式學習中,必須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動腦思考、鼓勵學生創新。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對于一類的問題,改變問題中的某一條件或用同樣的條件求解不同的問題都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對于上述過程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掌握某一類問題的解法即可,而是要在問題條件的基礎上對比各個求解方法,找出最優者,學會對該類問題歸納總結,理解問題的實質。學習方法也是如此,促使學生真正消化了學習方法,問題的解決也就不成問題了,探究式學習就是讓學生探究規律、探究方法。同樣,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過程中,公式、圖線、配方、特殊求法等都可以實現問題的解決,但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問題的結果,而且這一類方程的求解中要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本質。在圖形上其為一條圓滑的拋物線,隨著變量的變化有不同的變化規律,在關系式上其是由變量的平方項及低次項和常數組成的一個式子,將其代入實際數學問題中其可以實現各種問題的求解。再如對面積求解一類的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就是鼓勵學生找出不同的求解方法,不僅是面積如何分割、面積的補充,還包含一些特殊的解法等,對于這類問題,教師要正確引導,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