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朝陽市雙塔區委黨校,遼寧 朝陽 122000)
引言: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是在政府用地與農民用地發生矛盾的背景下建立的,在當前階段,農民土地征收后生活得不到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受到應有保護的現象時有發生,而這些社會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則在于我國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存在弊端,征收補償制度的不完善致使農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基于此種情況,建立健全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是當下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的重要途徑。
與土地征收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土地征用,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難以分清這兩個概念,因此我們在將二者進行對比解釋,以此來加深人們對其概念的理解。土地征用是為滿足國家公共利益需求,國家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國家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依法享有對土地的使用權,并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償作為交換條件,國家使用完成后,將土地還給農民;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法律效果不同,土地征收國家能夠依法享有土地的所有權,而土地征用國家只享有使用權,其二是二者的適用范圍存在較大差異,土地征用的臨時性較強,一般情況下是適用于緊急情況,且多數應用于公共用途,亦可稱為公用征用,而土地征收的前提是為實現公共利益,屬于公益征收;其三,也是農民最為關注的一點,二者的補償力度不同,土地征用的使用期限較短,因此其補償力度較??;而土地征收是徹底剝奪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對農民權益侵害較為嚴重,其補償力度較大,其四在實施程序上有所不同,土地征收的實施程序較為嚴格。
在當前階段,我國農村采用的征收補償制度遵循的原則是原用途補償原則,原用途補償原則只能滿足農民基本的生存權,無法滿足其發展權,這項原則的制定存在較大的漏洞,沒有將農民的發展權考慮其中,也就是說這種原用途補償原則并沒有使得農民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此外,土地資源對于農民而言無非是進行種植和養殖,而國家征收的土地是用來發展工業,二者的用途不同導致經濟效益懸殊較大,因此國家實行原用途補償原則對農民而言會是極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生產效益得不到保證。另外,市場化經濟的驅使下,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離不開要購買糧食種子、化肥等農業物資,而這些物資的價格會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上下浮動,國家進行土地征收補償時不考慮這些農產品的價格,導致征收與補償之間形成不對等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對農民合法權益造成了新的損害。
我國的土地征收補償主要是金錢補償,金錢補償主要包括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等。這其中也不免包含其他的補償方式,例如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進行移民安置等補償方式,這種補償方式較為簡單,其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與當今社會發展的環境不相符,在市場經濟盛行的今天,這種補償方式逐漸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此外,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的補償方式違反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員自由流動的基本原理。此外,金錢補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國家一次性將補償費用結清,會降低農民的生活積極性,導致其過度依賴補償款,如果補償款用盡,農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會導致社會發展不穩定,因此,國家要將探索多元化的補償方式用以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提上工作日程。
由于公共利益涉及的范圍較廣泛,且缺乏明確的限定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濫用土地征收權用于商業發展的現象時有發生,歸根結底是因為對公共利益涉及的范圍沒有明確限定,只是籠統的設定了一個范圍,對于公共利益包含的具體內容并沒有進行明確說明,換言之,公共利益的概念較為模糊,基于這種情況,立法者應將符合公共利益的典型內容列舉出來,與此同時將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情形也列舉出來,此外,在《土地管理法》修訂中,將公共利益的概念給予明確的界定,將國防建設、道路交通、文化體一育、教育衛生等列為公共利益情形,將商業目的明顯的相關項目進行排除,例如高爾夫球場建設以及房地產開發。
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歸屬是解決土地征收主體虛位現象的有效措施之一,保障征收補償到位的先決條件便是在法律中明確土地所有權人的身份,我們要明確一點,農村土地所有權人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村委會,真正的所有權人應當是農民集體,村委會和政府只享有管理權和經營權,也就是說,關于農村土地的決定都應當由農民決定,對于土地征收費用的分配,要在公開投票表決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現土地補償費用被截留的現象,將農民的權利落實到位。
結語:綜上所述,就當前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現狀來看,其中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現象依舊存在,因此需要國家對土地征收制度加以完善,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