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菡
(重慶市巴蜀中學高三(四班),重慶 400013)
快樂的童年是世界上最多人相信的幻想,快樂成了童年的絕佳定語。榮獲七項奧利弗獎、五項托尼獎的音樂劇《瑪蒂爾達》利用孩子的視角去窺探成人世界,以夸張絢麗的舞美反襯出現實童年的灰色,稚嫩的童聲則揭穿快樂童年的謊言。這部改編自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孵化問世的音樂劇講述了在愚昧和黑暗的環境中,天才少女瑪蒂爾達用智慧和勇敢沖破父母的偏見,擊碎校長川奇布的丑惡,幫助Honey老師戰勝恐懼的故事。
音樂劇《瑪蒂爾達》制作團隊強大。編劇Dennis Kelly,著名的科幻懸疑劇《烏托邦》就是出自他手。除此之外,他創作的《DNA》被納入英國中學生必讀文學作品之一,多部戲劇作品被翻譯成近40種語言在全球各地上演。詞曲作者Tim Minchin(丁門慶),這位從澳洲走出來的音樂鬼才,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喜劇演員,憑借獨特的脫口秀表演風格和對語言、文字的精妙掌控,紅遍歐美娛樂圈。導演Matthew Warchus,戲劇愛好者心中的大神級人物,曾憑借《殺戮之神》摘得托尼獎最佳話劇導演,又憑借音樂劇《瑪蒂爾達》拿到奧利弗獎最佳導演,在全球最高的兩大戲劇獎項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人物刻畫的主要方面是進行視覺的、即時的展示。[1]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的表演形式,通過音樂以及人物的表演來抒發情感,表達心聲,從而引發思考,帶來心靈共鳴和感觸。《瑪蒂爾達》通過人物與音樂的配合創造新奇獨特。音樂劇由一場孩子們的生日派對拉開帷幕,似乎每個孩子都是公主或王子,太陽或星星。在父母溺愛孩子的大環境下,女主角瑪蒂爾達出生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父親不承認她是個女孩,母親嫌她愛讀書。瑪蒂爾達對父母惡劣的態度并沒有忍氣吞聲,她選擇在父親稱她為“小子”時,一次次告訴父親她是一個女孩。在全家認為愛看書的她是個怪胎時,依然堅定地沉迷于書的海洋。盡管這些微不足道的倔強和反抗并沒有扭轉父母對她的態度,但瑪蒂爾達還是用歌聲,表達了自己在生活中遭遇不公,但依舊不會逆來順受,而是選擇高聲喊出正義的宣言。她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不因事情細微就放棄反抗,敢于挑戰至高無上的權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與獨立的人格。
人物塑造是一個人的一切可以觀察到的素質的總和,一切通過仔細考察可以獲知的東西。[2]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創傷是難以修補的,許多的影視文學作品在塑造人物時也把人物的一些負面性格歸結到人物擁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一生難逃離這個最親近的桎梏。瑪蒂爾達一方面傷心難過于家人的傷害;另一方面,她選擇與書為伴,自我救贖,從而主宰自己的人生。心理學上認為,人有一種自我保護,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充滿壓力,甚至挫折的情境下,我們能夠堅持多久,和積極應對挫折,保持良好心態的能力——心理韌性有關系。在年僅5歲的瑪蒂爾達身上,觀眾能清晰地看見瑪蒂爾達強大的心理韌性,正面反擊外界的不公,通過書籍來構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兩條明晰的路線。音樂劇《瑪蒂爾達》在扎堆的原生家庭悲劇的套路中,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瑪蒂爾達的命運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自身與社會環境因素,更多的抑或更重要的就是她的父母。我們常常在形容父母與子女關系時,用到“養育”這個詞,這又可以進一步拆分為“養”和“育”,這是社會普遍認識的父母應對子女承擔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履行“養”職責的父母是少部分,他們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輿論譴責。可怕的是,大部分父母忽視“育”在親子關系中的重要性。瑪蒂爾達的父母是一對徹頭徹尾的傻瓜,母親臨近生產竟不知自己懷胎九月,父親在女兒出生后抽著煙進入病房......種種細節的展示折射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出生前已有心理建設并明確自我父母職責的人依舊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的父母依然還是靠孩子來被動認知自己人父人母的身份,這樣被動的心理讓父母永遠落后于孩子的成長,意識的不到位就引發了父母職責的缺失,這種缺失不易察覺,但會造成畸形的親子關系。
長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是一瞬間?孩子究竟在什么時候變成大人?音樂劇中一首《when I grow up》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生動展現:長大了可以無所顧忌地在上班路上吃糖,可以自由自在地看電視到深夜。這些稚嫩的言語讓孩子們找到共鳴時,也讓童年早已遠去的大人們紅了眼眶。劇中舞臺四周大小不一夸張的積木實則拼湊出了瑪蒂爾達內心的情感世界。劇中有趣的字母歌,每句歌詞都暗藏一個字母,在演唱時演員就會與對應亮燈的字母積木互動,這一奇思妙想符合孩子的身份和認知。瑪蒂爾達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她的勇敢、智慧是劇中其他成人角色都無法達到的。有人評論說:“這是一部孩子教大人成為大人的音樂劇。”其實不然,孩子與大人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大人也不意味著比孩子高一籌。孩子不過是萌芽期的大人,大人不過是資歷老一點的孩子。
文學塑造形象的方式是間接的,因為語言是一種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號,文學家只能使用這些符號對自己心靈中孕育成功的藝術形象進行傳達。[3]瑪蒂爾達是現實生活和社會的投影,她更多的代表著一種文本符號。我們無法苛求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像音樂劇文本中的馬蒂爾達公主一樣,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光熱、力量和勇氣。但這一切都不是可以限制我們的囹圄,因為我們的思想生而自由,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都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沒有上限的平行世界,讓我們隨時有機會拓展生命存在的空間。[4]
音樂劇《瑪蒂爾達》帶領觀眾在現實世界、童話世界、成人世界、孩子世界里來回穿梭,為觀眾帶來一場夢的現實。但當一切都歸于美好、平靜時,童年在何處棲息!